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清大洞真經簡述03.09.2012元始道長
東晉時期,出現以上清經、黃庭經為主要經典,奉魏華存為開派祖師,以元始天尊、太上道君為最高神的上清派。上清經中以大洞真經最為精妙,被列為上清之首,稱為上清大洞真經。
仙道之至經
大洞真經,一名三天龍書,一名九天太真道經,又稱上清大洞真經。真誥卷五甄命授第一謂「仙道有大洞真經三十九篇,在世。」因其分為三十九章,所以又名三十九章經。上清派以之為上清諸經之首,稱為道家三奇第一之奇。歷代傳授不絕,宣稱大洞之道、至精至妙,「若得大洞真經者,複不須金丹之道也,讀之萬過畢,便仙也。」又說:「大洞真經讀之萬過便仙,此仙道之至經也。」
「玉清之教」、「滅魔神慧」及「高上大洞口訣」
三種讀誦大洞真經的教訣分別為玉清之教、滅魔神慧以及高上大洞口訣。玉清之教,便包含有定位為大洞真經口訣的高玄真經。被稱為高上大洞口訣的內祝隱文則在滅魔神慧的基礎上發展出對應於三十九章經的存思法,並結合原本既已存在的祝文,提出誦讀大洞真經必須同時施用存思法與祝法的教訣。滅魔神慧自身則自我定位為誦讀大洞真經前應當先行的預備儀式,並以高玄真人口訣的形式詳細描述這個儀式的繁複內容。
六卷本上清大洞真經
此經在很早即有不同傳本,這些版本中最為接近大洞真經原貌的當屬朱自英[宋代道士,茅山上清派第二十三代宗師]序、蔣宗瑛(宋代道士,茅山上清派第三十八代宗師)校勘的六卷本上清大洞真經。因為版本的經文章次和名稱與雲笈七籤卷四十二存大洞真經三十九真法及陳景元(北宋著名道士)上清大洞真經玉訣音義的章次和名稱相同。因此,是現存大洞真經所有版本中最接近上清經原貌的一個,該版本亦很接近陳景元和衛琪(元人,號中陽子)所引用的茅山本。
六卷本上清大洞真經的總體結構為:
一、朱自英序;
二、誦經玉玦;
三、三十九章經;
四、廻風混合帝一秘訣;
五、程公端後序;
六、張宇初後序。
六卷本的篇章結構分別為:
一、章名;
二、存念身神;
三、大洞玉經;
四、玉清王祝;
五、天上內音地上外音;
六、消魔玉符。
朱自英序、蔣宗瑛校勘的上清大洞真經六卷有以下主要內容:朱自英序指出:上清有三十九帝皇,道有三十九章經,人身中有三十九戶,修煉者若存思每章經之一神,神即下降守護誦經者身中之一戶(身體之一定部位),開生門,塞死戶;並謂「當苦齋三年,乃得讀之」,誦詠萬遍,即可「乘雲駕龍,即日升天」,「是謂上登上清。」
該經第一卷為誦經玉訣,敘修煉者在登齋入靖誦詠大洞真經三十九章之前的存思禮儀,包括叩齒、咽津、行炁、存思及咒祝等,並載有入室存思之圖。在這套宗教禮儀當中,有三點值得注意:
其一,為存思五方之炁。其主要內容是:「東向冥心叩齒九通,陰誦太帝君素語內咒:蒼元浩靈,少陽先生,九炁還肝,使我魂甯…畢,口引東方青陽之精,青炁;因閉炁九息,咽炁九過,使佈滿肝腑之中,結作九神,青衣冠,狀如木星,下佈肝內。」
「南向冥目叩齒三通,陰誦天帝君素語內咒:赤庭絳宮,上有高真,三氣歸心,是我母心…畢,口吸南方丹靈之精,赤炁;因閉炁三息,咽津三過,使充佈心腑之中,結作八神,赤衣冠,狀如火星,下佈心內…。」
「西向冥目叩齒七通,陰誦南極上元君素語內咒:素元洞虛,天真神廬,七炁守肺,與神同居…畢,口吸西方金魂之精,白炁;因閉炁七息,咽津七過,使充佈肺腑之中,結作七神,素衣冠,狀如金星,下佈肺內。」
「北向冥目叩齒五通,陰誦後聖帝君素語內咒:玄元北極,太上之機,五氣衛腎,龜玉參差…畢,口引北方玄曜之精,黑炁;因閉氣五息,咽津五過,使充佈腎腑之中,結作五神,黑衣冠,狀如水星,上入絳宮,左三右二,分入兩膀胱,穿尾閭穴,上充佈兩腎間。」
「正向本命上冥目叩齒十二通,陰誦太微天帝君素語內咒:黃元中帝,本命之神,一氣侍脾,使我得真…畢,口引中央高皇之精,黃炁;因閉炁一息,咽炁十二過,使充佈脾腑之中,結作十二神,黃袞冕,狀如土星,下佈脾內。」
其二,為存思日月法。其主要內容是:「口吸日月一息炁,分三九咽,結作二十七帝君」,其中「九帝下入絳宮,穿尾閭穴,上入泥丸;又九帝亦下穿絳宮,入下關之境;又帝入中關之境。令日光使照一身,內徹泥丸,下照五臟腸胃之中,皆覺洞照於內外,令一身與日月之光共合。良久,叩齒,用嘻字吐息。」
其三,為存思二十四星,注云:「此法每日行住坐臥,皆可修之。」主要內容是:「口吸二十四星一息炁,咽津二十四過,時覺吞一星從口中徑至臍中,又覺星光映照於一腹之內,洞徹五臟,又存星光化為二十四真人,並口吐黃炁如煙,以佈臍中,鬱鬱然洞徹內外,良久,用呼字吐息。」
上清大洞真經卷二至卷六,為三十九章經,每章各記神真名字和所鎮守的人身部位及其功能。修煉者在詠誦某章經時,首先謹請神真某某,再真思該神真降生。不同顏色的真炁為神雲,罩於修煉者的頭頂;再次思此神雲從泥丸中入,乃口吸神雲,咽津若干過,則真炁結作若干神,在人體內運行,經過一定的關竅,達到神真所鎮守的部位,修煉者然後詠誦大洞玉經,默念咒祝,佩帶各神真的消魔玉符,存呼神真名字,請求發揮其護衛功能。這便是每章經的存思過程和誦經大要。
在三十九章之後,還有徊風混合帝一秘訣作為結經,謂修煉存思之法者,在誦詠三十九章之後,便應閉目存思此百神變成白炁,混沌如白雲之狀,從玄虛中來入口中,良久,從玉莖、兩腳底、兩手心出;良久,白炁忽複變成紫雲,從口入頭並五臟之內,充滿腹內,良久,紫雲又從兩腳底、兩手心、下部玉莖中出。須臾,存見紫雲之炁充滿左右及一室之內,又存見口中出風炁吹扇紫雲之煙,乃徊轉更相纏繞,忽結成一真人,號曰大洞帝一尊君;尊君口左有日光,口右有月光,口吐徊風之炁,吹此日月之光,皆鬱鬱變成白色或紫色,令光炁下入修煉者五臟六腑百節,一身之內,洞徹朗然,內外如白日之狀,良久,忽然忘身。事訖,神炁已定,覺身體輕清,精神開爽,乃叩齒三十九通,兩手拭面,再念頌咒,心拜四方,乃起。至此,三十九章全部存思過程,始告結束。
大洞真經所說的存思之法,是上清派典型的修煉方法。南宋程公端稱此經之宗旨是「存心養性以事天,聚精會神而合道。」明張宇初謂此經所說的修煉之道,皆「本於養炁存神,逐物去慮,然後炁凝神化,物絕慮融,無毫髮之間礙,而後複乎溟滓混沌之始。」據此,則和黃庭經的思想相似,亦可謂之養生之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