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宰風雨的神仙04.09.2002元始道長
在道教諸位神仙中,有一位主宰風雨的神仙,他掌八風消息,通五運之氣候,他就是風伯。
風伯是古代人對風神的一種稱呼,為道教俗神,又稱風神、風師、箕伯。傳說中掌管風的神,源於中國古代神話傳說。有多種說法,一說風伯為飛廉,即傳說中的一種怪獸,鹿身,頭如雀,有角,蛇尾豹紋。一說風伯為箕星,即人馬座的V、B、E、Y四星,又稱箕斗、斗宿。唐宋以後,風神逐漸人格化,有風母、風伯等說法,以風伯之說流行較廣。其形象為一白須老翁,左手持輪,右手執箑(即扇子),稱風伯方天君。
風伯的由來
中國古代的風神崇拜起源較早。周禮的大宗伯篇稱,「以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鄭玄注:「風師,箕也」,意思是「月離於箕,風揚沙,故知風師其也」。東漢蔡邕獨斷則稱,「風伯神,箕星也。其象在天,能興風」。箕星是二十八宿中東方七宿之一,此當以星宿為風神。另外,楚地亦有稱風伯為飛廉的。屈原離騷有句稱「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晉灼注飛廉曰「鹿身,頭如雀,有角而蛇尾豹文」。高誘注飛廉曰「獸名,長毛有翼」。此當以動物為風神。唐宋以後,風伯曾作風姨、封姨和風后,即曾作女神。但以箕星作風伯之說,一直佔據主導地位。
風伯的職能
風伯之職,就是掌八風消息,通五運之氣候。風是氣候的主要因素,事關濟時育物。風俗通義的祀典稱,風伯「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養成萬物,有功於人。王者祀以報功也。」
風伯的奉祀
對風伯的奉祀,秦漢時就已經列入國家祀典。唐會要稱,奉祀風伯,升入中祀,並且要「諸郡各置一壇」,與王同祀。道教宮觀中也有設殿,供奉風伯雨師、雷公電母的,其風伯塑像常作一白髮老人,左手持輪,右手執扇,作扇輪子狀,稱風伯方天君。
風伯神誕之日為十月初五日。普通道教徒,在其生存和職業同風有密切關係者,才單獨奉祀風伯,一般道教徒只是在大型齋醮法會時才供奉風伯。
風伯的相關記載
風神亦稱風伯、風師,其信仰起源甚早。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載,蚩尤作兵,伐黃帝,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周禮‧大宗伯以楠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
春秋戰國以後,風神信仰逐漸統一,中原一帶信仰的風神為星宿,南方一帶信仰的風神則為鳥形或帶有羽翼的飛廉。應昭風俗通義‧祀典謹按周禮說:以楠燎祀風師。風師者,箕星也,箕主簸揚,能致風氣。易‧巽為長女也,長者伯,故曰風伯。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養成萬物,有功於人,王者祀以報功也。戌之神為風伯,故以丙戌日祀於西北,火勝金為木相也。又蔡邕獨斷曰:風伯神,箕星也。其象在天,能興風。漢書‧武帝紀有「還,作甘泉通天台、長安飛廉館」,晉灼注飛廉曰:「身似鹿,頭如爵(雀),有角而蛇尾。」三輔黃圖:「飛廉,神禽,能致風氣者,身似鹿,頭如雀,有角而蛇尾,文如豹。」
飛廉有時也稱作蜚廉,其形象非常古怪。楚辭‧離騷:「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王逸注曰:飛廉,風伯也。洪興祖注曰:「應昭曰,飛廉神禽,能致風氣,晉灼曰,飛廉鹿身,頭如雀,有角而蛇尾豹文。」淮南子‧真曰:「真人騎蜚廉,馳於外方,休於宇內,燭十日而使風雨。」高誘注曰:「蜚廉,獸名,長毛有翼。」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引上林賦有「推蜚廉,弄解豸,格瑕蛤,鋋猛氏,曺騕褭,射封豕」的句子,集解郭璞曰:「飛廉,龍雀也,鳥身鹿頭者。」
秦漢以後,道教吸收了這一信仰,列風神入神系,將二者信仰進行統一。如雲笈七籤稱風神名吒,號長育。吒是說明風的特徵。長育是指風吹拂大地,化生生物。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七稱風伯神為飛廉,正如應昭所說的能致風氣,身似鹿,頭似爵,有角,尾似蛇,大如豹。歷代神仙通鑒卷二亦說:蜚廉生得鹿形蛇尾,爵頭羊角,與蚩尤同師一真道人,迸居南祁,見寸山之石,每遇風雨則飛起似燕,天晴安狀如故。怪而覘之,夜半見一物大如囊,豹文而無足,向地吸氣二口噴出,狂風驟發,石燕紛飛。廉步如飛禽,乃追而擒之,是為風母,能掌八風消息,通五運之氣候。至今在永州祁陽還有座風伯山,相傳即是當年之山。
在山東、江蘇等地的漢畫像中均可見到一種力士鼓唇吹氣的形象,這一形象就是漢代人塑造的風神風伯。風伯或出現於雷電雲雨之神出行的佇列中,或張口弄舌地吹掀屋頂,或與箕星為伴馳騁於月夜星空。透過對諸類圖像的分析可以看出,漢代風伯神話是在先秦流行的箕星信仰與飛廉崇拜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而風伯畫像作為漢代喪葬藝術的有機組成部分,又承載著佑助墓主靈魂升仙的宗教功能。
風伯飛廉的神話傳說
飛廉原來是蚩尤的師弟。他的相貌奇特,長著鹿一樣的身體,佈滿了豹子一樣的花紋。他的頭好像孔雀的頭,頭上的角崢嶸古怪,有一條蛇一樣的尾巴。他曾與蚩尤一起拜一真道人為師父,在祁山修煉。
修煉的時候,飛廉發現對面山上有塊大石,每遇風雨來時便飛起如燕,等天放晴時,又安伏在原處,不由暗暗稱奇,於是留心觀察起來。
有一天半夜裡,只見這塊大石動了起來,轉眼變成一個形同布囊的無足活物,往地上深吸兩口氣,仰天噴出。頓時,狂風驟發,飛沙走石,那玩意兒又似飛翔的燕子一樣,在大風中飛旋。飛廉身手敏捷,一躍而上,將它逮住,這才知道它就是通五運氣侯,掌八風消息的風母。於是他從風母這裡學會了致風,收風的奇術。
蚩尤和黃帝部落展開的那場惡戰,傳說蚩尤請來了風伯、雨師施展法術,突然間風雨大作,使黃帝部眾迷失了方向。黃帝布下出奇制勝的陣勢,又利用了黃后所製造的指南車,辨別了風向,才把蚩尤打敗。風伯被黃帝降伏後就乖乖地做了掌管風的神靈。風伯作為天帝出巡的先鋒,負責打掃路上的一切障礙。每當天帝出巡,總是雷神開路,雨師灑水,風伯掃地。風伯的主要職責,就是掌管八面來風的消息,運通四時的節日氣候。
風雨寶誥
至心皈命禮
風伯雨師,箕伯玄冥。掌八風之消息,通五運之氣候。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風調而百姓安樂,雨順則萬物咸豐。四季顯靈,八節監生。養成萬物,有功於人。恩佈下界,受命於天。大悲大願,大聖大慈。號蒼龍箕,名白虎畢,靈應風伯方天君,靈感雨師陳天君。
風伯雨師
風伯雨師中國神話中的風神和雨神。風伯又稱風師、箕伯。相貌奇特,道教俗神。又稱風神、風師、箕伯。傳說中掌管風的神,風伯為箕星,又稱箕斗、斗宿。唐宋以後,風神逐漸人格化,有風母、風伯雨師風伯等說法,以風伯之說流行較廣。其形象為一白須老翁,左手持輪,右手執箑(即扇子),稱風伯方天君,雨師之名,以師名神。據風俗通義的祀典稱,「師者,眾也。土中之眾者莫若水。雷震萬里,風亦如之。至於太山,不崇朝而遍雨天下,異於雷風,故雨獨稱師也。」正是由於風雨滋潤,「養成萬物,有功於人,王者祀以報功也,」雨師,左手執盂,內盛一龍,右手若灑水狀,稱雨師陳天君。故雨獨稱師也。漢畫中的風伯雨師,既非星體,也非鳥獸,而完全是人的形象,說明二神在漢代已經人格化了。而且,漢代對風伯、雨師的祭祀,已經納入了國家的祭典,中國民間也都設有風伯、雨師廟。
風伯是古代人對風神的一種稱呼,是道教神仙之一,又稱風神、風師、箕伯。傳說中掌管風的神,風伯的由來中國古代的風神崇拜起源較早。周禮的大宗伯篇稱,「以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鄭玄注:「風師,箕也」,意思是「月離於箕,風揚沙,故知風師其也」。東漢蔡邕獨斷則稱,「風伯神,箕星也。其象在天,能興風」。箕星是二十八宿中東方七宿之一,此當以星宿為風神。周禮•大宗伯以楠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風伯之職,就是「掌八風消息,通五運之氣候」。風是氣候的主要因素,事關濟時育物。唐宋以後,風神逐漸人格化,有風母、風伯等說法,以風伯之說流行較廣,其形象為一白須老翁,左手持輪,右手執箑(即扇子),稱風伯方天君。因風伯的主要職能是配合雷神、雨神幫助萬物生長,所以受到歷代君主的虔誠祭祀。
雨師又稱萍翳、玄冥等。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是掌管雨的神;也是道教俗神,認為是畢星,即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五宿,共有八顆星,屬金牛座。後有雨師為商羊或赤松子二說。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說雨師神,商羊是也。商羊神鳥,一足,能大能小,吸則溟渤可枯,雨師之神也。赤松子又作赤誦子,列仙傳謂其為神農時代的雨師,為一顛狂野人,能化為一條赤龍,隨風雨而下,後被元始天尊封為雨師,主行霜雨。民間流傳的雨師的典型形象為一烏髯壯漢,左手執盂,內盛一龍,右手若灑水狀,稱陳天君,由於近代雨師的崇拜逐漸為龍王崇拜所取代,因此專門奉祀雨師的祭典已不多見。只是在道教大型齋醮儀禮上,設置雨師的神位,隨眾神受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