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世經12.29.2016
關聖帝君覺世寶訓,簡稱覺世經,是一部深受大眾喜愛,在民間流傳甚廣的道教勸善寶典。全文只有六百多字,開篇就明示了為善去惡就會禍消福至的總綱,接著詳細列舉了人生各方面會得到福報的善行,以及會引起禍臨的惡舉,最後又以近報在身,遠報子孫之語來警醒人們,勉勵人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其實經文的內容簡明易懂,我們只要讀過一遍就會知道,這是在告訴我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這個道理七歲小孩就會說,但是七十歲的老人未必能切實奉行。
打開歷史書,我們會發現有不少遺臭萬年的腐敗貪官。從秦朝的趙高到清朝的和珅,幾乎歷朝都有。從古代到現在,從地方到中央,真是不勝枚舉!他們大多數是有知識、有文化、懂法律、明道德的人,他們都是國法尊嚴的維護者,他們都是仁義道德的宣導者,他們都是人民群眾爭相效仿的道德化身,他們都見證過別人執法違法的悲慘下場。可是,為什麼他們還會瞞心昧己、明瞞暗騙、不信報應、濫用職權、以身試法呢?
我們若只從事情的表面去分析其原因:有可能是國家的法律法規不夠健全和完善,也有可能是這些以身試法的官員們本身智商過低、知識匱乏、素質不高;有可能是國家公務的處理過於隱秘、脫離群眾的監督,也可能是官員內部缺乏相應的監督措施,等等,各種客觀因素導致他們對國法的不尊重,對社會秩序的輕視,對公眾譴責的不在乎,直至以身試法。然而,我們仔細想想:這些身為人民群眾爭相效仿的道德化身們,就算他們的文化素質再低,也不可能沒聽說過因果報應的道理和天道承負的說法。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是出自周易的話,周易在古代被儒家尊為群經之首,是古代士子學人必讀的教科書,就算這些執法犯法的官員們不學無術,他們也會接受過這種因果觀念的薰陶。
明代大學問家方孝孺說: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規,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清代名臣曾國藩將其總結為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道長覺得歷史上那些以身試法的官員們之所以會自作聰明、心存僥倖、錯誤地挑戰自己的將來,主要原因是,他們的私欲過度膨脹而高估了自己,做壞事時瞞天過海的能力,忘記了遵守三畏、四知、慎其獨等行為準則,變得肆無忌憚、為所欲為,最終只得吞食自釀的苦果。所以,關聖帝君覺世寶訓在列舉各種善行和惡舉之前就說故君子三畏、四知,以慎其獨。
三畏,孔子說是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四知指天知、地知、人知、我知。覺得關聖帝君是在告誡我們:要時時對神靈和聖人的教導懷有敬畏之心。
眾所周知,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只做好事不做壞事。貧道覺得難以堅持一輩子做好事的主要原因是:不能在任何情況下都對神靈和聖人的教導,保持敬畏之心。比如,若發現長時間不做好事與做好事的結果沒有區別後,有人就會放棄敬畏之心,去嘗試做壞事。若做一次壞事沒有馬上得到相應的懲罰,就會進一步去嘗試第二次、第三次…,如是得寸進尺,慢慢的就會自我膨脹,忘乎所以,為所欲為,以致陷入深淵而不能自拔。再比如,婦孺皆曉的清朝第一大貪官和珅,就是因為中途放棄了敬畏之心,而從清官走向貪污腐敗之路的。
和珅早年父母雙亡,家境貧困,憑藉其旗人身份與祖上的餘蔭才進入咸安宮學習。由於他為人聰明好學,很快就熟練掌握滿、漢、蒙、藏四種語言,並酷愛各家經典。他的文采和武功深得老師吳省蘭的喜愛。經過十年寒窗苦讀後,他終於獲得了參加科舉考試的機會,沒想到名落孫山。於是,他就以文生員(秀才)身份承襲三等輕車都尉,入皇宮鑾儀衛當差服務。
有一次乾隆出巡山東時,得報多爾袞後代要作亂時,恰巧侍衛們一時找不到黃蓋傘,乾隆順口引用論語裡的話來批評他們失職:「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誰之過歟?」(老虎、犀牛跑出籠子來傷人,龜玉在匣子裡被毀壞,是誰的過錯呢?)侍衛們都聽不懂,全被嚇得目瞪口呆。這時,和珅用朱熹批註的一句話大聲回答:「典守者不得辭其責也!」意為執掌此事的難辭其咎!他的回答出乎乾隆的意料。於是,他很快以博學、機敏、正直、善良、有責任心等優秀品德獲得了乾隆的賞識,並逐漸成了乾隆身邊朝夕不可或缺的人。
其實他一直在利用當時的條件和機會為國盡力,為民服務,為自己積功累德的。直到乾隆四十五年(西元1780年),雲貴總督李侍堯貪侵公款案發,和珅受命同侍郎喀凝阿一起前往查辦,和珅秉公辦案,充分展現了他高超的才能,將李侍堯繩之以法,從而獲得鈕祜祿青天的外號,成為當時最大的清官。於是乾隆對他倍加寵愛,給了他不少賞賜,連連給他升官,還把自己的女兒和孝公主嫁給他的兒子。從那以後,朝廷百官爭相巴結他,各種利益的誘惑激發了他對自己命運的挑戰,對鬼神信仰的懷疑,驅使他開始嘗試濫用大權,搞腐敗貪污的滋味,並漸漸地變得肆無忌憚、忘乎所以,直至邁向巨貪的高峰。豈知近報在身,遠報子孫,神明鑒察,毫髮不紊,最終和珅獲得的只是嘉慶皇帝賞賜的一條令其自盡的白綾。
道祖告訴我們: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和珅如果在受到乾隆賞識後還能像水一樣,甘心處在眾人所厭惡的低處,繼續保持當初謙恭卑下的心態,那麼他看到的每個人都會比自己強大,比自己優秀,自然會常懷畏民之心,常設法利物救民,而不會倚富壓貧、瞞心昧己;自然會常懷畏法之心,常記天知、地知、人知、我知之理,而不會只顧討好皇帝、濫用職權、貪贓枉法;自然會常懷敬畏鬼神之心,常慎其獨,越是一個人的時候越會謹慎告誡自己德行不夠,唯恐子孫受報應,而不會忘卻鬼神的存在,胡作非為。
世人皆知,除了那些腐敗貪污的官員們外,知法犯法、以身試法的下層百姓也大有人在,比如扒手、盜賊、騙子等,現在的報紙、廣播、電視、網路等新聞媒體經常會報導各種下層百姓違法犯罪的案例,那些被報導的犯罪者,基本沒有好下場。
在這網路資訊時代,為什麼百姓都知道法律的無情,卻還有那麼多人以身試法?同樣,我們可以從其中找出各種不同的客觀因素:或因委屈憤懣而孤注一擲,或因好逸惡勞而心存僥倖。其實,主要是由他們的主觀認識的偏差造成的。他們忘記了自己肉眼凡胎之辨別能力的局限,而過於執著自己對事物表面的錯誤認識,於是在他們眼中看不到真正的公平的報應。他們看到的只是個弱肉強食的社會,而面對自己不公平的境遇又無能為力,於是就會產生僥倖心理以身試法。豈不知天之照人與鏡無異。凡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盡在鬼神的監視之下。我們只要時時對鬼神心存敬畏,處處保持盡人事,順天命的心態,以道立身,自然會心生正氣、遠離浮躁,而使災消福至。
曾聽說這樣一個故事:有一輛負責運送精神病人的汽車在路上拋錨了。工作人員和司機全下車尋找故障原因。沒想到在他們維修汽車時過於疏忽,車上的三名精神病患者全逃走了。正在他們擔心患者的逃走可能會使自己失去工作,慌得不知所措的時候,逃走的三人一起走過來,向他們打聽怎麼去汽車客運站。於是,他們就乘機讓逃走的三人,免費搭他們的便車。最後,他們把三人當作患者送進了醫院。
如果,人生那樣埋怨遭遇,盲目掙扎,不接受現實,不懂得順應,沒有對天命、鬼神的敬畏之心,不相信神明鑒察,毫髮不紊,那麼肯定會以令人不堪設想的結局告終。
明代大學問家呂坤曾言:畏則不敢肆而德以成,無畏則從其所欲而及於禍。就是說,有所畏懼則不敢放肆,因此能修養德性。無所畏懼則任性縱欲,必定招致災禍。所以我們必須時刻慎其獨,謹記:若是欺心,便是欺神。如果瞞心昧己、欺暗室、愧屋漏(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做壞事),那就是欺騙鬼神,欺騙鬼神必定會導致災禍降臨(近報在身,遠報子孫),正如孔子所言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如果得罪了上天、神明,那麼再虔誠的祈禱也是沒有用的。所以我們必須時刻謹記關聖帝君三畏、四知、慎其獨的教誨,只有眾善奉行,毋怠厥志,從不鬆懈追求道義的志向,才能獲得帝君的保佑。
心印妙經說:誦持萬遍,妙理自明。道長誦讀的次數遠遠超過萬變,對經義的理解還很粗淺,以上只是淺見,借此求教於四方之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