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9日 星期五

太虛心淵篇

太虛心淵篇05.03.2002元始道長
我性既肇,稟受無殊,圓圓大慧,明明真靈。是時,物不能萌其惡種,塵不能隱於罪芽,而其境澄明。瑩然內觀,我心無心;湛然外鑒,物形無形。坦坦蕩蕩,萬慮歸空,豈不樂乎。洎逐緣殢因,忘前失後,耽塵憂眷,貪著其事。日被三餐,其心百變;夜只一眠,魂游萬景。馳神於嗜欲之鄉,載靈在煩惱之界。魂歌魄舞,引奔死途,意昧識迷,背了生路。如是之際,真可嘆惜。莫若灌漱靈泉,先澆善根,般泛法水,次洗諸垢,令我一性,淨潔明白,無掛無念。圓圓不缺,若秋月之當空;湛湛無遮,如白雲之離頂。遂得空空不住,實實無相,覺入慧內,明見大道,是乃境之地也。修命之人,可至此界,以心觀心,以性見性,神亦茫茫,真亦浩浩。得之哉,得之哉。
太虛心淵篇 
太虛心淵篇經文出自明代正統道藏‧太玄部,分原經、詩注兩個部分。
原經僅241字。初讀太虛心淵篇時,覺得像一篇隨筆,又好像在觀一眼清澈明透的泉水。不覺心生歡喜。由於原經簡短、優美,白天時就自然在心中復現出其中的經句。久而久之,竟然越來越喜歡讀誦此經,有了要背誦下來的心願。再過一些時日,慢慢發覺此經逐步在影響自己的心態和修行,使自己越發明透、自然。常於靜中澄心觀己,可以萬慮消除、解惑除災、凶曜退散、橫事遠離,才知此經作用猶如大乘,故列為大乘輔經,不可忽視。雖不知著述者是哪位神明或祖師,但必是上界高真。從此,我越發恭敬此真文。也願此文廣得流通,使更多修行人及三界十方諸善信男女皆得益於其中。
為使大眾理解方便,我將太虛心淵篇分為四個部分。第一個部分從開始我性既肇萬慮歸空,豈不樂乎;第二個部分從洎逐緣殢因如是之際,真可歎息;第三個部分從莫若灌漱靈泉是乃浄境之地也;第四個部分從修命之人至經末得之哉,得之哉
太虛心淵篇第一個部分,是說先天秉受,或本來面目。
經曰:「我性既肇,稟受無殊。」是說先天真我之由來,亦稱自然。這個自然,是自然而然之自然,不留一絲虛,不雜一絲偽,無法可學,無法可宣,是眾生之本來面目。這個真容,也叫先天真我,不是後天的假我,是父母未生前、五行不到處的那個我。真我,也是真性,是圓滿的、自在的、清靜的,也是沒有區分的。這個真性,來自哪裡?來自元始祖炁,那靈光一點。道教有一個無極圖,圓圓一個圈,不生一相,混混沌沌。於杳冥之中,中間生出一點,就是太極圖。中間的點,就是那祖炁,億億萬萬人的根本,生生死死的由來。這個太極圖,不是兩條陰陽魚環繞的那個太極圖,而是虛無之中大道生出一點靈光的太極圖。這是你我真性之由來,不假四大。降本流末,沉淪失本,假地水風火以成形,就有了幻軀。加上宿世因緣,便有了生育父母,有了後世的名姓,也便忘記了根本。自離了那先天本來,經過無量劫的生閉環以後,到了後天,性命分家,有的那一靈尚存,有的忽明忽暗,有的徹底就泯滅了。這就產生了六道。一靈尚存的,生在人道,身居中華,敏而求道,修行就容易些;忽明忽暗的,或生在邊夷的、不逢真師的,修行就難些,但要肯立下大志,亦可。生在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的,就更難了。只怕幽冥難照,自身不好覺悟了。
經曰:「圓圓大慧,明明真靈。」是說自我之真性從祖炁那裡分化而來,本來圓滿、明澈。六道眾生之真性,等同元始之真性。故道德真經言:「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為四大之一。人相即天相,我性即道性。之所以今需要修道,不能圓滿,是喪失本真所致。所謂修道,是返其本有,將喪而未失之物撿回來而已。前提是本有,其次是未失,兩者必須兼有。物質世界來源於道,那靈光一點卻無存,所以不能返回道之本始。五道之內,惡道眾生一靈尚存,但障業太重,縱使修行,也須先轉成人身。所以,除欲究本中第一篇,就說吳真人與董真人的對話。吳勸董修道,董言自己無根基。吳言人身就是根基,若投胎做了驢馬貓狗,想修也難了。除此,還要什麼根基?人身就是小宇宙,就是天地之相,五嶽四瀆、日月星辰盡在其中。故太上爺於永壽元年正月初七日降於蜀都,感地神湧出玉局座。太上爺先垂告張天師人身難得四字,再講說北斗本命延生真訣。這個資本,法界多少眾生,想有也沒有。我們既然人身已得,又生在中華,命逢昌運,又得遇無上法橋,如若蹉跎而過,豈不可惜?猶如虛皇天尊四十九章經所言,上了寶山空手而歸,豈不可惜?得了人身,未曾修行,亦不可惜?失了人身,一靈被蔽,豈不憐憫?您看那集市上的魚蟲雞鴨,被人宰割,掙扎難逃,命在須臾之間,倘若自己到了那時,該向誰求救?魚蟲雞鴨,皆是墮落所致。文昌帝君言:「濕化胎卵都是人。」它們曾經,也是抬頭挺胸的人,只是一味墮落、沉迷,不慎錯失了人身。那時,誰能救度呢?趁自己人身尚在,還有幾分福報,及早修行回頭,消除惡業,增崇福慧。能發願出離是善中之善,暫時不信六道輪轉的,起碼,先修個今生之福報,來世,也有一線之機,再遇道法。我囉嗦這些話,皆是肺腑之言,大眾深思。
經曰:「是時,物不能萌其惡種,塵不能隱於罪芽,而其境澄明。」萬惡源於十惡,十惡不離三惡業,三惡業起於一念。那時,這一念尚未起,故以道眼觀天下,物無善惡、事無是非。惡念未起,罪芽不生,罪芽既生,如水下生蚌蟹、蚌蟹身下再藏塵垢,惡惡相循。所以,真真假假,對對錯錯,有有無有,無無有無,顛倒失所,在棄賢世界,沉淪苦趣,不得真意。皆是源於喪失了一靈本真,若能把這一靈不昧的真我找回來,出離苦趣就不遠了。
經曰:「瑩然內觀,我心無心;湛然外鑒,物形無形。」色、香、聲、味、觸、法,謂之六塵。六塵,又喚作六賊。世人以為是實,道人以為是虛;世人以為是福,道人以為是賊。賊什麼?賊我之真、奪我之道炁。眼觀色,即是賊真色,真色不色。鼻有所香臭,即是為賊,真嗅無香臭。耳有所聲,即是賊我之真聲。舌有五味,即是為賊,真味不味。身有所觸,亦是名賊。心有所法,亦是賊。之所以稱之為賊,是因為這六塵是六樣大幻。以幻為真,真真就喪失一分,我們就愈發遠離自我真性。故要關門打賊,重陽祖師言,先把斷四門:眼耳口鼻,再捨諸法。過河須船,這船是法,為的是出離迷津,但亦是幻賊。最終,也須捨船,才能登岸。六塵不染能歸一,萬劫安然自在行。無底船兒難過海,今來古往渡群生。
經曰:「坦坦蕩蕩,萬慮歸空,豈不樂乎。」胸中不納一垢,才叫坦坦蕩蕩。心中不留一念,才叫萬慮歸空。我們入道百日千日修的,就是這八個字。這八字,就是晴天一聲霹靂,就是踏破是反閘、推倒人我山的天心。有一個典故。說白玉蟾祖師夜間與一位神翁坐在床榻上交談。夜深,神翁慨歎說:世事悠悠,不如歸去。白玉蟾祖師道:歸便歸去,何思何慮?說畢,神翁溘然羽化。這是何等灑脫、何等自由?我們別說心中萬般牽纏,就是沒有牽纏,也沒有那空空朗朗的本事,可以視萬物為幻,可以視己身如屋,真主人進出自由。這才是逍遙和快樂。我等愚昧人,貪圖太多,罪業牽纏,哪能體會神人那樣的快樂呢?多少仁人志士,視死如歸,那一刻,也是明白了天地之真心、自我之本來,所以,不畏不懼,從容赴死。人能灑脫徹然,萬慮俱放,達見天心,即便是死的一刻才明白,大藥也能生成,未嘗不是善果。
太虛心淵篇第二部分,是說諸幻。
經曰:「洎逐緣殢因,忘前失後,耽塵憂眷,貪著其事。」皆是言惡。是人心失其本之後的種種表現。漸漸迷失本宗、身染諸病。其實,說的就是當下我們的處境。又曰:「日被三餐,其心百變;夜只一眠,魂游萬景。」真心如一,假心多變。猶如光波,流離變幻,生種種景象,但都是虛幻。我們的心,每天生無數個念頭,也如這般。瞬息萬變,卻沒有實際的用處。心生種種迷惑,元神耗散,識神當家。夜間,又生出種種妄想,使自心被困於其間,不能辨識。遊來蕩去,晝夜循環,何日是個出期呢?萬般都是假,如若電影,何時,我們能從這電影螢幕中醒來,明白真正的自己,從而走出螢幕,做個真實、自在人呢?可是,我們大多數人是不會覺悟和回頭的,故經曰:「馳神於嗜欲之鄉,載靈在煩惱之界。」能回頭的,自古少之又少,萬中無一。也正是因為與世俗相違,所以,能回頭尋自己先天本來的,都是大丈夫,都是英雄豪傑。這比那名留青史的英雄豪傑更難得。三洞真經,能度生度死,但是,難度無緣者。經卷浩蕩,流傳世間,但是,難逢修證者。偶爾有遇到經卷的,只是把真經當做一般書籍去讀、去悟、去解。猶如把一塊世間稀罕的寶玉,當成了壘牆鋪路的石頭,把一把世間罕有的寶劍,當成了裝飾和懸掛品,把那萬年大樹,當成了柴禾。這等錯失,猶如犯罪一般。令人扼腕惋惜,令人不勝涕零。經遇有緣方為經,否則,裡面的光芒大眾是看不到的。用錯了心,用錯了眼,也是看不見經裡面的光明的。若識真經,便是高士,若更能除垢止念、靜心守一、長齋不輟、誦持萬遍,便是天上仙人。幢幡寶蓋,金輿飛車,金童玉女,香煙散花,上界神靈恭禮接引。
經曰:「魂歌魄舞,引奔死途,意昧識迷,背了生路,如是之際,真可嘆惜。」天庭是大路,只是少人行。地府是苦海,赴者如趕集,熙熙攘攘,像瀑布一般湧動。祖師歎息,神明慈憫。不是歎息和慈憫,便不生教化。但也只能教化有緣。三洞三乘是人間至寶,勸勉大眾,愛惜己身,早奉真宗。
若有人肯覺悟、回頭,該如何去做?便是太虛心淵篇第三個部分,說歸真奉宗之法。
經曰:「莫若灌漱靈泉,先澆善根,般泛法水,次洗諸垢,令我一性,浄潔明白,無掛無念。」一者內功,二者外行。內功,又有性命二字之別。本自先天,性命一體。因後天失本,性命分家,成為兩樣。故我們下手,便有兩個下手處,一曰性功,一曰命功。性功是朗然自性、跳脫輪迴之法,命功是形神俱妙、脫胎換骨之法。前者在自悟,後者憑師傳。悟真篇曰:「饒爾聰慧過顏閔,不遇真師莫強猜。」性功到時,自有真師來尋。鍾離祖師言:「我求世人之心,甚於世人求我之心。」非真師難遇,實則誠心修道的徒弟難遇。不缺祖師,不缺住世真人,缺的是載道器皿,缺的是精專不二的學道者。
經曰:「圓圓不缺,若秋月之當空;湛湛無遮,如白雲之離頂。」此兩句是全篇中的兩個譬喻句。諸位體會,這場景,便是你我之先天本來。體會三分,便有三分師緣;體會十分,便有十分師緣,真師必來迎接。這場景,亦是處世之真機,堯舜薪傳心法允執厥中四字亦在其中。
經曰:「遂得空空不住,實實無相,覺入慧內,明見大道,是乃浄境之地也。」「空空不住,實實無相,覺入慧內,明見大道」這十六個字稱為浄境之地,非心傳口授、身心俱證,不可體悟。這是後天返先天之景,是身中萬神會於泥丸宮之景。此處,我亦是盲人,不敢多言,諸位各自修證。但願有朝一日,有人抵達此境,隨願明照十方。那時,號曰真人。那時,可言弘道。那時,是天人師,人間恭禮。那時,可以有求則應、有感必孚。那時,你的一言,就是天上的一言,心念一動,天地就隨之而動。
太虛心淵篇第四部分,承續第三部分,是說身處真境。
經曰:「修命之人,可至此界,以心觀心,以性見性,神亦茫茫,真亦浩浩。」回應開篇的經句,名列仙班,太極歸於無極,無極合於大道,性命復一,內外圓滿,這是得道祖師的境界。道非獲而得,是損而得。得道之路,心證身行,不可或缺其一。心證,證的是先天本來,所以,言悟道。悟者,覓自己本然之真心。身行,故不貴言。言是虛,是指,非實修。猶如去看大海,言海,或者購買地圖、瞭解鐵路行程,都只是儲備工作。儲備再多,自己的見識還是停留在原來的知識積累上的,不是自己切實體驗過的。只有行道,道有一天才是你身上的。那時,神亦茫茫,真亦浩浩,與天地齊年,豈不真快樂?這是真自然。自然者,無可師法,自然而然,謂之自然。
經末曰:「得之哉,得之哉。」是勸勉大眾依據此經文,速速領悟,速速行之,速速登真出迷津。祖師之心,只能到這裡了。發慈憫心,而垂科旨、演經教,留下二百餘字的真文,便是我等愚昧眾生的幸運,莫要攀求再多,或者心生遲疑。願多誦經文,年深日久,道心開發,靈光乍現,種種疑惑打破,最後道成,豈不可喜可賀?今日留此文以宣經,是留種。既是給自己播灑光明,也是留道種給更多有緣的眾生,能不能發芽,且看各位君子的精進和以後的善緣了。靈官爺說:「何勞妙手圖吾像,但願君心合我心。」
願三界十方一切雲朋霞友:修真有份、進道無魔,罪業蠲除、善芽日長,災衰洗蕩、福壽臻身,師真護佑、名列仙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