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0日 星期二

道教一

道教一03.18.1992 元始道長
◎道教三皈依:皈依道 得正覺 化化出人天
                          皈依經 得正法 劫劫度群迷
                          皈依師 得正行 不墜諸傍生
◎道教九戒:
(1)敬天祀祖,切戒褻瀆
(2)孝順父母,切戒忤逆
(3)遵師重道,切戒悔慢
(4)涵養善機,切戒作惡
(5)正心誠意,切戒詐偽
(6)行法用符,切戒邪僻
(7)敦品立德,切戒縱慾
(8)和親善鄰,切戒鬥狠
(9)盡忠職守,切戒判亂
道教教義:敬天,祀祖,修道,行教,救人,利物,濟世。
一、敬天:物本乎天,道教自黃帝以來,即以敬天垂範,一般道觀及教士在祈福和供奉時,都以三清代表天。所謂三清,就是玉清,上清,太清。
二、祀祖:人本乎祖,所以道教主張祀祖,要超渡祖先,祖先如能修持得道,能做到聖人,做到真人,做到仙人,就能以三清為歸宿。所謂「聖登玉清,真登上清,仙登太清。」如不經過修持,亦可用超度的儀式,使祖先得到精神的歸宿,這亦是教人要崇功報德,不忘根本。
三、修道:修道可分內功與外行兩途:內功是指修養心性,培育品德而言,同時又指守生養氣,煉丹服食,這是以精神修養及體內潛能發揮為主。外行是指積極行善,入世救苦救難,實踐倫理道德為主。內功圓滿,可以修合天人,返本歸真,成聖,成真,成仙;外行圓滿,亦可以得到同樣的效果。
四、行教:凡是在敬天祀神,超度祖先時,用一定的科儀,修齋建醮,上通神明,可以使祖先上登三清之門。在祈福消災時,誦經拜懺,悔悟罪咎,亦可得到精神上的安慰。
五、救人:如張道陵天師和歷代天師以及道教有道之士,用符籙神水治療疾病,解除痛苦。其功效出神入化,可以制服妖魔,可以扶持正氣,使人精神振作,起死回生,這就是救人。
六、利物:「道德經」有云:「生之畜之,生而不持,為而不有。」又云:「任萬物之性而代生,因萬物之性而長養。」這就是天道。要本天地好生之德,愛護動物,培育生物,戒殺放生,這就是利物。
七、濟世:主張以道利國,以教化民。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之旨,做到天下莫能與之爭,這就是濟世。
道教承襲我國上古宗教思想和祭祀制度,因遵天法祖而倡導崇德報本,故云:「道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祖宗者,類之本也。」所以道教的家庭都同時設有神龕及祖先牌位,或是天地君親師位,必須拜神同時敬祖,是道教與其他外來宗教所不同的最大特色。
◎道教所規納的中心教義,就是:「禮神明,敬祖宗,愛家人,保民族」。而要求信奉者奉行「忠、孝、和、順、仁、信」的行持六訣,及「存好心,說好話,讀好書,學好樣,做好事」的修身五箴。循其資歷,由學道,知道,奉道,行道,修道,得道而達極高明,極博大,極精緻,極神化,極悠久之至高境界。
◎道教的弘揚,目的有四:
(一)說神之法闡揚真理,旨在宏道傳教,淨化人性以安定社會。
(二)揚神之功祀神敬祖,旨在崇德報本,天地是生之本,繼續生存即不可無天地。君師是治之本,教治之功是發展生存的動力。祖宗是類之本,保存生存功在祖先。
(三)體神之心進修功德,旨在律己度人,律己則修持戒律,進功修德,冀得真道,度人則仰體天心,利物濟世,亦即外功也。所謂內功外德,內外雙修意即指此。
(四)續神之德組織道院,旨在發揮力量成為推展道教,保衛家園,延續民族的動力。
神分為先天,後天二大類。最高之神為三清道祖,所以道教徒又稱三清弟子,三清就是先於天地萬物的宇宙原能一切的本體,玉皇上帝則係萬天之主。
◎道教的經典均收在「道藏」之內,現用道藏係明朝正統年間刋印,故稱「正統藏」,計分三洞四輔十二類,合共五,四八五卷。早期道經稱為三洞經,計有上清,靈寶,三皇三部份,後來合成稱為「三洞珠」,唐時稱為「三洞瓊綱」。
◎道藏分洞真,洞玄,洞神三洞及太平,太玄,太清,正一四輔及三洞各分本文,神符,玉訣,靈圖,譜籙,戒律,威儀,方法,眾術,記傳,讚頌,表奏十二類,合稱三十六部尊經。
道經以黃帝的陰符經,道祖的道德經,莊子的南華經,尹喜的文始經,金闕後聖帝君的黃庭經為五大經。另以「陰符,道德,清靜,龍虎,黃庭」,「參同契,悟真篇,三皇玉訣,青華祕文」為內煉五經四書。
以「度人,玉皇,玉樞,三官,北斗」,「生神玉章,濟煉科,祈禱儀,千金方」為外修五經四書。

道經又分三類:宣揚真言的奉誦之經,默識奧祕的默誦之經,及參證玄理的參誦之經。以及道品經,霞品經,桂品經,道品是神霄真言,霞品是紫府祕笈,桂品是文昌規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