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9日 星期三

一切道經序【上】

一切道經序【上】2010.06.30元始道長

為使大眾深入淺出了解道教經典,元始道長經過審慎篩選正統道藏經裡重要的經典,就其內容值得大家了解到的部分,分別詳加說明其內容,期望有助於各位大德。並期望透過諸位師兄師姊的轉發,把道教經典深植人類,讓人人了解正統道教。    元始道長敬意   2010.06.30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簡稱清靜經常清靜經,撰者不明。從目前發現的最早注本出於唐末五代的杜光庭推測,它大約成書於唐代。清靜經篇幅短小,只有391字,但對後世道教教理的發展頗有影響。特別是全真道派,對此更加重視。現存於正統道藏中的註解,大部分為全真道士所作。在全真派早晚課中,也必誦此經。其經教人遣欲清心,對當代人調節心理狀態,也有參考價值。

清靜經分上下兩章,上章言好清靜則得道,下章說務貪求而沉苦海,經後有葛仙翁、左玄真人和正一真人三篇贊語,學術界多認為贊語是託名之作。

全經以清靜二字為主要宗旨。認為大道無形、無名、無情,但能生育天地、運行日月、長養萬物。人性本清本靜,而且人性常清靜,天地悉皆歸。然而,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

回到清靜的本性,根本在於遣欲。遣欲的辦法,是內觀於心,見心無其心;外觀於形,形無所形;遠觀於物,物無其物。心、形、物三者既無,那就到了能觀空,且悟到空無其空的境界。進一步悟到無其空的無也一併遣盡,那才達到湛然常寂的境界,欲便不生;欲既不生,便是真靜。真靜應物,便能真常得性,常應常靜,便達到常清靜的境界,從此漸入真道,以至於得道。

下章分析眾人之所以不得真道,因為有妄心(不合大道和人之本性的虛妄之心),所以由之驚其神,著於物,因之生出貪求,有了貪求,便生煩惱,以至流浪於生死輪迴之中。只有悟得真道,才能得道,臻於常清靜之境。

太上九要心印妙經

太上九要心印妙經由唐代張果所撰,簡稱九要心印經,屬道教內丹經書,收入正統道藏洞真部方法類。書中分內丹為三品,以九轉大還丹為上品,認為九轉丹成,每轉各有樞要,即九要:

1.第一「真一秘要」,神氣皆煉,性命雙修

2.第二「橐龠秘要」,心腎為煉養神氣的工具,根本在於以神調氣,以氣定神。

3.第三「三五一樞要」,三五一指三陽、五行、一氣,道本自然,不離一氣。

4.第四「三一機要」,三一指三成一氣,上有神仙抱一煉神之道,中有豐國安民煉氣之法,下有強兵戰勝煉精之術。

5.第五「日魂月魄真要」,日魂月魄指「陰陽」,日屬陽魂,月屬陰魄,每月上十五日魂守魄,下十五日魄守魂,一時之用,可奪一年之造化。

6.第六「日用五行的要」,日用指神氣相守,聚而不散,五行指心主神,肝主魂,脾主意,腎主志,肺主魄,五行聚而化之丹。

7.第七「七返還丹簡要」,指關閉七竅,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等。

8.第八「八卦朝元統要」,又稱「八卦還元歸根之道」,八卦中心為坎,腎為離,一陰一陽,一內氣一外氣。

9.第九「九還一氣總要」,九為陽數,還為聚合,一指氣。

這是一套服氣的功夫,較成體系,為隋唐道教服氣理論中的上乘之作,是研究唐代道教內丹的重要文獻。

太上老君虛無自然本起經

太上老君虛無自然本起經共一卷,作者不詳,收入明萬曆續道藏,內容為宇宙生成論和修道論。

該經以道德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說為理論依據,論述道為三一之說。認為道之初的赤氣變為人之初的黃氣,再變而為氣之始的白氣,此即為三氣相包,三一混合,名叫混沌。由此而生成萬物。

道的三一表現為虛、無、空,精明而無形質為虛,氣有形可見無質可得為無,沒有天地萬物為空。修道就是要獲得這種虛無空的特性,與道同一,為此必須空虛其心,不起慾念,關閉耳目,不聞不見,從而返歸於道。書中所講守道之法多從心性及斬斷情慾入手,為研究道教修道論的文獻材料。

化書

化書為五代譚峭所撰,共六卷,分道、術、德、仁、食、儉六化,合計一百一十篇,收入正統道藏太玄部。

此書結合道教理論與儒家思想,認為世界本源於,由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最終復歸於虛。

既是萬物的本源又是萬物的歸宿,虛與物有一種循環轉化的關係。在論及生死問題時,譚峭認為:虛化神,神化氣,氣化血,血化形,形化嬰,嬰化童,童化少,少化壯,壯化老,老化死,死復化為虛,虛復化為神生死循環不息。

懂得這個道理者,就能進入「神可以不化,形可以不生」的永生境界。

書中又用大量篇幅論述社會演化,揭示動亂之因,並提出對策。該書為道教哲學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在中國哲學史上也有一定地位。另有明代道士王一清化書新聲為之注。

天隱子

天隱子由唐代司馬承禎所述,共八篇,收入正統道藏太玄部。自宋代以來,學者多認為此書係司馬承禎託名而作。從義理上考證,天隱子坐忘論均出於一人之手,故宋代曾慥蹈樞中收錄坐忘論上中下三篇時,將此二書合為一編,並記於司馬承禎名下。天隱子全書分為:

1.神仙第一、

2.易簡第二、

3.漸門第三、

4.齋戒第四、

5.安處第五、

6.存想第六、

7.坐忘第七、

8.神解第八,

講述神仙之道以長生為本,長生之要以養氣為先;氣受之於天地,和之於陰陽;陰陽神虛謂之心,心主晝夜謂之魂魄;人通過刻苦修煉可獲仙道。此書實為坐忘論的姊妹篇。

太上洞淵神咒經

太上洞淵神咒經簡稱神咒經,作者不詳,共二十捲,收入正統道藏洞玄部本文類,為研究魏晉道教政治思想的參考文獻。杜光庭序稱,西晉末,太上老君神咒經授金壇馬跡山道士王纂。或謂該書非一時一人的作品,前後十捲及各卷體例不一致。

書中講真君出世、天下太平的思想,認為在這末世劫運的大動亂之後,當有真君李弘出世,聖賢及仙人道士為其輔佐,使天下大樂,道法興盛,人更益壽。

太上養生胎息氣經

太上養生胎息氣經共一卷,作者不詳,收入正統道藏洞神部方法類。

書中收錄六陽時法上清氣秘法上清法檢時含景補瀉圖肺臟圖心臟圖肝臟圖脾臟圖腎臟圖膽臟圖等。主要講胎息法,並配以服氣的圖式,可資研究道教服氣理論與方法。

中和集

中和集禮記中「中和」二字為名,由元代李道純著及其門人蔡志頤編,為道教思想史的重要典籍之一,收入正統道藏洞真部方法類。

此書共六卷,卷一論太極,卷二講內丹,餘四卷皆雜論性命與內丹之旨。

書中力主三教合一說,認為三教異流而同源,三教所尚都是靜定,即道教「金丹」,而儒家則稱「太極」。又吸收理學家對「中和」的論述,將其改換為修煉內丹的重要訣法,特別強調「守中」。所謂守中即守玄關;陰靜陽動,靜極生動,「只這動處便是玄關」。

修煉者但於二六時中,舉心動念處下功夫,玄關自然得見,見得玄關,藥物、火候、運用乃至脫胎神化,都不出此一竅。這套守中論,在道教內丹學中自成體系,被後世道教稱為中派。

五斗經

五斗經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真經太上說南斗六司延壽度人妙經太上說東斗主算護命妙經太上說西斗記名護身妙經太上說中斗大魁保命妙經,其作者不詳。據道門科範大全卷六十三說戒稱,宋興之初,成都有燂灰李奉事真君香火,真君降其家,傳以五斗經行世。今正統道藏將其分為五篇,而道藏輯要斗集亦有收錄。

五斗經當為宋初蜀中道士扶乩降筆之作。按玄陽子徐道齡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真經註卷一所述,太上老君屢降成都,授與天師靜應真君延生經訣及五斗靈文。漢永壽元年(155)正月初七授北斗玄靈本命真經,十五日授南斗六司延壽度人妙經,永壽二年(156)正月初七說東斗長生護命真經,十五日復說西斗大計護身經,又昇玉局座宣說中斗保命延生玄真妙經

北斗位處坎宮,天一生水,故先授北斗真經;南斗位處離宮,地二生火,故次授南斗真經;東斗、西斗、中斗,五斗經文皆依造化次序言說。此五斗經與道教對星辰神的崇拜有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