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瀆四天上帝08.12.2003元始道長
在道教神仙體系中,有四位神祇被尊為四瀆,與五嶽同受尊崇,合稱四瀆四天上帝,屬水官大帝門下神祇。一般認為,四瀆指長江、黃河、淮河、濟水,為中國民間信仰的河流神的代表。四瀆神祇在道教尊為四瀆水帝,分別是長江水帝江瀆廣源王、黃河水帝河瀆靈源王、淮水上相淮瀆長源王、濟水上卿濟瀆清源王。聖誕分別是三月十六(江神)、四月十三(河神)、正月十九(淮神)、二月初六(濟神)。
據爾雅‧釋水有,四瀆者,發源注海者也。風俗通義‧山澤引尚書大傳、禮三正記說:「瀆者,通也,所以通中國垢濁,民陵居,殖五穀也。江者,貢也,珍物可貢獻也。河者,播也,播為九流,出龍圖也。淮者,均,均其務也。濟者,齊,齊其度量也。」
從周朝開始,四瀆神就作為河川神的代表,由君王來祭祀。禮記‧祭法曰:「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在北京地壇中,在奉祀后土皇地祇的皇祇室中,供奉有五嶽、五鎮、四海、四瀆、五陵山神之位。
宋大觀年間,黃河先後三次變濁為清。先在乾寧、保平兩地分別出現持續一天的河清現象。大觀二年(1108年)冬,陝西同州(今大荔)韓城、郃陽之間,黃河變清,其袤百里,其久彌月。黃河變清,宋人視為瑞象,徽宗(趙佶)詔遣尚書往祭。尚書請示修飾韓城河瀆廟,皇帝賜幣券以經費用。政和二年秋工成,賜靈源為號。京兆(今西安市)知府陳振撰寫碑文記述河清及修廟事宜。
在四瀆中,皇帝就對河神極為重視,每歲祭祀,並立廟祀之,而到春秋戰國時,這種現象異常活躍,秦漢以後河神稱為河瀆。四瀆神祇的祭祀,從漢宣帝開始正式列四瀆神入國家祀典。漢書‧郊祀志下稱宣帝神爵元年制詔太常記載:「夫江海,百川之大者也,今闕焉無祠。」其令祠官以禮為歲事,以四時祠江海洛水,祈為天下豐年焉。自是五嶽四瀆皆有常禮。
舊唐書‧禮儀志四稱唐天寶(742-756年)六年封江濱為廣源公,河濱為靈源公,濟瀆為清源公,淮瀆為長源公。
宋史‧禮志八稱宋仁宗康定(1040-1064年)元年詔封江濱為廣源王,河瀆為顯聖靈源王,濟濱為清源王,淮瀆為長源王。
元史‧祭祀志五則稱至元(1264-1295年)二十八年加封江瀆為廣源順濟王,河瀆為靈源弘濟王,濟瀆為清源菩濟王,淮瀆為長源博濟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