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孛星君08.15.2006
元始道長
月孛星君,道教尊為太乙華陰月孛星君,與神首羅睺星君、神尾計都星君、天一紫炁星君合稱四餘。與太陽星君、太陰星君、火德星君、木德星君、土德星君、金德星君、水德星君等七政合稱十一大曜星君。其中,羅睺星君、計都星君為逆日月而行;紫炁星君、月孛星君為順日月而行。
相傳四餘是不可見的星曜,又稱隱曜,但特殊的情形下,認為可同七曜這樣的可觀天體一樣,能夠進行觀測。如羅睺、計都掩住日、月的光線形成日食和月食,所以在發生食相時就可以測得。
古人認為,有妖孽出現時月孛也可以憑視覺觀見,其星為彗星之屬,但不同的是光芒四出,不同於一般只有一條慧尾的彗星,春秋中就曾經有這樣的記載:孛見大辰、孛入北斗。王者德至於天時,紫氣也可看見,形狀如同半月,通常出現於農曆月末至月初,助月為明,這就是常說的景星或德星,漢書·卷二十六·天文志第六中就有:景星者,德星也,其狀無常,常出於有道之國。
月孛為月亮繞地球軌道之遠地點,當月亮在這個點時,從地球看來,月亮是振動而不規律的運行。月孛的功用在於解釋月亮遲行的原因,月亮繞行的軌道橢圓,而古人是按正圓推算,故為了解釋月亮變慢的緣故,設想了一個會影響月亮運行的假想星月孛,認為在那段時候月孛刻意去阻止月亮的運行,因此也算是一種凶星。這個虛點西方稱為暗月或黑月,也並不視為一顆吉利的星星。
紫氣,又名天乙、炁、景星、道德之星、太極文昌之星,是木星之餘氣。紫氣的形成有一個漫長的過程,古稱景星、瑞星,宋史‧天文志:「景星,德星也,一曰瑞星,如半月,生於晦朔,大而中空,其名各異。曰周伯,其色黃,煌煌然,所見之國大昌。曰含譽,光耀似彗,喜則含譽射。曰格澤,狀如炎火,下大上銳,色黃白,起地上,見則不種而獲。曰歸邪,兩赤彗向上,有蓋。曰天保星,有音,如炬火下地、野雞鳴。皆五行沖和之氣所生也。」現在一般七政占星中指月球軌道的近地點。
需要注意的是,月孛與紫氣代表近遠地點,是近代的認識,更早沒有這個提法,月孛依古籍驗證為真,但紫氣這樣推算應該是不對的,因為紫氣並無明確的天氣依據來源,硬性賦予它的一個天文意義,這是錯誤的做法。李延福為蜀王修羅天醮詞中曾言,「數千里之山河,周旋六鎮;十七年之臨撫,宰製一方」一句,可知這場羅天大醮作於王建主政蜀地的第17個年頭,即唐哀帝天佑四年(907)。經過驗算,月孛在907年的4月1日到12月26日之間運行在井宿的範圍內,與醮詞中月孛行于井宿的說法完全吻合。
元始天尊說十一曜大消災神咒經、上清十一大曜燈儀等都有記載通過十一大曜星君祈福消災的方法和儀式。其中,元始天尊說十一曜大消災神咒經有:五行推運,十一曜照臨,主其災福…塑繪十一曜形儀,於清浄處建立道場,嚴備香花燈燭,請命道士,或自持念十一曜大消災神呪經,一七日,二七日,或三七日,修齋行道,禮念懺悔,即得上消天災,保鎮帝土,下禳毒害,以度兆民…
太乙祖母、太乙元君、斗母天后則是火府派之主法大神。火府派開始在蜀中傳播,僧一行教法,理應不會影響到火府派,而火府派言斗姆並不用梵咒,而且火府派行月孛法,稱太乙祖母乃月孛星君化現,紅發,獠牙,身出紅火光,騍體,跣足,手執如意。據道法會元卷之一百八十八記載,唐玄宗天寶元年七月,綿州水旱蟲蝗,毒氣流行,「妖邪變現,燃燭弄燈,偷財盜物,攝人淫佚,邀求祭祀」,社會動亂。綿州太守馮佑平生好道,持誠啟奏太上,夜夢北陰聖母降言:「世有不忠不孝,不義不仁,造諸罪惡,好樂邪神,以致魔精克害,邪鬼縈纏。吾今付汝道法,普濟人民。凡有水旱妖孽,立壇呼召,其神即應。」其後驚覺,於次日香案上得秘文一軸,視之乃太乙雷書。馮佑得之,乃依法立壇呼召,雷聲大震,是時太乙元君現形于壇中應感。馮佑立即辭祿棄家,廣行符咒雷法,濟世有功,蒙上帝賜為紫府真人。
至心稱念太乙月孛星君,不可思議功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