黄庭經02.11.2001元始道長
黃庭經又名老子黃庭經由黃庭外景玉經、黃庭內景玉經(又名太上琴心文、太帝金書、東華玉篇)組成。中景經系晚出道書,成書於兩晉。黃庭一詞最早出現於漢代。古人認為,黃是中央之色,庭在四方之中。五行土居中,色尚黃,人體五臟則脾為主,是比喻身體中央、中空之穴。舊本黃庭外景經首句「上有黃庭下關元」指的就是這個。
關於內景、外景,荀子•解蔽中就有濁明外景,清明內景之說。黃庭經秉承戰國末兩以降之黃老道家思想,重視精氣神之調養。早期道教認為為老子所作,故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大道家令戒言:「妙真自吾所作,黃庭三靈七言,皆訓喻本經,為道德之光華。」此套經書由天師道祭酒魏華存(上清派祖師)從天師道分出自創門戶而普傳於世,宣傳為太上玉晨大道君所作。
黃庭經是道教養生修仙的專門著作,它繼承漢代緯書和早期道教關於人身各部位皆有神的說法,還吸收古代醫學有關臟腑、經絡、精氣的理論,著重論述存思凝神、守固精氣的理論和方法。外景經主要說胎息、漱咽、內觀、服氣、存神、固精等方法,說黃庭在關元之上,幽闕(腎)居後,命門在前。黃庭收納津液,產生精氣,是人靈根,丹田或者命門是藏積精氣之穴,是人生命之根本所在。黃庭經根據神、氣、精三位一體的生命觀,以存想、觀想三部五臟之神,以實踐中體察到的人體氣化過程和規律(內景)為依據而修臟腑經脈之氣,積五臟之精而達煉養修身之目的等一套方法,是道教養生學的重要內容。黃庭經以七言韻語描述人身臟腑及作用之大概,而言五臟六腑各有司主之神,且彼此相扶相助,以存養丹田,保氣煉精。
黃庭經系統地闡述三丹田、八景二十四真理論以及相應的存真修煉方法,這對上清派的形成有著重要的意義,其中有些內容要比大洞真經更為接近唐宋內丹術,因此也被後世內丹家奉為內丹要籍。經中的臟腑、經絡、穴位、精氣及陰陽五行學說,體現了古代生理、醫理知識。例如有關黃庭、命門或脾、腎的觀點,和傳統醫書所說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的大意差不多,其他的如脾主中央、心典一體、肺氣起自三焦、五臟開竅體表,三陽(少陽、陽明、太陽)三陰(少陰、太陰、厥陰)相對應、五行合氣本一等等,也和醫理相通。歷史上有很多書法家、文學家喜好黃庭經,或者寫法帖,或者為文作序,王羲之手書黃庭經換鵝的故事,更是千古佳話,故這本書的持久影響已遠遠超過道教範圍。
現傳黃庭經有內景、外景、中景三種。一般認為中景經出世較晚,故通常所說黃庭經未包括中景經在內據內景經卷上樑丘子注說,黃為中央之色,庭為四方之中,外指天中地中人中,內指腦中心中脾中,故稱黃庭。心居身內,存觀一體的象色,故稱內景。所謂黃庭之景,實指道教修煉時產生的景象。外景與內景先後出現於兩晉,據稱由晉代魏華存夫人所傳。黃庭經以七言歌訣形式描述道教的修煉與養生學說,是道教思想與古醫學結合的修真書。黃庭經為道教茅山宗的主要經典,在道教中十分盛行,後成為全真道功課之一。它為現代養生學提供了重要考價值。收入正統道藏洞玄部本文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