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清祛病導引法 元始道長
導引術不僅可以用於日常的養生保健,而且還有一定的疾病治療功能。道樞卷二十八太清養生下篇之開篇就闡述了,包括導引術在內的一些道術的治病機理,還列有20種病症以導引為主體的治療方法。
對此,道樞之導引術在內的一些道術的治病機理:「人之身,十二大節,三百六十小骨,孔孔相對,脈脈相通,新氣與故氣交錯其間。新氣或頓阻,或循行;故氣或流通,或壅滯,或俱塞,或並馳。蓋壅滯者,陽氣之聚而為塊瘕者也;頓阻者,而為腫為瘍者也。氣既能蓄聚,則亦有分散之理矣。凡患之所在,可用導引以散之,和氣以攻之,時意以送之,清氣以潤之,咽津以補之。」這裡顯然是把人體內氣的運行認為是人生命活力依存的基礎或表徵。
雖然在現代人體解剖學中始終很難找到與氣完全對應的物質實體,但我們不能就此完全否認這種認識所暗含的科學因素。這裡所說的氣,大概是囊括現代人體生理學所講的血液、體液的流通和神經的傳導等生理現象在內的綜合物。
實際上,根據現代病理知識,這段話的主要問題在於沒有揭示出造成人體之氣壅滯、頓阻等病患的諸如病毒、病菌之類更深層的致病因素,而且在治療方法上,也僅指出了一些不用任何藥物的諸如「導引以散之,和氣以攻之,時意以送之,清氣以潤之,咽津以補之」之類的治療方法。對於某些病症,這些治療方法當然是有效的,但也不是萬能的。
在上述導引治病機理之後,太清養生下篇中還列有二十種病症的以導引為主體的治療方法。若從現代醫學角度考量,其對每種疾病的記述,實際上主要包含了疾病名稱、生病機理和治療方法三方面的內容。鑒於該篇中所述導引法,所具有的鮮明的治病特色,僅暫且將其命名為太清祛病導引法。僅將其整理如下:
一、病名:霍亂
01.病理:本乎冷氣所散,其腠理乍通乍塞,其氣道忽留忽行,或氣應行陰乃複行陽,或氣應行陽乃複行陰。
02.治法:於密室厚衣。大坐,以左右手據二膝上,向左力回六十過,右亦如之,左右迭為之,滿三百六十之數,乃長呼者七,既已則長吹,長噓,長呵,長咽,長唏者各七,則愈矣。或疾甚,不可導引,則使人掣左手,次之右手,次之左足,次之右足,各三百六十過,兼以沸湯浸手至肘,浸足至膝,冷則易之,至愈而止。此何也?以外氣引內氣者也,亦足以治屍蹙焉。
二、病名:癩
01.病理:太陽之病也,陽為陰所排,而沉于骨髓,積久則新氣不達,故氣不通,壅瘀鬱熱而生蟲。於是為癩焉。
02.治法:密室靜居,食不厭少,情不厭閑。大坐,放縱其體,以左右手據二膝上,以首及身向左力回十過,右亦如之,左右迭為之,滿三百六十之數。如此則關節、血脈,腠理、毛孔盡開。乃長呼,長吹,長噓,長呵,長咽,長唏者各五。
然後以清氣攻之者有六焉。其一,則大坐,放縱其體,鼻徐徐長取其清氣,兼以意想使清氣周達於骨髓,然後口徐徐長呼以出之,既已,漱津以咽之,如是者六十過;其二,則以吹出之;其三,則以噓出之;其四,則以呵出之;其五,則以咽出之;其六,則以唏出之(並與呼法同)。
然後,鼻徐徐長取其清氣,兼以意想使清氣周達於骨髓,口長吐以出之,漱津以咽之者六十過,於是陽蟲為陰所擊當自斃矣。必以卯午酉子之時,為之可也(忌食麵類及羊肉)。
三、病名:半身不遂
01.病理:陽氣蓄聚,為外寒所蔽,或因陰氣所衛,其脈雖通,而內無所達也。
02.治法:大坐,以左右手據二膝上,向左力回十過,右亦如之,左右迭兩相合者,滿三百六十之數。即使人力掣,手足不隨者,各三百六十過,復以左右手向下;將手足不隨者,亦三百六十過。既已,乃縱放其體,以鼻徐徐長取其清氣,然後口徐徐長呼出之,當呼之時,以意送其氣入於所患手足之中,又咽津,隨之者六十過,吹、噓、呵、咽、唏,皆如之。病甚者,不堪導引,則使人力掣。手足不遂者,以意送其氣亦可。
四、病名:周身腫
01.病理:陽氣促于五藏,出於皮膚而不散也。
02.治法:大坐,以左右手據膝上,左右力回者各十過,一易。於是,兩相合者三百六十過。以鼻長取清氣,使周達于五藏,口長呼以出之,漱津以咽之者六十過,吹、噓、呵、咽、唏,亦如之。
熱之盛者,其口無津,則惟導引以鼻取其清,口吐其濁,亦可也(此亦治瘡病)。熱氣所沖,屯聚不散而為腫者,則以口長吹於腫之上,十四過,以冷手寬按之,以口長呵於腫之上,十四過,複搓左右手,使熱,寬按之。如此迭為焉,至愈而止。
五、病名:目赤而乾痛
01.病理:為肝熱之所沖也。
02.治法:左右導引三百六十過,然後鼻徐徐長取其清氣,而想其清氣上射於目,則熱氣為清氣沖之,自然熱氣退從口出,可以呵而吐之,滿三百六十之數,則愈矣。呵者,主於心,故出於本氣者也。
六、病名:耳聾
腎中之熱氣沖於耳,復為陰氣逆閉之也。
01.病理:腎中之熱氣沖於耳,復為陰氣逆閉之也。
02.治法:左右導引三百六十過,既已,以手力挽左右耳四十九過;然後以鼻徐徐長取其清氣,兼以意想其清氣使達於腎中,則以口徐徐哂而出之。如此者,滿三百六十之數。咽者,主於腎;挽耳者,去其陰也。晝夜二時為之,則愈矣。
七、病名:上氣咳嗽
01.病理:陽氣在於藏,奔上而欲出,其陰氣復入而相逢於顙中,陰陽之氣漸盛,則嗽彌甚矣。譬如以氣吹火焉:氣,冷也;火,熱也。然,吹則火盛矣。
02.治法:大坐,左右導引各二百四十過;以二肘向後,以臂向前,力努之。既已,復以左右手委于二肘向前力以相近;既立已,復立左右膝,以二手在二髀之下,又以二髀向外力捅二肘,各十四過;然後以首左傾,以肩力承之,其右亦然,迭為之各十六過,向上長引其頸四過,乃長呼,長吹,長噓,長呵,長咽,長唏,各七過。日三時為之,疾則愈矣。兼於鼻徐徐取其清氣,口徐徐長呼以出之,漱津以咽之,吹、噓、呵、咽、唏者,二十過。其效則加速焉。凡上氣者,其行之之時,始舉足,以足向前力踏之脛後著地,斯為佳矣。
八、病名:勞腹
01.病理:其陽虛損,或因飽氣,其氣乍閉乍沖,或投熱食以致之也。
02.治法:大坐,徐徐導引左右各四十九過,鼻徐徐長取其清氣,口徐徐長吐之,吐則咽其津,滿一百二十過,有餘力則進而至於二百四十、三百六十之數,尤佳也。然後舒左足,以左手按其足上,以其足左右轉之四十九過,其右易然,日再為之則愈矣。故彭祖日:內外轉其二足,各十過,可以止諸勞。蓋為此也。
九、病名:溫疫
01.病理:陽氣也。聚于諸藏,入于諸脈,及於腠理也。
02.治法:大坐,左右導引三百六十過(歧伯日:導引者,挽仰屈伸也。甘始日:又手項上左右捩,不息也。又說:率以汗出為度,汗則粉身)。然後立右膝,以左足向前蹋之,立左膝,以右足蹋之,各四十九過(臥而為之亦可)。鼻納之口吐之者,二百四十過,進至於三百六十之數,尤佳也。彭祖日:亦可以已瘧。
十、病名:瘧
01.病理:陽在於隔之下,奔上而欲出;陰在於隔之上,為陰所閉,其陽漏而瀉出。其發有時者,蓋陰陽所競,各有節候也。
02.治法:於欲發之時,左右導引各三百六十過,然後立右膝舒左足,蹋之四十九過。其右亦然。於是鼻納之,口吐之,其呼、噓各二十一過,則愈矣。
十一、病名:鼻衂血、口唾血
01.病理:中焦熱熾,飲水則變為血,故中焦之氣上沖於肺,肺復沖鼻,則為紉血,中焦之氣下注於脾,脾復衝口則為唾血。凡病此者,前溲少矣。
02.治法:左右導引三百六十過,既已,以手力挽左右耳四十九過;然後以鼻徐徐長取其清氣,兼以意想其清氣使達於腎中,則以口徐徐哂而出之。如此者,滿三百六十之數。咽者,主於腎;挽耳者,去其陰也。晝夜二時為之,則愈矣。
03.治法:大坐,導引左右各三百六十過,然後舒左右足,以左手提右足五指七過,右亦如之;紉血,則咽津焉,鼻納之,口吐噓出之;唾血亦咽津焉,而咽出之,各三百六十過。旦暮為之則愈矣。甚者,三時為之可也。
十二、病名:赤下
01.病理:下焦熱熾而復飲水,其陰陽相競,蕩于下焦,不得依道而行,時有冷氣擊之,則痛矣。
02.治法:左右導引各三百六十過。既已,則咽津焉。鼻納之,口吐之,與夫呼、噓、呵、哂、唏各六十過,又咽津焉。日四、五為之則愈矣。
十三、病名:前後溲不通
01.病理:陽氣在於下部而逆據也。
02.治法:導引左右各三百六十過。既已,以左右手向背之後相叉,以左手向右,以右手力挽之,十四過,其右亦然。復舒左手,以右手力舉左肩十四過,其右亦然。然後咽津焉,與夫吐納:呼、吹、呵、咽、唏,各六十過,日再為之,則愈矣。故寧先生曰:「平坐,伸左手以右手指肩挽之,治前溲不通;以左右手交於背後,名日帶縛,治後溲不通。」蓋謂此也。
十四、 病名:淋
01.病理:水道熱熾,乾澀而不下,時漏而出也。
02.治法:導引左右各三百六十過,然後立左右足,以左右手從髀之下入,左手總把左足之五指,以右手總把右足之五指,俱向內力挽之,十四過。既已,則咽津焉,鼻徐取其清氣,以口咽吐出之,三百六十過。日三作之,彌佳也。
十五、病名:㽷
01.病理:陰也。本于虛假或病之後諸藏冷氣,加以飲水。陰氣既入則長所積之水矣;陽氣既納則不通所積之陰矣。水氣漸盛至於皮膚而為焉。
02.症候:左右目臉上起色如老蠶,二脅轉側有水聲也。
03.治法:左右導引各三百六十過。既已,鼻納之,口吐之,次則噓、呵、咽、唏,各六十過,及想其氣周於一身,晝夜三時為之,久則愈矣(忌食成,宜啖小豆汁,或煮小豆浸左右足為佳)。
十六、病名:反胃
01.病理:積日受冷,於是陰氣漸下屯於腹口,熱食頭之,為陰氣逆據,反而出之也。
02.治法:常虛腹導引各三百六十過。以左右手相叉,以左右足力蹋二手四十九過,以左手背委于左腋之下,用右手攀左肘七過,其右亦然,即咽津焉。鼻徐徐短取其氣,口呵以出之,一百二十過,復咽津焉。次則咽、吹、唏亦如之,三時作之則愈矣(力不堪者二時不可)。
十七、病名:心腹堅痛
01.病理:陰冷之氣屯于心腹,積聚而不散,雖覆厚衣以陽擊之,陰陽相競則陰彌甚矣。
02.治法:左右導引合於三百六十過,則咽津焉。鼻徐徐取其清氣,口徐徐呼而出之,當以暖氣排其積聚,凡吐咽者,滿二百八十之數,呼噓亦如之。晝夜二時為之則愈矣。
十八、病名:胸脅結癖
01.病理:陰也。冷氣偏屯於胸脅,或因食久,而不散也。
02.治法:清旦,仰眠,立左右足,使人以手揣取癖根,漸入手於癬根之下,稍舉之,起始則痛,後則可忍焉。然後力舉之,一百二十過。二三日之後,進而至於二百四十之數,可矣。五日之後,進而至於二百四十之數,可矣。既已,導引三百六十過,然後咽津焉。鼻納之,口呵之,以意送其氣於病之所在,使下部出之,滿一百二十之數,漸至於二百四十。以致三百六十彌佳也。晝夜二時為之,即愈矣。
十九、病名:心腹卒滿
01.病理:陰氣在於藏,起則沖於心也。
02.治法:導引左右合於三百六十過,咽津納氣,而口呼之,使氣出於下部,滿三百六十之數,則愈矣。
二十、病名:目赤而淚出
01.病理:肝之陰氣沖於目也。
02.治法:如前導引,既已,咽津焉。瞑目,以鼻納其清氣,開目,以口呵出其濁氣,滿於三百六十之數,晝夜二時為之,則愈矣。
綜觀此太清祛病導引法,其對疾病的名稱多以其症狀名之,對疾病的病理分析則皆以陰陽為綱紀,而對疾病的處方則以導引為主,兼及行氣、起居、飲食等多種療法。
這些方法都與中國傳統醫學的特徵相吻合。當然,與現代醫學相比,該篇對這二十種疾病,尤其是在病理分析上,還只是一種大概的、粗線條的把握,尚欠缺必要的科學精度。
若追溯太清祛病導引法之淵源,早在曾懂之前,醫學界已有隋代晁元方的諸病源候論或唐代王燾的外台秘要可作參考,道教中也有諸如太清導引養生經之類的導引經典可作範本。但我們將此導引法與這些前輩文獻相對照後發現,其中極少雷同之處。只有上面第8和第13種疾病導引法中所引用的彭祖和寧先生的說法是與太清導引養生經中的大意相同。可見,此太清祛病導引法的創編的確參考了太清導引養生經。
若從每種疾病的具體導引方法分析,太清祛病導引法中還融進了一些呼、吹、噓、呵、唏、咽之類的行外氣之法,第2、3、5、6、18種疾病的治療方法中,則運用了以意領氣的行內氣法,如第18種治療方法中的「鼻納之,口呵之,以意送其氣於病之所在,使下部出之」,即包含了行內氣和行外氣兩種氣法。這一特徵,雖然在宋以前的很多導引法中已經存在,但不如此法中呈現得鮮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