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0日 星期一

道教徒的修養二

道教徒的修養二05.22.2001 元始道長
優良傳統與修養
道教徒的修養,是建立在道教優良傳統觀念、信仰上的自我完善道德、人格的修養,也就是道德操守的自我建設的修持作為。道教的優良傳統是什麼?概括來說,凡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都是道教繼承和發揚的優良傳統。
這正是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道教才具有的。具體說,道教的優良傳統是重現實,重人生,不反對科學,力爭掌握生命的主動權,認為我命在我不屬天地。在社會生活中,既不追求功利的入世,也不專注悲觀的出世,而是牢牢掌握這兩種處世法來進行品德修養。道教徒在修養上的出世入世兼行法,是從老子「君子得時則駕,不得時則蓬累而行」思想繼承下來的,這種觀念在操作上是,當出世時,不忘人民疾苦;當入世時不計個人功利。
行出世法,是放開人我觀念,是非觀念,不使事務纏心,使心處於常清常靜境界。以無為化導自身,除去一切私心雜念,常使性靈朗然覺照。這是關於自身性命的修養。行入世法,是為社會人類做好事,力行正義,苦己利人,抑惡揚善,謙虛忍讓,寬宏大量,正身修身,戒除詐偽,行為端正,不謀私利,慈悲惻隱,導人向善。行出世法必須從入世的積功累德做起,德業不雄厚,要去做出世的修煉是不可能得道的。所以道教徒在行持上重視以入世補出世,以出世補入世,互為助長,才是道教徒的修養。(即先入世救苦救難,後出世成道成仙。)
道教徒的修養和道德準則,是以堅定的信仰為基礎的,如果信仰不堅定,就會迷失方向,被外物所迷惑,或被似是而非的歪道理所迷惑而成為魔。人與人生活在一起,彼此的影響感染非常有力,往往會形成一種風習。個人處在不良的環境中,耳濡目染久了,自會同化於無形。
雖也有見識卓越,意志堅決,不受環境影響,處污泥而不染者,這一定要有堅定的信念,才能不改其節操。所以前輩祖師教我們在交友上有:「雲朋霞友、良朋益友和狂朋怪友之分別」,要我們有一個區別是非的清醒頭腦,擇善而從。在當今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下,很多人有拜金主義思想,見利忘義,攫取不擇手段。富裕是資本主義奮鬥目標,貧窮不是資本主義。但是取得富裕是以自己的勞動經過正當途徑去取得,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左傳曰:「居利思義,在約思純」的名言,這就是說:佔有財利要想著是否符合義,處於貧困時要想著保持自己的清白操守。唐人杜牧說過:「莫言名與利,名利是身仇」,這當然不是說正當取得的名利,而是說那些攫取不義之財,見利忘義者流。處在當今社會的道教徒,要保持清白,就得有「為草當如蘭,為木當如松」的氣節,要有不受塵埃半點侵,竹籬茅舍自甘心的操守,要有一念之非即遏之,一動之妄即改之的自律心。人際關係常會有正不容邪,邪復妒正的現象,我們只要做到源潔形端,自然會流清、影直。人惟患無志,有志無有不成者。
談到道教徒的修養,有個現實問題,這就是道教與社會相適應問題,貧道以為,道教與社會相適應,是要在鼓勵信眾與救護信眾在道德與生命的相適應上。
依法管理好宗教活動場所,隨著社會發展的各個階段調整我們自身建設,革除那些封建迷信活動和不過問政治的觀念,要關心國家大事,加強服務救護信眾。而不是改變我們的信仰,改變我們的信仰形象,或者一心向錢看,追求高級的物質享受,就與社會相適應了。恰恰相反,這不是適應而是腐敗,是與我們道教信仰相悖的。須知縱日消萬金,正好粗衣淡食。就是說:正當花的錢縱然花得多也是應該的,但對自己的生活不可奢侈,要艱苦樸素。現在我們社會還有很多沒有解決溫飽問題的貧困者,還有很多上不起學的兒童。我們多吃苦,少安逸點,把錢拿去做社會公益事業,這是個人既積德,又解決別人困苦的大功德。希望我們道教道友們要做到墨子所說的「利人乎即為,不利人乎即止」,來共勉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