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9日 星期一

清淨功

清淨功02.13.2009元始道長
想要保持健康,工作與休息必須平衡,一般而言,理想的作息分配為工作、睡眠、休息各占八小時,可是現代人過於忙碌,休息的時間已被分割殆盡,學會清淨功,就可以利用零碎的時間得到充足的休息。
簡單的說,恬憺虛無就是「開心」,開心是心上清淨或心上喜悅之意,人在放鬆、平靜或冥想的時候,腦波會轉變成較慢的α波,α波是我們的身體與外自然界互通的訊號,所以黃帝內經說這種情況是真氣從之。
這時頭腦會自動分泌腦內嗎啡,而且體內負責消滅病毒的T細胞也比較活潑,大大提高了免疫力。反過來說,一個人處於負面情緒時,身體會釋放毒素,科學家曾做過實驗,一個人在嫉妒時所釋出的毒素,可以毒死一隻白老鼠。
反過來說,在什麼情況下不能「真氣從之」呢?就是在「不開心」的時候,當我們情緒緊張時,額前葉的腦波(額前葉掌管思考)幾乎完全呈現快速的β波,這時我們身上的肌肉骨骼以及內分泌會武裝起來準備抵禦外侮,身上的能量容易外馳損耗。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識皆為亂氣耗能的窗口,切勿放縱耽溺。
太平經曰:「子欲養老,守一最壽。」凝神守竅的作用,在於讓我們心有所系,觀守穴道不移不動,久而久之自可無思無慮,身心放鬆,進入清淨的境界,讓我們的身體發揮自療自愈的功能。
早在幾千年前,莊子即說過:「靜然可以補病。」
現代科學經過實驗也發現:氣功鍛煉能刺激到副交感神經,降低身體新陳代謝的速率。練氣、靜坐時要求身體放鬆,心無雜念,降低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減少對於大腦的刺激干擾,自主神經系統便可自動調適,發揮修復身體、促進健康的功能。
自中國推廣靜坐,以治療慢性病;日本在明治末期以後也開始流行靜坐,先後有岡田式、藤田式、二木式等流派推行靜坐及呼吸之法;後來,西方世界也掀起靜坐的風潮。根據一般的意見調查,民眾在練習腹式呼吸之後,下腹部會變得較為結實而富彈性,許多疾病諸如便秘、習慣性頭痛、慢性咳嗽、失眠、神經衰弱、精神萎靡、情緒不穩等症狀,都會漸漸獲得改善,達到「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效果。
目前在社會上推廣的靜坐班,教授的內容都差不多,在此介紹的道家清淨功,同樣是利用靜坐的形式鬆靜身心,並調和呼吸以促進能量的吸收,以和暢氣血、疏通經脈。
道家清淨功步驟
一、立姿、坐姿、卧姿均可,男左掌在下右掌在上,女右掌在下左掌在上,雙掌虎口交乂置于小腹。
二、全身放鬆,從頭到腳檢查一遍,要仔細感覺全身是否完全放鬆了。這個步驟很重要,因為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的肌肉緊張,都會造成氣的集結不通,影響練功效果。
三、以平常二倍慢的速度呼吸,采腹式呼吸,吸氣時小腹凸起,吐氣時小腹凹下,並施加少許力氣控制小腹肚皮的起降。
練習清淨功的心法為「一靈獨運,息息相連」,呼吸時須注意手掌之下的小腹肚皮一上一下之波動。由於用心專一,腦中無暇產生別的念頭,因此稱為一靈獨運。
同時,在緩慢綿長的呼吸中,吸氣完畢要緊接著呼氣,呼氣完畢要緊接著吸氣,換句話說,意念專注呼吸的起伏,一呼一吸之間要均勻,吸連呼,呼連吸,不可停頓中斷,因此稱為「息息相連」。
道樞練精篇說:「使其心常存于下丹田,久之神氣自住,諸疾不生。」呼吸時不論小腹或凸或凹,心意皆須跟隨肚皮起伏,常常運力於腹,以使小腹成為全身力氣之中心。
練功時將心識牽繫在丹田,可使呼吸的火力常駐丹田,日久功深,將可培養「心息相依」的功力,亦即每次呼吸,能量都能直接進入丹田,使「氣滿四大,薰蒸其體」,假以歲月,必然氣血大暢、經脈開通。
利用呼吸輔佐打坐入靜的方法有數息法、聽息法、隨息法等,我們在這裡提供的叫做連息法。
聽息法為莊子所發明,莊子心齋解說聽息法的要領:「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隨息法則見於蘇東坡志林一書,「隨」字訣為:「當息出時,心也隨它同出,當息入時,心也隨它同入。」分析以上幾種呼吸法,有的太緊,有的難以掌握。連息法淨心容易,而且攝能連續,效果較佳。
前文我們已經分析了呼吸吐納的原理,道家前輩對呼吸都極為重視,馬丹陽在論練氣一書示其妻孫不二曰:「練氣莫教麤,上下寬舒,綿綿似有卻如無。」呼吸緩慢細長,有助於身心入靜,才是真訣。他又說:「坐則勻鼻端之息,睡則捉臍下之珠。」身心鬆靜,佐以輕緩的呼吸,這就是清淨功的精髓。
雙手手指交叉置於腹部的坐姿,古稱「帝王坐」,因為雙手掌心的勞宮穴是個大穴道,攝能功效很強,將勞宮穴置於肚臍、丹田附近,可以促進能量彙聚流通。
練習清淨功時,由於雙手與肚皮接觸,小腹會感覺些許的壓力,使我們心神有一個注意的目標,在吸凸吐凹之際可以觀察是否確實氣達丹田。腹式呼吸起降肚皮,並能帶動橫膈膜上下波動,自然的蠕動五臟六腑,具有按摩內臟的效果,對健康大為有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