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生要錄01.03.2010元始道長
序
嘗聞,松有千歲之固,雪無一時之堅。若植松於腐壤,不期月而必蠹;藏雪於陰山,雖累年而不消。違其性則堅者脆,順其理則促者延,物情既爾,人理豈殊!
然則,所謂調攝之術者,又可忽乎!臣竊覽前人所撰保生之書,往往拘忌太多,節目大繁,行者難之。在於崇貴,尤不易為。
臣少也多病,留心養生,研究即久,編次雲就,其術簡易,乘閑可行。先欲固其正氣,次欲調其肢體。至於衣服居處,藥餌之方,蔬果禽魚之性,有益者必錄,無補者不書。古方有誤者重明,俗用或乖者必正,目之曰保生要錄。雖無裨於聞道,粗有資於衛生,冒昧上獻,伏深戰灼。
蒲虔貫謹序
保生要錄上 司議郎蒲虔貫撰
養神氣門
嵇叔夜云:服藥求汗,或有弗獲;愧情一集,渙然流離。明情發於中而形於外,則知喜怒哀樂寧不傷人?故心不撓者神不疲,神不疲則炁不亂,炁不亂則身泰壽延矣。
調肢體門
養生者,形要小勞,無至大疲。故水流則清,滯則汙。養生之人,欲血脈常行,如水之流。坐不欲至倦,行不欲至勞,頻行不已,然宜稍緩,即是小勞之術也。
故手足欲時其屈伸,兩臂欲左挽右挽如挽弓法,或兩手雙拓如拓石法,或雙拳築空,或手臂左右前後輕擺,或頭項左右顧,或腰胯左右轉,時俯時仰,或兩手相捉,細細捩如洗手法,或兩手掌相摩令熱,掩目摩面,事閑隨意為之,各十數過而已。每日頻行,必身輕、目明、筋節血脈調暢,飲食易消,無所擁滯。體中小不佳快,為之即解。舊導引方太煩,崇貴之人不易為也。今此術不擇時節,亦無度數,乘閑便作,而見效且速。
夫!人夜臥,欲自以手摩四肢胸腹十數過,名曰乾浴。臥欲側而曲膝,益氣力。
常時濁唾則吐,清津則咽。常以舌拄上愕,聚清津而咽之,潤五藏,悅肌膚,令人長壽不老。黃庭經曰:口為玉池太和宮,嗽咽靈液災不乾。又曰:閉口屈舌食胎津,使我遂煉獲飛仙。
頻叩齒令齒牢,又辟惡。
夫!人春時、暑月,欲得晚眠早起,秋欲早眠早起、冬欲早眠晏起。早不宜在雞鳴前,晚不宜在日出後。熱時欲舒暢,寒月欲收密。此合四氣之宜,保身益壽之道也。
論衣服門
臣聞衣服厚薄,欲得隨時合度。是以暑月不可全薄,寒時不可極溫。盛熱能著單,熟衣臥熟帳,或腰腹膝脛已來覆被,極宜人。冬月綿衣莫令甚厚,寒則頻添重數,如此則令人不驟寒驟熱也。故寒時而熱則減,減則不傷於溫;熱時而寒則加,加則不傷於寒。寒熱若時妄自脫著,則傷於寒熱矣。
寒欲漸著,熱欲漸脫。腰腹下至足脛欲得常溫,胸上至頭欲得稍凍。凍不至凍,溫不至燥。衣為汗濕,即時易之。熏衣火氣未歇,不可便著。夫!寒熱平和,形神恬靜,疾疹不生,壽年自永。
論飲食門
飲食者,所以資養人之血氣。血則榮華形體,氣則衛護四肢。精華者,為髓、為精,其次者,為肌、為肉。
常時不可待極饑而方食,候極飽而撤饌,常欲如饑中飽,飽中饑。青牛道士云:人欲先饑而後食,先渴而後飲,不欲強食、強飲故也。
又不欲先進熱食而隨餐冷物,必冷熱相攻而為患。凡食,先熱食,次溫食,方可少餐冷食也。凡食,太熱則傷骨,太冷則傷筋;雖熱不得灼唇,雖冷不可凍齒。凡食,溫勝冷,少勝多,熟勝生,淡勝鹹。凡食,熱汗出勿洗面,令人失顏色,面上如蟲行。食飽沐發作頭風。
凡所好之物,不可偏耽,偏耽則傷而生疾。所惡之味,不可全棄,全棄則藏炁不均。如全不食苦則心炁虛,全不食鹹則腎炁弱是也。
是以天有五行,人有五藏,食有五味。故肝法木,心法火,脾法土,肺法金,腎法水。酸納肝,苦納心,甘納脾,辛納肺,鹹納腎。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制土,土制水,水制火,火制金,金制木。
故四時無多食所王、並所制之味,皆能傷所王之藏也。宜食相生之味,助王炁也。王藏不傷,王氣增益,飲食合度,寒溫得宜,則諸疾不生,遐齡自永矣。
論居處門
傳曰: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故人居處,隨其方所,皆欲土厚水深。土欲堅潤而黃,水欲甘美而澄。
常居之室,極令周密,勿有細隙致風氣得入,久居善中人。風者,天地之氣也,能生成萬物,亦能損人。初入腠理之間,漸至肌膚之內,內傳經脈,達于藏腑。傳變既廣,為患則深,故古人云:避風如避矢。
盛暑久坐兩頭通屋、大招風,夾道尤甚。盛暑不可露臥,凡臥,自立春後至立秋前,欲東其首。立秋後至立春前,欲西其首。
常枕藥枕,勝於寶玉,寶玉大冷傷腦。其枕藥性大熱,則熱氣沖上;大冷,又冷氣傷腦。唯用理風平涼者,乃為得宜。
藥枕方
久枕,治頭風,目眩,腦重,冷疼,眼暗,鼻塞,兼辟邪。
蔓荊子八分、甘菊花八分 、細辛六分 、吳白芷六分 、白術四分 、芎藭六分 、通草八分 、防風八分 、蒿本六分、 羚羊角八分、 犀角八分、 石上菖蒲八分、
黑豆五合揀擇挼令淨。
上件藥細銼,去碎末,相拌令勻,以生絹囊盛之。欲達其氣,次用碧羅袋重盛,縫之如枕樣,納藥,直令緊實,置在合子中。其合形亦如枕,納藥囊,令出合子唇一寸半已來。欲枕時,揭去合蓋,不枕即蓋之,使藥炁不散,枕之日久,漸低,更入藥,以實之,或添黑豆令如初。三五月後藥氣歇則換之,初枕旬日或一月,耳中微鳴,是藥抽風之驗。
保生要錄 上 竟
保生要錄 下
論藥食門
辨服金石
金石之藥,有可服不可服之理。欲究養生之術,須窮藥石之由。今假設問辭,用明至理。
或問曰:夫!金石之藥,埋之不腐,煮之不爛,用能固氣,可以延年。草木之藥,未免腐爛之患,焉有固駐之功?
答曰:夫!金石之藥,其性剽悍,而無津液,人之盛壯,服且無益,若及其衰弱,毒則發焉。夫!壯年則氣盛而滑利,盛則能制石,滑則能行石,故不發也。及其衰弱,則榮衛氣澀,澀則不能行石,弱則不能制石,石無所制,而行者留積,故為人大患也。欲益而損,何固駐之有哉。
問曰:亦有未虛而石發者乎?
答曰:憂恚在心而不能宣,則榮衛澀滯而不行,石勢結積而不散,隨其積聚發諸癰瘡。又有服石之人,倚石勢而縱佚游,石勢既行,乃作強中之病。不曉者,以為奇效,精液焦枯,猛熱遂作,洞釜加爨,罕不焦然。
問曰:金石之為害若此,農皇何以標之於本經?
答曰:太虛積冷之人,不妨暫服,疾愈而止,則無害矣。
又問:前云石勢剽悍,藏衰則發。今先虛而服石者,豈能制其勢力乎!且未見其有害何也?
答曰:初服之時,石勢永積,又乘虛冷之甚,故不發也。以此觀之,當太虛積冷之時,暫可服餌。若久長防患,則不如草木之藥焉。
又問:草木自不能久,豈能固人哉夕?
答曰:服之不倦,勢力相摟,積年之後,必獲大益。夫!攻療之藥,以疾差而見功;固駐之方,覺體安而是效。形神既寧,則壽命自永矣。
果類
蓮實粉主補中,養神,益氣力,除百疾。久服輕身延年。
取蓮實,八月就他皮黑者,去皮、心,曝乾,搗、篩為粉。早以酒或白粥調之。不宜與地黃同食。蓮實嫩時,生食動氣,為粉益人。
栗子粉,主厚腸胃,補腎氣。
取栗子曝乾,令皮自拆,去皮,薄切,又曝令極乾,搗為粉。如蓮粉法食之。凡食栗子,生食動蟲、發氣,熟食亦發脹,皆不及曝令半乾,衣中近肌肉暖而食之,其益人。
葡萄作漿,雖是常術,且補益功優。主筋骨濕痹,益氣力肥健。久服輕身,不老延年。
葡萄熟時,先於根底著羊肉汁、米坩汁各一斗,如是經宿揀熟者摘之,納新白瓶中令滿稍實,密封百日漿,自然成漿,去滓,飲之味過醇酣,甚益人。
榴梨漿 治風熱,昏悶煩躁
青梨大者二十顆、石榴十顆、淡竹瀝三升
右搗榴、梨,捩取自然汁,澄濾,拌竹瀝。一服五合,日三服。梨極大,方用二十顆,小者三十顆。
穀並菜類
胡麻,主腸中虛羸,補五內,益氣力,長肌肉,服明目,填髓腦,堅筋骨,去虛熱。一名巨勝。四棱為胡麻,八棱名巨勝。
陶弘景云:八穀之中,唯此為良。又云甘,在米豆部,此正是烏麻也。
今時所用巨勝,莖莢雖小類麻,而葉子大,極味苦,其性甚冷。夫!味苦不可入米谷,性冷不可為補益。其葉又與麻不同,陰暗則低,日烈則起,此當別是一物,非巨勝、胡麻也。今俗但用,不覺其非。正當用烏油麻,味甘。而莢有四棱者為胡麻,八棱者曰巨勝,正合本經,不當用味苦而冷者也。
肉類
羖䍽羊,丈夫食之損陽,女人食之絕陰。北羊中有角者是。羊髓,補虛損。腦髓,食不益人。
鹿肉,溫。補中,強五藏,益氣力。壺居士云:鹿性警烈,多食良草,處必山崗,產必潤澤。故可饗神者,以其潔故也。食良草有九物,鹿蔥,鹿藥,白蒿,水芹,甘草,山蒼,葛葉並根,齊頭蒿、薺苨。鹿常食此。九草,性能解毒,治風,壓丹石。服附子多食鹿肉,附子少力也。五月忌食之,茸不可近鼻。
獐肉,溫。補五藏。八月至十一月食勝羊肉,十二月已後動風、發炁,不堪食。
鰻鯬魚,性溫。主五痔,殺諸蟲,補陽氣。食三五度,腰腎間百病自差。五色者,兼理婦人帶脈百病。碎切,去骨,以五味調肉,羊腸中系兩頭,炙之候冷,然後切食。
鷄,雌而黃者性溫;主虛渴、數溺、泄利,補五藏,益氣力。黑者,治風。
圓魚,平補。去骨節間諸壅熱炁。五六月不宜食。有人以鱉甲作散,五六月間感陰濕炁,忽化為小鱉。
豬無筋,雞無髓,藥食多絀之。
鵪鶉,性平補。不宜合菌食之。酥煎良佳。
保生要錄 竟
附:
蒲虔貫,宋代的司儀郎,宋代著名養生學家,著有保生要錄。該書系集前人養生之精華,結合他的實踐體會編成。書中較突出的是藥枕方和簡化導引術。
相傳,一次蒲虔貫臥床不起,便拿起書來,以怡心智,無意中發現一個枕藥治病的故事。古時有個經營藥材的客商,常在各地收購藥材。一次他在外地買藥,路遇大雨,因中風病倒在客店中,頭暈目眩,眼閉鼻堵,氣息奄奄。藥商怕有人偷走他的藥袋,就日夜把口袋枕在頭下。不料二三天后,身有汗澤,目明鼻通。不出五日,大病痊癒。藥商把口袋內的藥一一記下,傳於後人,凡中風者枕此藥,無不生效(此中風乃傷寒論中的中風,即感冒,並非腦血管意外)。
蒲虔貫見到此方,如獲至寶,急忙取來中藥做成藥枕,果然一枕病即愈。他把這一偏方寫入他的保生要錄書中。
藥物組成:蔓荊子8分,甘菊花8分,通草8分,防風8分,羚羊角(屑)8分,犀角8分,石菖蒲8分,細辛6錢,白芷6錢,芎藭6錢,槁本6錢,白術4分,黑豆5合(揀擇淨)。
處方來源:醫部全錄卷三三一引保生要錄。
方劑主治:頭風目眩。
用法用量:上為細末,相拌令勻,以生絹囊盛之;欲其氣全,次用碧羅袋盛之如枕樣,納藥直令緊實,置於盒子中,其盒形亦如此,納藥囊,令出盒子唇1寸半,晚來欲枕時,揭去盒蓋,不枕即蓋之,使藥氣不散。枕之日久,漸低,更入藥以實之,或添黑豆,令如初,3-5月後,藥氣散則換之。
研究發現,藥枕中的藥物多具有芳香走竄的性質,作用於頭部後側的穴位,再通過經絡的傳導,對人體有調和氣血、祛病延年的作用。藥枕多適用于慢性疾病患者,如五官病、頸椎病、偏頭痛、高血壓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