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3日 星期二

虛與靜

虛與靜02.22.2010 元始道長
虛靜乃道教慣用語,亦是凸顯道教修養之深的境界語。對於虛靜,世人多以一詞對待之,即以混沌、綜合之眼光對待之。虛靜乃虛無之境界。自然,若以大文化、大國學之視角看待之,取虛靜複合義亦未嘗不可。但若從道教的立場研究虛靜,則須採取精微的立場分析之,否則,虛靜過於混沌而陷入隱晦不明的境地。
虛靜一詞,在老子道德經中本是分解的:「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16章)細究此章,當知虛、靜本為兩種不同的狀態,且此兩種狀態密切聯繫,一則虛乃通往靜的必然之路,或曰,若達到靜,當需從虛開始;二則,只有致虛到極處,才能篤實歸靜,進而達到沒身不殆之境。亦是在此意義上,老子才有致虛極,守靜篤之說。無獨有偶,貧道讀老子道德經憨山注第十六章時,得見憨山對虛靜的另一解釋,獲益頗多。憨山云:「致虛極守靜篤者。致,謂推致推窮之意。虛,謂外物本來不有。靜,謂心體本來不動」憨山注老子自然多從佛教立場入手,然其對虛、靜的內外二分可謂精當。
貧道以為,虛者,將外物空掉也;靜者,內心寂然不動也。故欲達到靜,首先要虛,若無虛之功夫,靜之境界則難以達到。故道教所謂的虛靜可從此境地上做兩重觀。
虛,道教之虛雖有空之意,然卻又不完全類同佛教之空。道教視野中宇宙萬物乃為道所生,應依附於道,順應大道。自然,人亦應順從大道之流行,方能逍遙遊於萬物之間。然而,遺憾的是,人往往為外物所執而陷入有待的鎖鏈之中,恰如老子所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12章)於是,人之本應澄明之道心為外在之物所污染、所束縛,最終陷入終身役役而不見其功,苶然疲役而不知所歸(莊子·齊物論)的悲哀境地。故虛當謂從外物的角度而言,即要虛掉外物,進而漸次達到明靜之心。
虛的功夫在老子道德經中多採取以無觀有去欲的方式而進行,且老子多言虛無之用,因為虛,故能容納、涵蓋萬物。宋人蘇軾所言「空故能納了」概括得頗為確切。所謂以無觀有,乃是以空無之心而呈現妙有之用:如十一章「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牗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即言虛無(空無)之用;第五章「天地之間,其尤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則亦虛之動,虛而動,實乃靜極而動,此乃從哲學之層面言之。
所謂去欲,實則排除雜念之過程,老子的哲學核心乃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然愈達到無為之境,須空掉各種欲望,正如其所言:「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3章)。虛在老子視野中,乃是成就實,成就有,乃至沒身不殆的重要環節,故老子言「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44章);第四十五章老子亦言「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其中大盈若沖之意為真正的充盈若空虛之狀,因為空虛,所以才能容納萬物,才可以長久。
如果說老子之虛多帶有形上之意,且多從治世角度而言,那麼莊子之虛則偏重於人生體驗,從解脫外在束縛之層面而展開。莊子理想之境界乃是逍遙遊,逍遙遊之關鍵在於無待,而達成無待的先天條件則是虛,是空掉一切,不停滯,不執著。當然莊子之空,非謂佛家否認萬物之存在,而是將自身融於自然萬有之中,應時而變,渾然一體,一如陶淵明所謂的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
那麼莊子又是如何進入虛之狀態的呢?概言之,莊子對外物之虛乃通過忘的態度而達成:齊物論中南郭子綦之所以能與大道為一,在於一個忘字,忘物乃至忘己;大宗師中莊子借顏回之口,於世人敞開了一條通往大道的路徑:顏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謂也?曰:回忘仁義矣。曰:可矣,猶未也。他日,復見,曰:回益處矣。曰:何謂也?曰:回忘禮樂矣。曰:可矣,猶未也。他日復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坐忘矣。
其實這條坐忘之路貫穿於莊子始終,大宗師中女偊亦有如是之言:「吾猶守而告之,三日而後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後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後能朝徹。」在宥篇中莊子借鴻蒙之口而言:隳爾形體,吐爾聰明,倫與物忘,大同乎涬溟。解心釋神,莫然無魂。」亦是將忘外物視為通達虛之路徑。人間世中莊子借孔子之口言道: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則言虛乃通往大道的必由之路。唯道集虛,至於梓慶削木、佝僂粘蟬、津人操舟等寓言故事,無不將忘外物作為通往大道之要津。通過忘物、空掉外在束縛而返回自身乃屬虛,若虛到極處,漸次做到忘己,則是達到靜的境地了。
靜,余以為靜的層次高於虛,乃屬道的狀態。所謂虛一而靜即言由虛致靜:空掉外物為虛,空掉自我則為靜,恰如憨山大師所謂心體本來不動。如果說虛乃從主體對宇宙萬有的不執著上下功夫,那麼靜則從主體自身上著力。掉外物已屬不易,空掉自我則更加困難,此亦修道者多,得道者少之要因:因為空掉自我而達成的心體之靜(定)意味著得道,意味著合於大化之流行。
我們姑且審視老莊又是如何致靜的。老、莊在萬物的進程上有所不同,在靜的取向上亦各有所偏好。雖然道無二致,二者在道之境界上並無高下之分。但老子的無我之靜多偏重於托天下(治國)之層面展開,雖然也涉及到長久存身(人生)之道:如「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13章),即言去身(空我)而托天下;又如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則言去私(空我)而成其私。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則從無(空)我之角度談治國之道。
限於篇幅,貧道此處不對老子無私(偏重政治)之目的做過多探討,而著力分析去私(空我)之狀態。
當主體空掉自我,乃意味著與物渾然中處,不分彼此,「進入無狀之狀,無物之象(14章)」的混沌狀態,或曰「惟恍惟惚、窈兮冥兮」的恍惚狀態。在老子看來,這種寂寥、混沌之狀恰恰是眾生之根本。「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16章)當個體達到無物、無我的虛靜之狀,即謂得道,人與萬物各得其位,故能長治久安。就此意義上,老子第八十章的小國寡民狀態可理解為虛靜之道所幻化的理想國。
莊子哲學偏重於人生之逍遙,他以忘物解脫外在有待之束縛,又以忘我、虛己達到靜之混沌狀態,進入虛靜無礙的狀態便可逍遙而遊,故莊子看重忘己。齊物論南郭子綦坐忘的核心在於吾喪我;大宗師中顏回齋戒的關鍵亦在於「隳肢體,黜聰明,離行去知,同于大道」之無我;得道的女偊七日外物,九日外生,外生而朝徹,朝徹而見獨,見獨而無古今,以至於攖寧,其要核亦在於無我。只有進入無我的虛靜狀態,才能夠回歸自然而然的原態生命,才能逍遙遨遊於宇宙之間而無所罣礙。自然,此種逍遙乃是精神的逍遙,更是精神意志的自由流動。若能明瞭莊子澄靜之道體,對其哲學思想當能迎刃而解。虛而無物則不拘泥於物;靜而無我則不凝滯於我:無物無我,故能胸懷萬物,從道的立場出發而齊萬物;不凝滯於物故得自由,不執著於己故能逍遙。無物、無我則同於大道。
由虛致靜最終合於大道,自是修煉者的造化。然世俗之人往往錯將由虛靜所達成的混沌之狀,定位於糊塗,則絕非明智之舉。雖然清人鄭板橋有難得糊塗之說,然此糊塗非真糊塗。鄭氏在充滿調侃的牢騷背後,隱匿著大智慧。遺憾的是,世人執著於語言的糊塗,卻忘卻了糊塗背後的智慧,而最終落入真正的糊塗。大道之表像雖為混沌之狀,然得道者卻有洞若觀火之明,此有必要對明做一探討。
明(智慧):虛靜之果。道家之混沌並非世俗意義上的糊塗,而是經過了從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最終至看山又是山的正、反、合之超越過程。正如老子渴求「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一樣,老子希望成人身體若嬰兒般柔軟,思想如嬰兒之未孩,沌沌兮若無所歸。然而假若人沒有經過世俗之浸染、歷練而始終停留在原始的混沌未開化之狀,亦非道之真諦,道之真諦乃超越後的復歸,所謂返璞歸真是也!斯乃道之引人入勝處。易言之,道之混沌遠非世俗淺薄之難得糊塗所能比擬,言道混沌乃是道之運行之象,而恍惚之象中有明在焉!事實上,老子之道與明息息相關,道德經中對此論述頗多:「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16章)「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22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33章)「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36章)「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光,無遺身殃,是謂襲常」,(52章)「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55章)等等。可見,老子之道絕非世俗之糊塗,而是一種澄明,此澄明乃是由虛靜所引發,空掉物、我自然有一種明在,一種智在,此明乃是大明,亦是大智。因為其大,難以言說其妙,故以恍惚之狀、混沌之態強比擬之。老子如是,莊子亦然。齊物論中,莊子在談論物之是非問題時,發出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則莫若以明之慨歎。莫若以明無疑乃道的立場,即順其物性的不干涉主義,讓物自然而然地顯現出來。自然,物性之自然顯現須有虛靜之功夫,亦蘊含著明的智慧。「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唯止能止眾止」,止即靜,而鑒則意味著明,由此虛靜而明亦順理成章。明,其實是一種大智慧,此種智慧的獲得皆與虛靜息息相關。

不過,道教乃至後世道家則多將虛靜用於養生:「隋唐道教的重玄學派主張有無雙遣的虛靜理論:自心既不滯於有,又不滯於無;既不執著於境物,又能與物常應常靜,謂之常清靜」,達此境者,方可悟入真道,與道合一,超越生死變幻之境,可謂養生之終極;後期道家著作淮南子·精神訓,對虛靜養生亦非常重視,「是故聖人以無應有,必究其理;以虛受實,必窮其節;恬愉虛靜,以終其命」,亦看重虛靜的長生久視之術。但是,縱觀道教發展之歷程,無論以大道治世(如黃老之術),還是逍遙遊世(莊子),其中皆蘊涵著一種超然物外、洞察宇宙的大智慧(大明),此大智慧中有大解脫、大究竟,斯乃道教學問的引人入勝之處。而大智慧、大解脫之達成,又須於虛靜中成就,明乎此,當知虛靜在道教中的核心地位,得虛靜、守虛靜者,得大道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