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九徵02.21.2010 元始道長
怎樣才能超越人的表像而認識其本質,莊子從忠誠、敬慎、能力、智識、信譽、廉潔、節操、儀態、人際等九個標準,提出一種遴選人才的辦法九徵。
九徵即九種徵驗,遠使之而觀其忠,近使之而觀其敬,煩使之而觀其能,卒然問焉而觀其知,急與之期而觀其信,委之以財而觀其仁,告之以危而觀其節,醉之以酒而觀其則,雜之以處而觀其色。
一、遠使之而觀其忠
忠誠,從古至今都是為官之人必備的品質之一。在中國古代社會,忠指盡忠于自己的上司、君王。而莊子的遠使之而觀其忠,是指權力中心有意疏遠、冷落考察物件,看他是否依舊忠心耿耿,會不會立馬牢騷滿腹,由此觀察他的忠誠度。
二、近使之而觀其敬
與遠使之相對,莊子還有一個近使之的考察策略,即與考察物件近距離接觸,建立私交,觀察他是否還能保持應有的禮儀與尊敬,是否就由對事負責制變為對人負責制,是否會進一步發展為恃寵而驕、得意忘形。
三、煩使之而觀其能
人是複雜的,又是獨特的,能力總會有所偏長。如果要達到各司其職,各盡其能的良好工作局面,對人能力的考察不可避免。莊子的煩使之而觀其能,即給考察物件安排很多有挑戰性的工作,看他能否遊刃有餘,藉以觀察其工作能力。
諸葛亮選定的接班人費禕就是一位能人。當時蜀國正值征戰多事之秋,公務繁雜瑣碎。費禕擔任尚書令,見識過人,且有過目不忘之能。他常在早晨和傍晚處理公事,聽取大家意見,中間接待賓客,宴飲娛樂,使人人盡興而公事井井有條。除了天生異稟,這也是個人修養的結果。
定能生慧,不能定,就不可能處理好繁雜的工作,更不能做出高品質的決策。而能不能“定”,主要還是靠個人的後天修養。
四、卒然問焉而觀其知
智識是為官者又一必備條件。突然向考察物件提出其職責範圍內的問題,看他是否胸懷全域、應付裕如,可以考察其對分管工作的瞭解程度以及相應的分析歸納概括能力。
歷史上卒然問焉對官員加以突擊式考察的事例有很多。西元前179年,漢文帝突然問右丞相周勃:「全國一年內判決案件有多少?」周勃謝罪說不知道。文帝又問:「一年內全國錢谷收入有多少?」周勃又謝罪說不知道。緊張和慚愧之下,周勃汗流浹背。
作為領導幹部,在自己的職責範圍內,每出現一個新情況可以說都是一種卒問。只有對所負責的工作有詳盡細緻的關注瞭解,才能應對來自各方的卒問。
明朝大哲學家王陽明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能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來指導行,以行來驗證和修正知,這是莊子對人才綜合素質加以判斷的重要依據。
五、急與之期而觀其信
信,從人從言,詞意誠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價值觀。誠信從來為立政之本。不僅儒家提出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法家對誠信立政的作用也很重視,所謂小信成則大信立,故明主積于信,戰國商鞅就強調以誠信強國利民。
唐代貞觀政要也有類似記載,魏徵就曾向唐太宗諫言,德禮誠信,國之大綱,這對唐前期的治國方略起到了積極影響。對莊子而言,信是非常重要的德行。急與之期而觀其信,意即倉促與考察物件約定時間,來觀察他的守信程度。
古代交通不發達,因此急與之期,再看他能不能按時赴約,是檢測個人信用的一種方法。現代社會是契約社會,誠信是人與人之間建立合作關係的基石,而領導者想要取信於民則更應做好表率。
六、委之以財而觀其仁
仁在此處是廉潔的意思。古語云:公生明,廉生威。廉潔與否還會影響幹部的公信力和威望。對此,莊子的考察是委之以財而觀其仁,即安排其管理財物。
七、告之以危而觀其節
莊子的告之以危,即是將考察物件置於某種危難處境中,以觀察其是否能臨危不懼、處變不驚、持守節操。戊戌變法失敗後,慷慨赴刑的譚嗣同是這麼說的:「各國變法,無不因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這裡,節完全是一種置生死於度外、甘願為理想而獻出生命的高貴情操了。
八、醉之以酒而觀其則
讓考察物件喝醉酒,然後觀察他的行為儀態。鬼谷子上說夫情變於內者,形見於外。一個人內在感情有所變化的時候,會在情貌上有所表現,如歌哭、舞蹈、或怒或笑等等。
而莊子以酒醉將人對自身有意無意地偽飾儘量解除,還原其本真狀態,藉以觀察他平時不能顯現的真實情志,從而對他的為人、儀錶等做出接近本質的判斷。這種考察方式可見莊子對人性體察之微。
九、雜之以處而觀其色
色,本義是臉色。察言觀色,可以考察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一方法是讓考察物件和各式各樣的人相處,通過他的面部表情考察其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
綜上言之,九徵之法即將人放在九種情境中觀其表現,察其人品,識其能力,從而完成對人才的綜合考察。而這九種考察策略都是基於對人性的深刻認知之上的,全面且有針對性
。
綜上言之,九徵之法即將人放在九種情境中觀其表現,察其人品,識其能力,從而完成對人才的綜合考察。而這九種考察策略都是基於對人性的深刻認知之上的,全面且有針對性
。
莊子九徵02.23.2003元始道長
九徵:蓋人物之本,出乎情性。情性之理,甚微而玄;非聖人之察,其孰能究之哉?
九徵:凡有血氣者,莫不含元一以為質,稟陰陽以立性,體五行而著形。苟有形質,猶可即而求之。
九徵:凡人之質量,中和最貴矣。中和之質,必平淡無味;故能調成五材,變化應節。是故,觀人察質,必先察其平淡,而後求其聰明。
九徵:聰明者,陰陽之精。陰陽清和,則中睿外明;聖人淳耀,能兼二美。知微知章,自非聖人,莫能兩遂。故明白之士,達動之機,而暗於玄機;玄慮之人,識靜之原,而困於速捷。猶火日外照,不能內見;金水內映,不能外光。二者之義,蓋陰陽之別也。
九徵:若量其材質,稽諸五物;五物之徵,亦各著於厥體矣。其在體也:木骨、金筋、火氣、土肌、水血,五物之象也。五物之實,各有所濟。是故,骨植而柔者,謂之弘毅;弘毅也者,仁之質也。
九徵:氣清而朗者,謂之文理;文理也者,禮之本也。
九徵:體端而實者,謂之貞固;貞固也者,信之基也。
九徵:筋勁而精者,謂之勇敢;勇敢也者,義之決也。
九徵:色平而暢者,謂之通微;通微也者,智之原也。
九徵:五質恒性,故謂之五常矣。
九徵:五常之別,列為五德。是故,
溫直而擾毅,木之德也。
剛塞而弘毅,金之德也。
願恭而理敬,水之德也。
寬栗而柔立,土之德也。
簡暢而明砭,火之德也。
九徵:雖體變無窮,猶依乎五質。故其剛、柔、明、暢、貞固之徵,著乎形容,見乎聲色,發乎情味,各如其象。
九徵:故心質亮直,其儀勁固;心質休決;其儀進猛;心質平理,其儀安閑。夫!儀動成容,各有態度:直容之動,矯矯行行;休容之動,業業蹌蹌;德容之動,顒顒卬卬。夫!容之動作,發乎心氣;心氣之徵,則聲變是也。夫!氣合成聲,聲應律呂:有和平之聲,有清暢之聲,有回衍之聲。夫!聲暢於氣,則實存貌色;故,誠仁,必有溫柔之色;誠勇,必有矜奮之色;誠智,必有明達之色。
九徵:夫!色見於貌,所謂徵神。徵神見貌,則情發於目。故仁目之精,愨然以端;勇膽之精,曄然以彊;然皆偏至之材,以勝體為質者也。故勝質不精,則其事不遂。是故,直而不柔則木,勁而不精則力,固而不端則愚,氣而不清則越,暢而不平則蕩。是故,中庸之質,異於此類:五常既備,包以澹味,五質內充,五精外章。是以,目彩五暉之光也。
九徵:故曰:物生有形,形有神精;能知精神,則窮理盡性。性之所盡,九質之徵也。
九徵:然則,平陂之質在於神,明暗之實在於精,勇怯之勢在於筋,彊弱之植在於骨,躁靜之決在於氣,慘懌之情在於色,衰正之形在於儀,態度之動在於容,緩急之狀在於言。其為人也:質素平澹,中叡外朗,筋勁植固,聲清色懌,儀正容直,則九徵皆至,則純粹之德也。九徵有違,則偏雜之材也。
九徵:三度不同,其德異稱。故偏至之材,以材自名;兼材之人,以德為目;兼德之人,更為美號。是故,兼德而至,謂之中庸;中庸也者,聖人之目也。具體而微,謂之德行;德行也者,大雅之稱也。一至,謂之偏材;偏材,小雅之質也。一徵,謂之依似;依似,亂德之類也。一至一違,謂之間雜;間雜,無恒之人也。無恒、依似,皆風人末流;末流之質,不可勝論,是以略而不概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