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7日 星期三

道教十三經

道教十三經01.05.1995元始道長
十三經在唐朝時即已完備,且是知識份子奉為圭臬的十三部經書的總集。在這裡,十三成了一個傲視群書、居高臨下而自存自守的修道系統書。天下雖大,書籍雖多,再無能夠與其相提並論者,它也就這樣被知識份子接受下來了,並廣為傳播,尤其是太清道德天尊所著的道德經,更成為世界各國研究、奉行的指導書。時下中國傳統文化熱方興未艾。出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我們纂輯了這部道學十三經。我們渴望將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的最優秀的典籍遴選出來,萃為一套以呈現於現代讀者的面前。所謂道學者,實道教之學也。
道教之為學,其未尚矣。自秦漢,下顧明清,兩千餘年,道教中頗多傑出之士。他們或修煉于名山勝境,或齋會於通邑大都,立法場,定科律,勤著述,多研究,無所不窺,無所不覽。因而成就可觀,足資借鑒。本著此種認識,我們對道藏寶典進行了深入細緻的研究,而後擬出書目,參照古本,詳加標點,區分段落。本書便以其修道重要性,編排如下。
希望透過這部書,中國人能夠更多地瞭解道教這一傳統的宗教文化,從中發現道學經典的現代文化意義,以跨越現在與傳統、今人與古人之間的鴻溝。
這十三部經書分別是道德真經周易參同契太平經清靜經黃帝陰符經悟真篇南華真經抱樸子內篇、沖虛真經、老子想爾注度人經高上玉皇心印妙經玉皇經
一、道德真經
道德真經又稱道德經老子五千言,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是道教()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道德經是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道德經是地球五大宗教中,唯一一部由祖師爺親自撰寫的修道著作。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八十一章。現在可以看到的最初的版本,是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老子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甲乙兩種帛書老子,是西漢初年的版本,把德經放在道經之前,也受到學者的重視。
二、周易參同契
最早出現在東漢末期。作者魏伯陽的事跡在正史中並沒有記載,大致生活在公元147--167年時期。
周易參同契託名陰長生注本序云「蓋聞參同契者,昔是古龍虎上經,本徐真人。徐真人,青州從事,北海(今山東昌樂)人也。後因魏伯陽,造五相類以解前篇,遂改為參同契。更有于叔通,補續其類叔通親事徐君,習此經。」
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篇,以及周易參同契鼎器歌一首,共約6000字,基本是用四字一句、五字一句的韻文體及少數長短不齊的散文和離騷體寫成的。全書用周易爻象來論述煉丹成仙的方法。被道教的內丹和外丹派都視為重要的著作。書中用煉丹術語來介紹修煉方法,使得本書非常晦澀難懂,而書的文風也對後世的丹書有很大影響。
三、太平經
太平經又名太平清領書。據後漢書襄楷傳稱:漢順帝時,琅玡人宮崇詣闕,獻其師父余吉所得神書,號曰太平清領書。此神書即太平經,係東漢原始道教重要經典。
太平經聖君秘旨
原題傳上相青童君,青童君係神仙之名。據近人王明考證,此書當是唐末間丘方遠太平經中輯出。北宋人賈善翔猶龍傳卷四稱:「太平秘旨一卷,上相青童君受,言守一之法」,即此書。今本收入道藏太平部。此書專言守一思神之法,奉之為太平聖君所傳秘旨。其文字分別抄自太平經鈔癸部令人壽治平法、乙部守一明法,又抄太平經卷九六守一入室知神戒、卷七一真道九首得失文訣。此外亦有太平經佚文。
四、常清靜經
常清靜經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的簡稱,大約成書于唐代,收錄於正統道藏洞神部。它是多數道教學人必須背誦的經典,被視為道教在心性修練上的法寶。
經文中所載述的心法,有三個層次。首先,人必須澄心遣欲以致清靜,因此對心、形、物三者,唯見於空。其次,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進入空有不異、不即不離的中觀見地,得到諸法清靜、常應常靜的常清靜。最後,降本流末,助化眾生,學習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的無限充實與動力,達到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的證悟。五、陰符經
陰符經,全稱黃帝陰符經軒轅黃帝陰符經,也稱黃帝天機經,總共只有300多字,作者無法考證。據說陰符經是唐朝著名道士李筌在河南省境內的登封嵩山少室虎口岩石壁中發現的,此後才傳抄流行於世。
它的內容可概括為兩個部分:首先講述觀察自然界及其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所以,天性運行為自然規律,人心則順應自然規律;其次闡明了天、地、人生殺的變化情況,人的生殺之氣的和收,應與自然同步,才能把握好事物成功的機遇。然後,闡明人後天稟性巧拙的生成和耳目口鼻的正確運用,主要效法自然五行相生原則,修煉自身。
六、悟真篇
悟真篇是北宋道士張伯端在1075年所作的一部論述內丹修煉的著作,是道教內丹丹法的主要經典之一,其丹經地位與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相仿。全書由詩詞歌曲等體裁寫成。
四庫全書總目稱:「是書專明金丹之要,與魏伯陽參同契,道家並推為正宗。」悟真篇一書在宋史‧藝文志、宋馬端禮文獻通考、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道藏及清古今圖書集成中皆有著錄。其傳世本很多,作注者不乏其人。
全書以詩詞形式,論述內丹修煉,包括七言四韻十六首,絕句六十四首,五言一首,續添西江月十二首。總結了北宋以來的內丹方術,繼承了鍾、呂的性命雙修學說,並且對陳博無極圖中「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等思想作了進一步發揮。
十六首七言律詩為總論,指出修煉內丹才是得道成仙的唯一途徑,各種旁門小術難以得道成仙。並且指出了內丹修煉需要注意的一些地方。
六十四首絕句詳細講述了內丹修煉的過程和方法,指明了需先立鼎器、再撿藥物,後明火候。
一首五言說明功法的全部過程。
七、南華真經
南華真經莊子,戰國時莊周撰。唐玄宗于天寶元年詔封莊子為南華真人,尊其書為南華真經。到宋徽宗時,又追封莊周為微妙無通真君
莊子共分三十三篇,以逍遙遊為代表,闡釋了莊子的思想。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研究中國哲學,不能不讀莊子;研究中國文學,也不能不讀莊子。其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要)
八、抱樸子內篇
抱樸子內篇是對戰國以來、直至漢代的神仙思想和煉丹養生方術,所作的系統的總結,為魏晉神仙道教奠定理論基礎的道教經典。作者是晉代葛洪,書成於西元三百一十七年。
隋書經籍世道家著錄內篇二十一卷,舊唐書經籍志記載內篇二十卷,抱樸子外篇自序中說「凡著內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現存抱樸子內篇版本計有:宋紹興二十二年臨安刊本,明正統道藏本,敦煌石室本,寶顏堂秘笈本,孫星衍平津館校刊本等。1985年出版的王明抱樸子內篇校釋,列入新編諸子集成中,為目前注釋最詳備的通行本。
葛洪博覽經史百家,多達萬卷,以鴻學知名。二十幾歲他立志要成一家之言,開始寫抱樸子內外篇晉書葛洪傳盛讚他:「博聞深洽,江左絕倫,著述篇章,富於班馬。又精辯玄頤,析理入微。」
九、沖虛真經
沖虛真經》即《列子》,舊題周朝列禦寇撰。據近人研究,或說成書於戰國,或說為魏晉人所作,東晉張湛始為之整理並作注。唐玄宗崇道,於天寶元年(742)列子為沖虛真人,尊稱其書為沖虛真經。至宋真宗景德(1004--1007)中加封列子沖虛至德真人,故又名沖虛至德真經
其內容多為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以此闡發其思想,許多地方近似於莊子,為道教的神仙長生思想提供了素材。現存主要注本有唐殷敬順撰,宋陳景元補遺列子沖虛至德真經釋文,宋徽宗趙灝沖虛至德真經義解、江沖虛至德真經解及林希逸沖虛至德真經齋口義、金高守元纂集沖虛至德真經四解等,均收入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
十、老子想爾注
老子想爾注,是早期道教的主要著作。全名老君道德經想爾訓,二卷。據唐玄宗道德真經疏外傳、杜光庭道德真經廣聖義所載,作者為東漢張陵(一說認為該書作者是張陵之孫張魯)。東漢順帝年間,五斗米道以 老子五千文為主要經典,老子想爾注便是五斗米道祭酒宣講老子的注釋本。
老子想爾注作者通過對老子的註解,圍繞著對「道」的信仰,它要求人們信行「真道」,奉守「道誡」,將「積善」與「積精」相結合,以達「仙壽天福」的境界。並認為治國亦須「師道」,以教化民,才能獲致「太平符瑞」。老子想爾注,反映了當時民眾的良好政治願望。同時,它也是研究五斗米道最原始的寶貴的材料。也是研究道家哲學如何轉變為道教神學的重要的材料。
十一、度人經
全稱太上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或稱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由元始洞玄靈寶本章元洞玉曆章前序中序後序元始靈書上、中、下篇組成。
主要敘述元始天尊在始青天中,向十方天真大神、上聖高尊、妙行真人、無鞅數眾演說靈寶度人經,教以「仙道貴生,無量度人」的思想,宣傳「齋戒誦經,功德甚重,上消天災,保鎮帝王,下禳毒害,以度兆民」,男女「皆受護度,咸得長生。」
十二、心印經
氣功內丹術著作。全稱高上玉皇心印經。唐代著作。不著撰人。此經為四言韻文,共五十句。主要講述內丹術的基本理論,闡發精、氣、神的涵義及它們之間的關係,對後世有較大影響。
十三、玉皇經
全稱高上玉皇本行集經,有三卷。道士齋醮祈禳道門功課的必誦經文。作者與成書年代不詳。經文由清微天宮神通品太上大光明圓滿大神咒品誦持功德品天真護持品報應神驗品組成。主要敘述元始天尊在清微天中,宣講玉帝來歷的神話。有多種注本,收入正統道藏道藏輯要
十四通玄真經
通玄真經文子,戰國時文子所著。唐玄宗崇道,於天寶元年(742)封文子為「通玄真人」,尊稱其書為通玄真經

文子解說老子思想,繼承並發展了的學說,又雜揉名、法、儒、墨諸家,宋濂諸子辨稱其為道德經的義疏。現存唐朝徐靈府通玄真經注十二卷,宋朝朱弁通玄真經注七卷,元朝杜道堅通玄真經纘義十二卷,皆收入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