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3日 星期五

道教四

道教四03.18.1992 元始道長
◎被譽為醫書始祖的黃帝內經素問中論述食療要義:「聖人不治己病,病已成而後藥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鑄錐。」這種見解,與現代醫學提出的預防為主,預防勝於治療的醫療保健方針有異曲同工之妙。素問中還提出「五谷為養,五畜為益,五果為助,五菜為充。」的平衡調配膳食的具體內容,這正是我國獨有的食療學說的理論基礎。
◎人類在自然與社會的環境中如何將自己的身體保持健康,自己的精神保持恬靜超脫,順應四季循環,協調起居動靜,適宜風土環境,不與自然的造化運行相逆背,不因人寰事故的變遷而受到損害,以此作為道教飲食文化的核心內容,作為遵道,守道,修道的最高境地。
◎黃庭內景五臟六腑補瀉圖曰:「天主陽,以五氣食人;地主陰,以五味食人。氣味相感,結為五臟,五臟之氣,散為四肢十六部三百六十節,引為筋脈,津液,血髓,蘊成六腑,三焦,十二經,通為九竅。」五味乃五行之精,五行之精乃天地之靈。所以,人秉承天地自然的靈氣,成為三才,成為性命的載體。
◎按照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時(春,夏,秋,冬,季夏) ,五味(酸,辛,咸,苦,甘) ,五臟(心,肝,脾,肺,腎) ,五主(皮,筯,脈,肌,骨) ,五色(白,青,赤,黃,黒) ,五音(宮,商,角,徵,羽)

◎道教的服氣辟穀法是講道士修習服氣法時,先要治療自身原有的疾病,使五臟氣血宜通,繼而稍服緩瀉劑,去掉腸胃內舊有的積滯。然後減食,節食,逐漸斷絶五穀,不知五味。每日做三遍靜臥服氣功,這樣就不飢不餓了。在做這個功時,道士特別強調要添加輔助食品,如茯苓,大棗,核桃,胡麻,黃精等。把這些藥品通過中藥學的製劑方法,經過九蒸九晒,製成水丸,或加蜜製成蜜丸,或煎製成膏劑,或再配成復方,製成「太清金液膏」,「茯苓膏」,「胡麻飯」等,隨時加以服用。通過這些方劑的記載,可以看出道教辟穀法只是不吃五谷雜糧,而食用有高蛋白,高油脂類的藥品來補養人生的氣血,充實生命元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