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5日 星期二

身心意知物


身心意知物的理解07.17.2007元始道長
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能視、聽、言、動?心欲視、聽、言、動,無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故無心則無身,無身則無心。但指其充塞處言之謂之身,指其主宰處言之謂之心,指心之發動處謂之意,指意之靈明處謂之知,指意之涉著處謂之物,只是一件。意未有懸空的,必著事物。
問:身之主為心,心之靈明是知。知之發動是意。意之所著為物。是如此否?先生曰:是。
關於心、意、知的描述,細心體悟,理解如下:
1.心之發動處謂之意;心之靈明是知。心之發動處謂之意,是指心的虛靈明覺應感而動,心覺知後的那一感一動,便產生了意。類似個應激反應;心之靈明是知,人是天地之心,心就是一點靈明,人靠這一點靈明來感知世界。從始位上說,心無體以感知萬物是非之用為體,也就是說,知是心的本體,心自然會知。這兩句話,是從心出發,描述心的不同角度。
2.意之靈明處謂之知;知之發動是意。此兩句,互為角度說一個事情。意之靈明處謂之知,同心之靈明是知,做同樣理解。知之發動是意的意,傾向於四端的發動,因為知善知惡意之動,經過知的監察判斷後產生的意,就有了是非善惡的判斷,不同於心之發動處謂之意的意。
3.意之靈明處謂之知;心之靈明是知。意思很好理解,二者並不矛盾,就是個不同角度的描述。
總之,心是個總體的角度,有多個指向;知是知覺的角度,輸入輸出;意是感知到的角度,在內;物是指向的角度,向外。
具體說的就是,身心意知物只是一件。在這一件事裡,接下來又從不同角度分述何為身心意知物?那就是:就其沖塞於形體而言稱之為身,也就是物質的存在性;就其主宰行動而言稱之為心,身的主宰;就其發動作用而言稱之為意,心的應感而發;就其意念靈明處而言稱之為知,感應知覺;就意念所涉之處稱之為物,意無懸空,意之指向為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