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0日 星期三

道教建築裡的治和靖


道教建築裡的治和靖02.17.2002元始道長
紮根在中國本土的道教歷史,源遠流長,和中華文化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對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過深遠影響。無論是火藥的發明還是豆腐的產生,無論是指南針的發明還是紙張的產生,都是道教在用自己的方式,對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產生影響,當然,更不能忘的是道教思想對於人精神的啟迪。而在道教建立之初,在體系化的過程中,也吸收了來自當時社會中民間的部分。
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道是化生宇宙萬物的本原。
道教建築物,道教用以祀神、修道、傳教以及舉行齋醮等祝禱、禳災儀式的建築物。漢稱。至晉或稱,或稱,或稱(又作靜)。南北朝時,南稱,北朝稱(個別稱寺)。唐始不復稱館,皆以名之。唐宋以後規模較大者稱宮或觀,部分主祀民俗之建築或稱。演變道教初創時,山居修道者多棲深山茅舍或穴,建築簡陋。
因為道教創始於民間文化,所以在道教建立之初,即使民眾也十分崇信神仙思想,但由於經濟或政權的原因,其建立的道教建築對雕琢玉砌的神仙府第的追求的奢望,不是非常的濃烈,而是利用一般民間的建築形式,取名治與靜(或靖)
雲笈七籤記載:「依其度數,開立二十四治,十九靜廬,授以正一盟為之道,伐誅邪…,其中為五斗米道主要傳教的地方,也是道教信徒膜拜信奉的神靈之所,很多置於大山之上,道教宮觀就源於此。但治有一定的管轄範圍,幅員一個區域,二十四治實際為道教最早的二十四個傳教區域。所以治有兩層含義,二十四其既指道教建築本身,二十四也指一個道教傳教的地區。
眾又立四治(罔氏治、白石治、具山治和鐘茂治),以配天宮二十八宿之數。又立八配治、八遊治等。如今,治已經是蕩然無存,我們無法目睹其功能佈局與建築形態,僅僅幾部古籍文獻,星散地記錄了隻言片語。在道家典籍要修科儀戒律鈔卷十引太真科中就有兩段文字描寫了治的建築:「立天師治,地方八十一步,法九九之數,唯升陽之氣。治正中央名崇虛堂,一區七架六間十二丈,開起堂屋,上當中央二間上作一層崇玄台。當台中安大香爐,高五尺,恒火責香。開東西南三戶,戶邊安窗。兩頭馬道。廈南戶下飛格上朝禮。…崇玄臺北五丈起崇仙堂,七間十四丈七架,東為陽仙房,西為陰仙房。玄台之南,去台十二,又近南門,起五間三架門室。門室東門南部宣威祭酒舍。門屋西間典司察氣祭酒舍。其餘小舍,不能具書。二十四治,各各如此。」
靜比治更加民間化。古語:「民家為靜,師家為治」,靜或曰靖、靜()室,意為靜修之所。一般的山居修道者,常住山洞,在洞旁有結草為廬的館舍。按陸修靜撰的陸先生道門科略稱:「奉道之家,靖室是至誠之所,其外別絕不連他室,其中清虛不雜餘物,開閉門戶不妄觸突,灑掃精肅,常若神居,唯置香爐、香燈、章案、韋刀四物而已。必其素淨政可堪有餘錢耳。」可見靜室只是在形式上與居室隔絕,保持清潔,多屬於神堂、祖堂之類的建築,沒有特別的地方了。
道教宮觀建築的佈局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按中軸線前後遞進、左右均衡對稱展開的傳統建築手法,這種方法以山門、主殿為中軸線,兩邊建宿舍、偏殿等,這類佈局在各地宮觀建築中較為常見;另一種是根據實際的地型按五行八卦方位確定主要建築位置,然後再圍繞八卦方位放射展開的建築手法,這種佈局以一建築為中心,周邊以八卦方位建造各類建築,這類建築相對較少,江西三清山丹鼎派建築為一例,蘇州玄妙觀舊的佈局也是一例,在中軸對稱的基礎上,又以三清殿為中心,形成一個八卦佈局,以烘托三清殿的中心地位,因此玄妙觀原來的山門稱為倒轉正山門,其原因就是為了適應八卦佈局。宮觀的佈局的這兩種形式,都離不開道法自然的原則,根據具體的地理環境建造宮觀。
在建築的佈局上,也特別注意道法自然,認為建築環境的經營,最根本的就是要順應天道,以自然生態系統為本,來構建建築的人工生態系統。
道教在建造這些宮觀時,為使宮觀建築與自然山勢相互協調,整體佈局和諧自然,以呈現道教崇尚自然、順應自然、返樸歸真的思想。具體修造時,都基本能做到巧妙地利用自然,或依山就勢,或見水築橋,或因高建亭,或就洞修宮,靈活佈局,就地取材。這種順應自然的建築思想在現代宮觀建築中也有較多的表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