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1日 星期三

守真書齋


守真書齋07.11.2009元始道長
富春江邊有很多中醫館,外觀設計古樸,裡面裝飾優雅,形成江濱一道別致的風景線。這些名醫館裡的醫生,大部分是館主去各地民間挖掘過來的高人,他們有的擅長脈診,有的活用針刀,有的憑驗方一張專治一病,都有一技之長在手,療效在當地非常顯著,到了杭州這樣的大城市自然很快就立定腳跟。
原本來富陽閉關的初衷就是一心啃讀經典,週末出遊實屬可有可無之事,下定決心要共同研究,自然是拍手稱快,求之不得。
經注經是學習傷寒論最好的方法。因為既然張仲景在傷寒論說自己是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那對於此書的理解就應該用這些撰用過的經典去旁參才對,何必捨近求遠,去看從古到今幾百家的注解,繞來繞去呢。
例如,傷寒論以六經為綱統攝人體諸病,但六經到底是什麼東西,自古以來莫衷一是。在醫學衷中參西錄傷寒論講義裡有六經但言足經,即已概括手經云云,無形當中已經把六經的概念局限,在了經絡分佈裡,這代表了很大一部分歷代醫家的看法。但用經絡學說來解釋六經病證會出現很多與經絡巡行不一致的矛盾。等到近代惲鐵樵,張山雷等中西匯通學派崛起時,則乾脆認為,內經裡提出的經絡和傷寒論所提出的六經概念,根本不現實存在,只是疾病發生過程中,一系列病理反應集合,這些病理反應剛好出現在了一條線上,那麼就把它命名為某經之病。現代經方大師,折衷了一下,他說傷寒六經和內經的臟腑經絡以及氣化六經是兩個不同的體系,各不相干,各不矛盾。又有人想從五運六氣的角度去解釋六經,逐漸脫離人體生理病理基礎,越講越玄…
我很少看現代人的書,對他們的理論並沒有好好研究,所以不敢妄加評論,但我認為如果以經注經用黃帝內經的基礎理論去認識傷寒六經,反而不那麼難理解。
其實在素問陰陽離合論靈樞根結篇甲乙經經脈根結都有提到過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
如果把敷布陽氣謂之開,受持陽氣謂之闔,轉輸陽氣謂之樞;敷布元陰謂之開,受納陰氣謂之闔,轉輸陰氣謂之樞,那麼可以把六經實際可理解為,人體多個臟腑功能的協同作用下,氣血精液蒸騰氣化而達到的幾種諧狀態,為了保持人體氣化功能的這種穩態,其實是需要整個人體的所有循環系統同時參與的。
太陽號稱六經之藩蘺,為三陽之表,氣化主上行外達,敷布陽氣於外;肺主宣發敷布精微,脾為胃行其津液,運化轉輸精微,則津液的布達均為太陰所司,故太陽、太陰主開。
胃與大腸氣化均主內行下達,心包為神明之守護,肝藏陰血,故陽明、厥陰主闔。
少陽能使陽氣出於表裡之間,調節內外陽氣之盛衰,樞轉表裡之氣;少陰心腎為水火之髒,心主血脈外達,腎主水主納氣,水火上下交通互濟,故少陽、少陰主樞。
三陽的開闔樞分別與三陰的開闔樞為陰陽表裡關係。太陽、太陰皆屬開,太陽偏重布氣,太陰則側重運化水液;陽明、厥陰皆屬闔,陽明主受納通降,厥陰司陰血潛藏;少陽、少陰皆屬樞,少陽偏於樞氣,少陰偏於樞血,它們在功能上協調呼應,一方發生失常時易導致向另一方的傳變,互為病理因果關係。
六經一定是以人體臟腑經絡為物質基礎的,但它呈現出來的是一種整體的氣化功能狀態。因此傷寒論裡的六經病實際上也是一種氣化功能障礙病。氣化功能失調可以導致多個臟腑功能紊亂,所以六經病的提綱都含有許多症狀,當然也就包括了跟六經同名的經絡和臟腑的症狀,也包括不與其同名的經腑的症狀。
如太陽、太陰的關係不僅體現在氣與水液的關係,而且肺司衛氣主皮毛,太陽主表,在功能上具有協同性;在病機上可相互傳變,太陽受邪會導致水液輸布異常,如風水氾濫型水腫;水液輸布異常亦會阻礙太陽經氣的運行,如傷寒論28條之頭項強痛,翕翕發熱,其原因在於氣化不利、水邪內停。
這麼去理解六經,我想就不會陷入很多純理論的自相矛盾之中。
當然,整本傷寒論都是在講如何通過辨脈與證從而給予最準確的治療,真正吃透脈,證的含義才是學習傷寒論的核心。前後對比,以仲景之文,解仲景之意,仍然是我們學習的有效方法。
一次,我們突然發現,傷寒論裡有關小便不利的條文很多,大概有30多條,但真正作為主證而予方治療的只有豬苓湯證和五苓散證,其餘只是作為兼證出現。這引起了我們的重視,因為一個證如果六經病皆見,那麼只有吃透它背後的病理病機,才能在臨床上起到參考意義。
於是我和亮哥分別行動,他負責把對六經病有關小便不利的條文做一個梳理,從而達到橫向比較,而我則從內經尋找解釋小便代謝的病理生理機制。
亮哥做了一個很好的歸納:
如太陽篇第20條: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總結其小便不利之證,乃一面因陽虛不能化氣,一面因津液受傷化源不足所致。
28條: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主之。總結其小便不利乃因脾陽不運,運化失職,水飲內停,故用解表兼以徤脾利水之法治之,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
40條: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幹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總結其小便不利乃或然證,是水飲蓄于下焦,氣化不行所致,必見少腹滿。宜外散寒邪,內蠲水飲。
71條: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幹,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總結此處之小便不利乃表邪不解,隨經入腑,影響膀胱氣化,邪與水互結于下焦而形成蓄水證。必有煩渴,不安,表寒之證,少腹滿而小便不利。治當以五苓散化氣行水,兼以解表。
而陽明篇第204205,,211238261138條之小便不利乃由於陽明病誤治後邪熱入裡,脾不能運濕,邪熱與濕相合,濕熱阻滯三焦氣機而發黃、小便不利。治宜利小便,使邪從小便驅除,退黃逐熱,用茵陳蒿湯。
後面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各篇中有關小便不利的條文亮哥也都有梳理。
我則從內經中找到小便代謝的相關原理。
靈蘭秘典論裡講「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小便儲藏於膀胱,要達到出的目有賴氣化,然而這氣化卻不僅僅指膀胱的氣化功能。因為經脈別論說:「飲入于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可以看到,膀胱中的津液其實也是來自飲食水穀,且需要依賴太陰脾土敷布升發之功能,幫它翻過一座山頭,由雲變雨,再隨肺氣灑陳下注。如果肺氣失宣,脾氣失運,津液是不會出的。
膀胱的不利或不約,既關乎太陽膀胱經腑的氣機狀態,也關乎太陰肺經腑的氣機功能。當然也受到三焦通道是否通常,肝主疏泄是否正常等諸多因素的影響。
因此,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篇40條不僅有,「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幹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可用小青龍湯提壺揭蓋,啟上閘,化肺氣,宣上即利下。
金匱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還有「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乾薑湯以溫之」的條文,這是小便不利的反面,溫上也能制下。
通過橫向對比,用大論前後原文對每一個症狀加以鑒別;縱向深入,從內經原文中尋找病證背後的生理原理,我和亮哥把傷寒論的所有症狀都梳理了一邊,基本達到了一個較為熟悉的程度。
還有就是對於傷寒脈法的把握。
醫聖把大、浮、數、動、滑五脈,比之平脈有餘,名為陽脈。沉、澀、弱、弦、微五脈,比之平脈不足,故名為陰脈。但卻從不講什麼脈主什麼病,因為脈相只有結合病證才有意義,同一種脈在大論中不同的條文裡都有出現,結合彼時的病情,含義都不同。
如有關脈促的條文,第21條: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
這裡的促脈所表示的是一種胸陽受挫,宗氣不振,心脈失和,的情景,脈促反應人體心陽欲振而不能,並伴隨胸滿悶,桂枝湯裡和營緩血的芍藥也去掉了。
34條: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
這裡的脈促表示表邪經誤下後內陷因而下利不止,但人體自身的正氣尚足,在這種病理條件下的選擇仍然是奮力外抗,喘而汗出就是證明,熱邪鬱沖,故而喘,熱欲外透,故汗出。因此從這裡的促脈,應當看出人體自身機能渴望透邪外散的局面,表證仍正,用葛芩連湯清少陽之熱邪,升陽明之津液,下利治好後,仍可以從太陽來治。
140條: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也;脈浮者必結胸,脈緊者必咽痛;脈弦者必兩脅拘急;脈細數者頭痛未止;脈沉緊者必欲嘔,脈沉滑者協熱利;脈浮滑者必下血。
這裡的脈促,不伴隨仍和不良症狀,說明正氣不虛,是一種代償性的生理反應,過一會兒就好了,不需要治療。
349條:傷寒脈促,手足厥逆,可灸之。
手足厥逆但脈不沉細而遲,反而促,這說明人體的陽氣應該是內郁不能外達。
又如有關脈澀的條文,第48條: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當解之熏之。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澀故知也。
這裡以脈澀表示陽氣拂鬱,所以身癢是由發汗不暢所致,可以再以發汗調和營衛。
100條: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
這裡的陰脈弦,說明裡寒,陽脈澀說明血痹於體表之腹膜,所以用小建中湯溫中和營;但脈浮取而澀,沉取而弦,也有可能是中焦氣虛,導致三焦氣滯,木土不和,從而腹痛,所以小建中湯服用後不行,可再用小柴胡湯,從少陽的角度切入治療。
174條: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摶,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湯主之。
這裡的脈澀是與浮虛脈結合出現的,且身體疼痛不能轉側,顯然對應的應該是風濕痹阻經絡關節的病機。
212條: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後服。
仲景在這句條文裡,要告訴我們,脈澀出現在陽明證神昏譫語的情況下,就已經無力回天了,因為脈弦說明腸有燥屎,但脈管裡至少血液充盈,津液不虧,正氣不弱,可急下存陰,邪去正安。但脈澀,說明陽明裡熱已經津傷到脈管癟澀的程度,陰傷而陽失生化之源,即便是急下,無陰可存,反而更傷正氣。
247條: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摶,大便則硬,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
趺陽脈浮而澀為什麼會小便數呢,因為脾主運化,散佈津液,為胃熱所約束,不能濡潤腸道,津液就熱盛而偏泄於膀胱。所以這裡的脈澀與趺陽脈之浮,傳遞的是脾胃之間,因熱盛而津液分佈失調的情況。
通過這種前後文相互對照鑒別學習的方法,既能較為真實的吃准仲景本意,也讓我和亮哥對傷寒論啃的比較熟悉。我們發現,脈相所要傳遞的是人體正氣之盛衰和邪氣之進退,結合病症病機與病情進展去理解,可以說仲景脈法,非常樸實,一點也不玄乎。
那段時間,我和亮哥幾乎每兩天都要過一遍傷寒論原文,一句一句讀,然後各自闡發對經文的理解,有不一致的地方就會仔細討論,不能想當然的敷衍,只能從傷寒論原文其他地方找佐證,或者內經中尋找答案。
幾個月下來,我和亮哥對經方以及經方的脈證治諸要算是摸的比較熟悉了,勉強稱得上是入了個岐黃醫道的大門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