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1日 星期五

上清元始高上玉皇九天譜錄

上清元始高上玉皇九天譜錄元始道長11.21.2025

上告九天無崖無窮、無祖無宗、無形無名、無始無終、無響無音無寂太空紫虛洞玄溟涬幽冥昆光元先億真虛皇道君,以三靈迅虛,玄統運晨,道化皇基,籍真自然,靈緒幽微,九帝推遷,高皇寥邈,元正監乾,翳翳玄古,時不我存,敢上告九天元始太真,普開萬維,登盟靈山,四方五帝,悉監盟文。上學先生王甲受氣合仙,清齋玄嶽,奉受玉篇,帝皇祕諱,極妙訣言,案如禁戒,敢負盟文,違科犯律,身沒河源,長充幽夜,負火踐山,三塗五苦,不敢蒙原。諸末咸悟,以今為新。四司五帝,列奏某名,上言九天,下告萬神,早得靈應,真人降房,飛霄輕蓋,翠羽青裙,來迎某身,上昇帝晨,翺翔九空,宴景三元。上告之日,八願開陳,諸所告命,靡不如言。

符並朱書

 上清元始高上玉皇九天譜錄 

雲羅天大醮各壇介紹

羅天大醮各壇介紹12.03.2018元始道長

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一百三:「其下曰祈穀福時壇,凡星位一千二百,為羅天大醮,法物儀範,降中壇一等。」據天皇至道太清玉冊醮事儀範章記載道教齋醮有:太乙齋、九天齋、金籙齋、玉籙齋、黃籙齋。羅天大醮屬於黃籙齋的一種。道門定制列有「黃籙羅天一千二百分聖位。」遍延三界十方、高真上聖、列曜星君,通過舉辦羅天大醮協正星度、安泰邦國、祈福保民、超度幽冥。實為福國佑民、營造和諧的善舉,其功德不可思議。

近年來各名山宮觀發大慈心,舉辦羅天大醮,延請各山高道,克遵古式,肅建醮壇。上祝聖壽萬年,國祚綿遠。下祈兆民康泰,社會和諧。有的羅天大醮,設有十個壇場,各壇職能不一,有些信士不明白是何作用,故筆者不揣鄙陋,虔具道典,解釋如右。

一、都壇

都者,總也。都壇即是總壇的意思,為各壇之樞機,其他分壇皆聽此壇節度,為羅天大醮的核心壇場。道門定制黃籙言功都章云:「解除生死,前世今生,身口意業。上資國祚,下及群生,保國寧家,禳災卻禍,增祿延年,解厄除殃。拔度九祖七先、一切魂奭,濟度存亡,惠及幽顯。」故知都壇不僅是羅天大醮的總壇,也涵蓋其他各壇場的功能,故又稱六合壇總壇

二、皇壇            

皇壇,又稱虛皇壇。天皇至道太清玉冊介紹其制度云:「上設虛皇玉京山天寶華蓋,供三寶帝師。左列建天真命魔之幡,右列建獅子辟非之節。左之左設通真之符,以降千真;右之右設達靈之符,以召萬靈。中設三晨之符,以通萬炁,辟除妖氛。」按照方位,分列八門和十二炁。靈寶領教濟度金書記載有皇壇制度,列在卷首,皇壇之中所供聖位有三清、玉皇、天皇、北極、南極、東極、北斗、六曜、三省、三官五嶽等。在羅天大醮中,皇壇的地位僅次於都壇。臞仙曰:「皇壇之設,非特度生用之。凡修詞請命,禮聖朝真,禳災謝過,為國為民,祈壽請福,薦拔宗祖,煉度幽靈,祈天建醮,皆宜用之。」

 

三、三元壇           

三元者,上元九炁賜福天官、中元七炁赦罪地官、下元五炁解厄水官也。是為三元三品三官大帝,三宮九府應感天尊。每於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三元官署,與三界十方,四司五帝,善惡童子,一切靈官,上朝金闕元始御前,考校男女,生死之籍,罪福因緣,及九幽地獄,水府窮魂,姓名業簿。」三官大帝又主管水災大會劫數之期。

三元壇,以奉祀祈禱三元及其官署為主要職司。諷誦的經典有太上三元賜福赦罪解厄消災延生保命妙經三元滅罪水懺太上靈寶三元三官消愆滅罪懺等。太上元始天尊說三官寶號云:「得道神仙,皆從三官保舉,下方生人,能持三官寶號,能除厄難,悉皆消滅。」

四、順星壇           

天皇至道太清玉冊云:「星者,精也。萬物之精,上為列星。」無上秘要云:「星之為精,上通眾精,下共光津,吐納三華,漱澤萬靈也。」「列宿不守,則日月薄蝕。五星亂度,則二像失光。天地交泰則五星映清,天精合則五星光明。」「兆有得失,則五度錯逆;兆有和吉,則流行順道。映洞禍福,毫秒必彰。玄照纖末,流存功過者也。」天下和平,君聖臣賢,則星辰各守其度;君臣亂逆,天下衰亂,則星辰失度,日月薄蝕。太上玉君「以辰光轉燭以示萬生,旁行越位以告災祥。」

故知三光垂像於天,而昭昭應乎人事。是以啟建羅天大醮,建順星壇,啟告南北二斗、二十八宿、羅喉計都、三台五星、周天星宿,河漢群真。所以協正星度,調燮二炁;北斗延年,南斗賜福。使禍患消於未顯,祈貞吉降於人間也。本壇所誦主要經典有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真經太上玄靈南斗六司延壽度人妙經北斗治法武威經太上老君說五斗金章受生經等。

 

五、護國佑民壇           

經云:「道者,住叢林焚香火,三千日裡勤功,十二時中無怠,朝夕朝禮聖容,當輸自己之誠,殷勤祝厘國祚,必獲升仙之慶。」是以修道之人,務必尤其需要熱愛自己的祖國,不忠不孝不可以成仙也。是故設護國佑民壇,上祝聖壽千秋,國祚悠久,風調雨順,華圖鞏固;下祈兆民康泰,社會和諧,兵戈不起,永享太平。主要諷誦的經典有太上護國祈雨消魔經太上洞神天公消魔護國經碧霞元君護國庇民普濟保生真經太上說紫薇神兵護國消魔經等。

六、諸神壇           

諸神壇,又名集神壇,乃供養醮請神靈之壇所。洞玄靈寶道學科儀云:「凡是道學,當知修請利益,身既由他,未度天道,有所修救,須存醮請。」羅天大醮,功德巍峨,福澤陰陽。故須延請嶽瀆威靈、四府眾聖;琳庭兵馬、護道神員;蓬萊洞府,得道真仙。璇璣七曜,河漢星真。十方救苦天尊,九天高真上聖。朝夕禮拜,每日三朝。期望神靈降格於壇場,祈福祉普賜於人間也。

道門定制引廣成先生曰:「醮者,祭之別名也。香火燈燭,果酒茶湯,降天地,致萬神,禳災禱福,兼利天下。其法出於河圖元化帝瑞神經,率以涓潔為先,精神為本。丹心苦志,以希感通。隨所祈禳,修詞拜表,精楷典實,務在嚴恭。」本壇所誦經典有:太上靈寶天尊說羅天大醮上品妙經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玉樞寶經太上靈寶十方應號天尊懺等。

 

七、青玄壇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云:「青玄煉度壇,中設太乙像,及煉度官吏牌位。其後左右立錄功、監察、移籍、仙魂、專度、部衛六幕,各設官吏牌位,香花燈燭,供養如法。」青玄壇是屬於陰事壇場,主要職司在於超度水府窮魂,濟拔十方無祀之鬼。

本壇奉誦的經典有青玄救苦寶懺慈尊升度寶懺太乙救苦天尊說拔度血湖寶懺太上靈寶三元三官消愆滅罪寶懺太上靈寶救苦拔罪妙經薩祖鐵罐斛食等。經由高功宣敕寶籙,憑天尊之神力,亡魂得以超脫仙界。使北都羅酆,化清涼之境界。利益幽冥,功及現在。功德深妙,不可具陳。

八、度人壇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云:「(度人壇)設十方靈寶天尊位,各於位側設十方神主位,其牌位比天尊牌位令低小些。於法師座前,立水火池,池前立五帝壇,壇前立三十二天壇,各設牌位供養。」據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度人壇分為十回度人壇和祈禳度人壇,十回度人是幽齋,祈禳度人為陽事集福道場。

法師於度人壇「奏三清大帝、三天門下省、十方靈寶天尊、三十二天上帝、玄師、太玄樞機三省。申南昌上宮十方飛天神王,三官大帝,五嶽聖帝,酆都大帝,扶桑大帝,本派度師。牒侍經玉童玉女、本靖官將、仙曹諸司、本州城隍司、本縣城隍司、里域真官。關咒五斗神燈,禳度行年星運,升壇講經,設真靈醮,或設淨供,講經說法,祈禳度人,隨意修營。」

本壇所誦主要經典有:太上洞玄靈寶真文度人妙經太上洞玄靈寶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太上說南斗六司延壽度人妙經太上洞玄靈寶十師度人妙經太上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等。

 

九、祈福壇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諸修消災集福道場,宜於期日,具奏紫薇大帝、長生大帝、玉皇大帝、後土皇帝祇、九天上帝、五老上帝、三天門下省、泰玄樞機三省、玄師、七曜真君、南斗真君、北斗真君、九天諸司真君、天曹諸司真君、三官大帝、東嶽泰山聖帝、本派祖師、本派度師。」

祈福壇主要活動是「關北斗燈,設醮禳度行年星運、看誦諸品真經、設三界醮,奏獻財馬。」本壇所誦經典有:太上老君說上七滅罪集福妙經太上長生延壽集福德經太上老君說城隍感應消災集福妙經等。

 

十、如意壇           

太上靈寶天尊說禳災度厄真經云:「惟願今對玉皇天尊,大道真聖,懺悔解禳,度脫身中災厄,一一解散,勿為留難。敕諸天神王,並降聖力道力,承斯經力恩力,衛護弟子受持,念誦此經以後,解禳陽九百六之災,上衰八難,九橫五苦之厄。如求如願,所履平安,出入行藏,所求利益,所願遂心。」

羅天大醮,功德不可思議。蓋如意壇之設,實為各壇之保障。所以祈禱神靈,施大法力,放大光明。神光下燭,俯賜矜憐。俾各壇所求,咸如所願。隨堂功德施主,萬事如意。陰晏陽和,風調雨順。國家鞏固,人民康泰。

十一、天壇  

釋名曰:「天,顯也,在上高顯也。天,坦也,坦然高而遠也。」曰:「天垂象,見吉凶。」中庸曰:「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禮記曰:「天有四時,春夏秋冬,風雨霜露,無非教也。」天浩浩無窮,蒼蒼在上。我國先民在遠古時期就有祭天的傳統。禮記曰:「燔柴於泰壇,以祭天也。」又曰:「祭天於南郊,就陽之義也。」

道教繼承先民祭天的傳統,所謂「體祀天奉教之心,磬修真學道之志。」天皇至道太清玉冊天壇燈圖云:「醮壇所用燈圖,古有一百餘樣。」西雲集天壇曰:「飄飄風袖謁仙壇,壇上無人獨往還。玉液滿斟時自飲,笙簧誰奏碧霄間?」故羅天大醮設天壇以奉祀天地之靈。祈求天清地寧,嶽瀆安鎮。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道教常用的經書

道教常用的經書10.23.2012元始道長

道家經藏數以萬計,可是真正通讀道藏的道人寥寥無幾。由於道家門一向不重講經說法,只重師徒之間口傳心授,許多經典置之高閣,僅有個別專心義理的高道爬梳而已。普通道士閱讀的經典,僅限於宮觀日常念誦的早晚功課經三官北斗經皇經等。文化程度高一些的道人,才閱讀道德經莊子呂祖全書性命圭旨一類的道書。

談及道家門的主要經典,由於道教內容龐博和宗派不同,以及研究道教的側重面有所不同,因此很難劃定哪些屬於主要的道教經典。在此,僅就道教的一般情況而言,簡明介紹道教的主要經典如下:

道德真經又稱道德經老子五千文老子,周朝老子著。老子本為周朝守藏史(史官)道德經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後來老子被道教尊奉為教祖,道德經成為道教最高經典。道德經的字數原有五千餘言,張道陵創立五斗米教時定本為五千字,令教徒誦習,故稱五千文。道德經的內容,主要論述兩個名詞的涵義,強調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從而展開道家的哲學思想。老子描述的是從本體論的角度,闡明其宇宙觀和人生觀,同時包括道家修養方法的原理。道教的一切教理教義均由此引申而來,並且加以宗教的儀式進行包裝。特別是道教的修煉學說,與此經有直接關係。另外由於老子學說出於史官,其中闡述大量的治國之道,因此歷代統治者均將其作為治國寶典,中國封建帝王中先後有四家皇帝親自為之作注。

南華真經莊子,戰國莊周著。莊子一書繼承老子道的哲學思想,並且進一步敷演發揮。特別是將老子所述的長生久視之道,引申成為具體的神仙思想和修養方法,使道與仙有機地結合起來,為道教所襲用,從而完成道家思想向神仙信仰的轉化。唐代以道教為皇族宗教,封莊子為南華真人,其書稱為南華真經。因此南華真經在道教中的地位,一直被視為僅亞於道德真經的主要經典之列。清代道教全真派叢林規定每逢戊日,定要講習道德南華黃庭等經。

陰符經又稱軒轅黃帝陰符經黃帝陰符經,亦稱黃帝天機經,相傳此書出於軒轅黃帝。由於道教以黃帝為其宗祖,因此被奉為主要經典之一。陰符經在唐代以前,尚未聞名於世,據說有一個名的學道者,在嵩山石室中發現此經,由此逐漸流傳開來。由於李發現該本已經糜爛,抄寫流傳只有三百餘字,另有一個四百餘字的本子,與此本並行流傳。陰符經的內容,主要是談天、地、人、我之道,歷史上有兵家權謀和道家修養兩種解釋,道教修養尤其把它奉為祖經。歷代高道名真均注重此經,常將其與老莊並列。張紫陽祖師悟真篇陰符寶字逾三百,道德靈文滿五千,今古神仙無限數,盡於此處達真詮。

太平經又稱太平清領書,傳說為東漢於吉所傳。早期太平道將其奉為主要經典,後為道教所保留。據中國道協原會長陳櫻寧考證,認為此書脫胎於西漢時的天官曆包元太平經,五斗米教所信奉的太平洞極經太平經有遞承關係,宋元之前的道士還有講習此經的傳統。其書內容,融入古代道家、方仙道和黃老道的思想,是這些學術思想向宗教信仰轉化的產物,也是道教教團最初醞釀和形成過程中的一部宣言書。因此在研究早期道教思想方面,是一部重要的經典。

度人經全稱為太上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又稱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此經被收入道藏之首,亦可見其在道教經典中的重要位置。度人經闡述仙道貴生、仙道貴實的宗旨,是道教教理教義的鮮明體現。其經宣稱道教無量度人之旨,將度人作為修道成仙的必要條件。而且強調濟度不分凡人神仙、貧富貴賤、陽世陰間、天地萬類,一概度化不棄,無所不包。此經及其注本,對於研究道教思想發展史,頗為重要。

早晚壇功課經又稱太上玄門日誦早晚課早晚課,是道教徒日常念誦的主要經典。其中所選經文,基本出於道藏。其中分為早壇功課經晚壇功課經兩個部分。早壇功課經為早上卯時(5時至7)誦習,其作用為分輕清,延命保生早壇功課經為晚酉時(5時至7)誦習,其作用為濟陰凝,超生度亡。道藏輯要收有柳守元道門功課功課者,課功也。課自己之功者,修自身之道也修自身之道者,賴先聖之典也。誦上聖之金書玉誥,明自己之本性真心。非科教,不能弘揚大道非課誦,無以保養元和。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又稱清靜經。此經不講有為的修煉方法,而是要人從心地入手,以清靜法門澄心去欲,參悟大道。經中發揮清靜二字的妙義,簡明敘述道家修真養性的基本原則。認為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教人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從而達到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的境界。再由此進入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的境界。此經是道教內丹性功的代表作,為道教修持所一貫重視。

高上玉皇心印妙經又稱心印經。此經由四言韻文組成,共五十句,全經二百字。講述道教修煉的方法和理論,十分精要。經文首先指出上藥三品,神與氣精。說明修煉內丹的藥物為精、氣、神,接著論述內丹煉養的過程與境界,就是恍恍惚惚,杳杳冥冥,修真之士存無守有為訣要,先天大藥頃刻而成,然後用回風混合的方法,百日即可大丹成就。經文最後揭示說誦持萬遍,妙理自明。強調對於此經不但要念誦,更重要的是要實際修持。此經與清靜經珠聯璧合,是道教內丹命功的代表作。

周易參同契又稱參同契,東漢魏伯陽撰。魏伯陽是漢代的煉丹士,參同契是我國較早的一部煉丹著作,被南宋內丹家張紫陽譽為萬古丹經王。其經將周易象理、黃老之學和丹法爐火三者互相契合,故名參同契。此經內容文辭古奧,後人有人認為所談為內丹,有人認為所談為外丹,但以內丹派為多。魏伯陽在書中指出自己的丹法繼承古代仙真,認為修丹與天地造化同途,故以易象說明人身配合天地變化修煉金丹的過程。此書被國際科學界公認為世界現存最古的煉丹著作,也是第一部系統而全面地論述道教丹法的經籍,後世道教徒奉為丹經之祖。

太上感應篇為道教著名勸善書。全書共1274字,通篇以太上老君口吻宣教,闡明天人感應、抑惡揚善之旨。經義謂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天地有司過之神,三台北斗神君、三尸神、灶神等錄人善惡,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並言積善多者,可成神仙。文中詳列諸善與眾惡條文,共計善事26,惡事170。此書勸人行善,將道教思想與民俗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比較適合一般民眾的需要,特別南宋之後一直為封建統治者所親自提倡,因而對中國社會產生一定影響。

抱樸子包括抱樸子內篇抱樸子外篇兩種,東晉葛洪(283-343363)撰。葛洪自敘說: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災卻禍,屬道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臧否,屬儒家。此書將玄學與道教、神學與道學、儒學與仙學、金丹與方術、丹鼎與符篆等融為一體,從而確立了道教的神仙理論體系。

黃庭經主要包括黃庭外景經黃庭內景經,西晉魏夫人所傳。黃庭經繼承古代道教醫學的觀點,認為人體五臟六腑及骨節毛孔各部位都有主管之神,並且一一列出其姓名、形狀及其功能。勸人存思諸神形象,即可使其返歸身內,獲長壽命,而能得道。此經向為道教修持所重視,道諺云曰誦黃庭三五遍,不得道來也成真。

養性延命錄又作養生延命錄,梁陶弘景集。此書分為上下兩卷,共為六篇,全書概述修身養性、延年益壽之理論及方法。教誡收集農黃至魏晉間諸家養生要語。食誡論述飲食之宜忌。雜誡祈禳論述行為之宜忌。服氣療病篇講述吐納咽液、行氣攻病。導引按摩篇言啄齒握固、漱唾咽氣。禦女損益指出道以精為寶,教人保精長生。其中所輯養生資料,為道教修煉所一貫遵循。

靈寶畢法全名為秘傳正陽真人靈寶畢法,鍾離權著,呂洞賓傳。其書分為上、中、下三卷,共為三乘之法。上卷名為小乘安樂延年法,分為四門即匹配陰陽第一聚散水火第二交搏龍虎第三燒煉丹藥第四中卷名為中乘長生不死法,分為三門即肘後飛金晶第五玉液還丹第六金液還丹第七下卷名為超凡人聖法,分為三門即朝元第八內觀第九超脫第十靈寶畢法是道教內丹形成體系之後的經典著作,向為道教修煉所尊崇。

雲笈七籤北宋張君房輯。張君房奉皇帝之命主持編成大宋天宮寶藏之後,又摘錄其中精華,舉凡萬條,共有百廿二卷,成為雲笈七籤。由於此書乃系縮編道藏而成,故此又被稱為小道藏。其中大都摘錄原文,分類彙編,不加論說,實為道教經藏之縮影。其書集北宋以前道教內容之大成,並殘留著宋代以前道藏的痕跡,為研究道教之必讀資料。

悟真篇北宋張伯端撰。悟真篇前面部分言養命固性之術,為內丹修煉之命功,亦即修煉人身精柔神三寶,煉成長生變化之內丹。後面部分述達本明性之道,為內丹修煉之性功,通過心性之修養,以達到虛寂無為之境界。其修煉過程為性命雙修,先命後性,以命功入手而以性功了手,呈現南派丹法的特點。悟真篇所述丹法,總結了宋代以前的內丹理論與方法,對於後來的丹道發展影響甚大。此書與參同契,同為歷代道教徒最為推崇的兩部煉丹巨著。

立教十五論又稱重陽立教十五論,金代全真教祖王重陽撰。立教十五論分為住庵、雲遊、學書、合藥、蓋造、合道伴、打坐、降性、煉性、匹配五氣、混合性命、聖道、超三界、養身之法、離凡世等十五論,一至六論為日常生活之準則,七至十一論為內在之修煉,十二至十五論為修道之境界。全論只有一千多字,言簡意明,而包攝全真教旨,重在修持而不講形式,為全真派立教之綱領,全真道士修持之指南。

孫不二元君法語又稱孫不二女功內丹次第詩孫不二女丹詩,金代女冠孫不二著。此書收有坤道功夫次第五言詩十四首和女功內丹七言詩七首。全部以詩歌形式講述女子內丹的功法與景象。坤道功夫次第詩題先後為收心、養氣、行功、斬龍、養丹、胎息、符火、接藥、煉神、服食、辟穀、面壁、出神、沖舉等,此即女子內丹的功法次第。女功內丹大意描述內丹領悟的超凡境界,詩作文采頗佳,如第二首曰「小春天氣暖風賒,日照江南處士家,催得臘梅先進蕊,素心人對素心花。┘這種溫馨恬淡的意境,正與內丹修養的高尚境界相合。此書在女子丹法之中,佔有極其重要的主導地位。

張三豐全集又稱張三豐先生全集張三豐全書三豐全書,為元明高道張三豐之文集。張三豐為元明之際大道士,不僅是道教丹法的著名人物,也是太極拳的創始人,武當內家拳派將其尊為祖師。張三豐全集保存了不少明代流傳下來的張三豐丹著,書內的一些重要篇章如大道論玄機直講玄要篇道言淺近說等,是道教內丹的經典之作。

性命圭旨題為尹真人高第弟子所述。全書分為元、亨、利、貞四集,均有圖及圖說和九節口訣說明。書中總結各種有關內丹原理及方法,詳細論述內丹功法「築基煉己,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的整個過程。全書圖文並茂,論述詳明。本書竭力要把內丹功法通俗化,使一般人都能接受,並言後之有志於道者,再不為丹經所惑也。因而此書亦是道教內丹的經典之作。

道門十規明張宇初撰。張宇初為第四十三代天師,授大真人,他不但通於諸家學說和道教義理,更為注重道教內修,認為學道修仙是道教徒的根本。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弊端,適應明王朝檢束道教之舉,制定十項規制內容,以加強對道門之教化。十規對於道教之淵源和流派、立教本旨、道教體制的各個方面和應當遵循之守則,均有簡明概括之論述。全文試圖推廣全真教旨及宗風於道教諸派,是研究道教規制的綱領性文獻。

伍柳仙宗明伍沖虛、清柳華陽(一云謝凝素)撰,包括《仙釋合宗語錄天仙正理直論天仙正理淺說金丹要訣丹道九篇慧命經華陽金仙證論等書數種。其中所述丹法,為全真派所提倡之清靜修煉。書中會集道、儒、釋三家學說於一爐,論述內丹學理及功法,沒有門戶之見,使道釋中人和社會人士都能廣泛接受。講說丹法,不用隱喻,直截了當,較為易懂,因而為學習道教丹法的人士所推重。明末以來,流傳甚廣,甚至被當成研習道教內丹的必讀之書,在道教內外深有影響。 

雲笈七籤  卷十九  三洞經教部·經十

老子中經下

一名珠宮玉曆

第二十八神仙

經曰:常以六甲之日,平旦時拊心祝曰:蒼林玄龜,流水如河,炎火週身身,一作宮,安能知他?道來歸已,道來歸已!因念肝色正青,潤澤生光,其上高危,在左方。次念膽色正青圓,中黃外青,潤澤清泫,傍生拊心,著肝,肝覆其巔,此道之始也。念之既畢,乃呼其神曰:肉一本作皮子藍藍,與已為友,留為已使。某欲得太一神丹服食之,令某甲長生,勿去某身,常在紫房宮中,與道合同也。因瞑目念日精青氣來下著身,入鼻孔中,念肝色青氣與之合於目前,來入口中,咽之三七而止。思行青氣週遍一身中,九十息止。至乙日復存其神,呼曰:太一紫宮一作紫房素女,與已為友,留為已使。某甲欲得太一華符服之。至甲寅、乙卯之日復存之。

第二十九神仙

經曰:常以六丙之日禺中時,拊心祝曰:硃雀丹液,天海地河;願求不死,服食天和天和,一作至和。因瞑目念心色正赤如日,在肺葉間乃止。念日精赤黃氣來在目前,入口中咽之,三九而止。思行赤氣週遍一身中,百八十息止。呼其神曰:李尚李尚,一作李常、曾子,與己為友,留為己使。某甲願求太一神丹如金汋可飲食者,常在絳宮中,與己合同。至丁日復存其神,呼曰:天皇絳宮玉女,與己為友,留為己使。某甲欲得天皇長生之道。至丙午、丁己之日復存之。

第三十神仙

經曰:常以六戊之日雞鳴時、日西黃昏時,拊心祝曰:天道天道,願得不老,壽比中黃,升天常早,願延某命,與道長久。因瞑目念脾中黃氣來上至口中,上念天精黃氣來在目前,入口中咽之,三五而止。思行黃氣週遍一身中,百五十息止。呼其神曰:玄光玉女、養子赤子、真人子丹、服食元氣,飲宴醴泉。故言一身神有父母凡三人。至己日復存之,呼其神曰:真人黃庭玉女,與己為友,留為己使。某甲欲求真人黃庭神仙之道。至戊辰、己未、戊戌、己丑之日復存之。

第三十一神仙

經曰:常以六庚之日日晡時,拊心祝曰:本子本子,白雲卒起,霧合萬里,願雲來歸已,常為我使,反復仙命,終而復始。因瞑目念肺色正白,令白氣來止至口中;念曰:天精白氣來下在目前,入口中咽之,三七而止。思行白氣週遍一身中,百四十息止。呼其神曰:先生㵱々,與己為友,留為已使,奉持華蓋,金液玉英,常在勿出,侍我道君,共合為一身。至辛日復存其神曰:光黃玉堂,青腰玉女,與己為友,留為己使。某甲欲得彭祖長生不死之藥服之。至庚申、辛酉之日復存之。

第三十二神仙

經曰:常以六壬之日夜半時,拊心祝曰:願睹天鏡,玄滋玉池;還白使黑,常為嬰兒。神來歸己,五藏相隨。因瞑目念兩腎間白氣週行一身中十二遍,翕然佈散,流行四肢。乃復念兩腎巍隗,狀如雙鯉魚,右黑左赤,俠脊而居,炫耀光明,相照一身中。乃念青天太清元氣,下在目前,入口中咽之,一九而止。思行太清白元氣週遍一身,還藏丹田中,呼其神曰:司錄、六丁玉女,削去某死籍,使某甲長生,上為真人,十二太一皆當言生。至壬子、癸亥之日復存之。

第三十三神仙

曰:所存念五臟神皆畢,乃更念玄厘、玉英、金液,恆勿忘也。更念玄厘,欲其潤澤而起行列也。別念玉英,其中有一人大回倒豎,小童子服飾也。存之欲令堅強,長大自倍也。念金液,欲令其乾燥而緩也,如紫谷盛水銀也。念此盡遍,而復存之,法十二週,精神處之,和氣自來,百病去除,壽命與天地期,長生無極,安知死時?

第三十四神仙

曰:食日之精,可以長生;緣茲上天,上謁道君。其法常以月一日、二日、五日、七日、九日、十一日、十三日、十五日日初出時,被發向日,瞑目念心中有一小童子,衣絳衣,文彩五色,灼灼正赤;兩手掌中亦正赤;以兩手掌摩面,下至心止,十二反為之。念天日精正赤黃氣來下在目前,存入口中咽之,一九,以手摩送之,拊心祝曰:景君元陽,與我合德,俱養絳宮中小童子。須臾復念心下至丹田中止,以手摩送之。以日托心,心得日精,己乃神仙矣。

第三十五神仙

曰:食月之精,以養腎根,白發復黑,齒落更生,己乃得神仙。常以夜半時,思腎間白氣週行一身中,上至腦戶,下至足心。自然之道,易致難行。常以月十五日,向月祝曰:月君子光,與我合德,養我丹田中小童子。因瞑目念月白黃精氣來下在目前,入口中咽之,三七而止。以手摩送之,下至丹田之中。丹田中氣正赤,氣中有一人,長九分,小童子也。衣硃衣,故丹田中赤外黑,左青右黃上白,五色氣已具。但以其月托腎,腎得月精,乃得升沈。丹田中赤者,太陽之精也,心火之氣也;其外黑者,太陰之精也,腎水之氣也;其左青者,少陽之精也,肝木之氣也;其右黃者,中和之精也,脾土之氣也;其上白者,如銀盤而照覆之者,少陰之精也,肺金之氣也。其中有五人,即五臟之太子也,五行之精神也。人須得丹田成,乃為真人。故生子仁者,肝之精也。禮容者,心之精也。義慧者,肺之精也。和樂者,腎之精也。忠信篤厚者,脾之精也。辯勇者,膽之精也。緩和者,膽之氣衰也。盲者,肝之氣衰也。懦者,肺之氣衰也。癲者,心之氣衰也。濡者,腎之氣衰也。不肖喑聾者,脾之氣衰也。其五臟衰者,皆自見於己也。憂悲不樂則傷肝,傷肝則目瞑頭白,當思腎心以養之。淫樂過度即傷腎,傷腎則腰疼痛,身沉重,大小便膿血,思肝肺以養之。恚怒則傷心,傷心則病狂吐血,思肝脾以養之。遭患憂難則傷肺,傷肺則思脾腎以養之。飲食絕飽,酒醉過度則傷脾,傷脾則思心肺以養之。令其子母相養之,即病愈疾除求神仙之人,惡傷五臟,學士明照之。

第三十六神仙

曰:食太極之精,乃得長生。常以六戊之日,時加其辰辰一作神,道士於室中,冠帶北向,再拜曰:皇天上帝太上道君,曾孫小兆壬甲好道,願得長生。暮夜臥,上念北斗太極中央大明星精,正黃氣來下,在兆目前,入口中咽之,三五而止。黃精氣填滿太倉黃庭中,下至丹田中。乃念絳宮中有一赤人;紫房宮中有五人:太一君在其中,老子、仙人仲成子在左,太和、曲文子在右;明堂宮中有玄光玉女,左有黃裳子,右有中黃真人,俱宿衛真人子丹也。乃復下念玉堂三公,呼曰:司錄、六丁、玉女,削去某甲死籍,令某甲長生。氣定,乃復念真人子丹中胃管中,祝曰:玄光玉女,養我真人子丹,服食元氣,飲宴醴泉。以北斗中極托脾,脾得斗極之精,乃為真人。

第三十七神仙

曰:肺為尚書;肝為蘭臺;心為太尉公;左腎為司徒公,右腎為司空公;脾為皇后、貴人、夫人;膽為天子、大道君;胃為太倉,太子之府也,吾之舍也;大腸、小腸為元梁使者;下元氣為大鴻臚;中元氣為八十一元士;上元氣為高車使者,通神於上皇;故肺為玉堂宮;心為絳宮硃雀闕門;腎為北極幽闕玄武掖門;脾為明堂,侍中省閣也;胃為上海,日月之所宿也;臍為下海,日月更相上下至胃中。故太初者,元氣之始也,道也,一也;心上為天。太始者,為萬物之始也,山川也,地也,為腎。太素者,人之始也,精也,脾也,土也。上亦有三宮,兩目為絳宮,兩耳為玉堂宮,鼻口為明堂宮。眉間為郊山。能合三元氣以養其真人小童子,則列然徹視矣。

老君曰:萬道眾多,但存一念子丹耳。一,道也。在紫房宮中者,膽也。子丹者,吾也。吾者,正己身也。道畢此矣。

第三十八神仙

曰:道士練水銀,消沙液、珠玉、八石,以作神丹,服一刀圭,飛升天宮。身常食氣,乃得長生神仙。存神食丹,乃為真人。真人得道,上佐上皇治。故真人以水土溟溟浩浩,天地潰潰濛濛,不知所存藏。萬八千歲乃成天、地、人。故真人以土作人,呼吸飲食,從騎伏使,令土不得獨處,人不得獨存。故言黃土,本人之先也。真人去之,上升九天;世人無道,下入黃泉。益土三升子一作了無骨筋一本作肋。故九天丈人有言曰:食於天者,以身報天,上為真人神仙戲游;食於地者,以身報地,下為尸鬼;食於人者,以身報人,骨毛棄捐。兆欲為道,勿食飛鳥。天之所生,殺之數數,減子壽年。人畜食之,可以為廚宰六畜也。避六丁神,獸類也勿食。丁卯兔也,丁丑牛也,丁亥豬也,丁酉雞也,丁未羊也,丁巳蛇也,此大禁之,六丁神之諱也。乘氣服丹入室之時,無令生物,禁食五畜肉。五畜肉者,馬、牛、羊、豬、狗也,但得食雞子、魚耳。禁食五辛,臭惡自死之物慎勿食,服丹尚可,乘枿禁之。

第三十九神仙

曰:道者,吾也,上上中極君也。兆常以日出時、日中時、酉時、夜半時一云日申、酉,上念太極中央太黃星,其精氣來下在兆額上眉間止,正赤黃白如日狀,以意致之下,入口中咽之,令其氣下入絳宮紫房黃庭中。咽之三五而止,祝曰:皇天上帝太上道君,曾孫小光壬甲好道,願得長生。此吾之氣也,吾從此氣生。念之萬遍,無止也。令兆長生,上為真人,雲車下迎,飛升天宮,上謁上帝南極老人元光之前。

老君曰:聖人銷珠,腎人水玉。銷珠水玉,其道同法。銷珠者,服日之精,左目日也。水玉者,食月之精,右目月也。被發,正偃臥,瞑目,常念兩目中黃精赤氣來下入口中,咽之,三九而止。令人神明,徹視八方。食肺之精,常念肺中白氣來上出至咽喉入口中,咽之,三七而止。令人神明,身生光澤,闢邪致神,玉女侍之,即長生闢百鬼矣。常念身中小童子衣絳衣,在心中央。中央即神明也。時念心中有紫華蓋,下有一人,著赤幘大冠,絳單衣,彳釗箭引弩,憤然而嗔,即能闢兵,役使鬼神矣。

第四十神仙

曰:常思頂中紫雲出如車蓋,狀如火氣,文彩五色,上與天連。以意極布之,與天相率下。念胃中黃氣如橘,忽長稍大,身形如日。念目下元氣、赤人黃人,道氣行佈四支,登高入登高,一作登臺,上至絳宮紫房太一。祝曰:太一北極,敬告諸神,常令魂魄安寧,無離某甲身。是謂自然無形者也。

第四十一神仙

曰:鬼箭十二,可以闢兵。常思心中十二芝莖,上與肺連,以意挹之,名曰鬼箭。兆常行之,五兵自闢,兇惡自亡。以擊四夷,捐捴電光,但間兵楯刀戟、金銀,天神皆助真也,雷公擊鼓也。太白揚光,白帝持弩,蚩尤闢兵,青龍守門,武夷在庭,龜蛇玄武,主闢兇殃。白兔搗藥,蟾蜍在傍,太一和劑,彭祖先當;服一刀圭,面目生光,身出毛羽,上謁上皇。此道也,使諸神氣與子合同,慎之,勿解殆也。

第四十二神仙

曰:常以庚申之日申時,被發,西南首,申地偃臥,縱體,瞑目,念肺正白,潤澤光明,中有芝草,莖大如小指,其中空而明,下與心相連。其中有青赤氣,上下交通,出心入肺之中。念之至下晡時止。肺者,人之天也;心者,人之日也;日氣上出如赤丹之精,未嘗有之時,人須得此氣以生耳。失此氣者,則死矣。名曰自然之道。道通神靈矣。

第四十三神仙

曰:常念心中赤氣如日,內青外黑,三合成德,以應道數。師曰:常以平旦,念心中正赤如日,日中有人,著大冠赤幘,衣絳單衣。兆見之呼曰:天皇太一君,使某甲長生,上為真人。

第四十四神仙

曰:還精絳宮之中法:常以月一日、十五日、晦日,以日初出時,被發,東首向日臥,以左手摩兩乳間,下至心,九反而止。柑心言曰:神手神還絳宮,無離己身;神乎安,君靜處,與己言語。如此三,乃止。師曰:每摩兩乳間者,使氣上下道也;拊摩其心,存小童子,此名虛無。還精絳宮者,月三日為之也,神仙之道也。

第四十五神仙

曰:元陽赤人,太一也;元陽道君,中太一也;元陽子丹,己吾身也;元陽玄光玉女,道之母也;元陽皇人,太一王也;元陽丹田,藏精宮也。師曰:元者,氣也;陽者,日也。當思心中有日,日有赤人,著赤幘大冠,衣絳單衣。次思膽中有太白明星,三光耀而相照,星上各有一人,衣絳硃衣,冠九德之冠。道君在中央,左有老子、仲成子,右有太和、曲文子,凡五人、是一也。次念脾上正黃,中有日,日中有三人,道母玄光玉女在中央,左有黃裳子,右有中黃直。次念胃管中有真人子丹,坐珠玉之狀,上黃金色雲氣為帳,玉女小童子侍之。次念臍中太一,衣五彩硃衣,冠三絳之冠,左青人,右有白人,前有赤人,後有黑人。次念丹田中有赤氣,赤氣中有三人,赤人在中央,左有青人,右有黃人,赤氣繞之,內青外黑,上白中黃。念此畢,臥,有所見,神氣來語人也。

第四十六神仙

曰:常念脾中有黃氣升上至口中,咽之,三五而止,即飽矣。可以闢谷,坐在立亡。師曰:常思脾中有日,日中有黃金匱,匱中有書,封之以黃玉戶阜廣三寸,字曰威喜。精而思之,則耶自出。兆能見而讀之,心開目明,即時神仙矣。

第四十七神仙

曰:常思念胃中,正自如凝脂,中有黃氣,填滿太倉,上至口中,咽之即飽。師曰:胃者,太倉也。諸神皆就太倉中飲食。中黃金釜,金甑。玉女小童,主給使之。故呼曰黃裳子,致行廚矣。

第四十八神仙

曰:腎者,元氣之根也。常思腎間白氣,上升至頭中,下至足心十指之端,週行一身中十二遍而止,手足皆熱,可以不饑,不渴,不寒,令人不老,白髮復黑。兆常念行之。

第四十九神仙

曰:常以月朔、望日,思兩腎間白氣,上頂中,下至足心。神龜五彩為甲,文若總繫,上有玄光玉女,二公相對坐,前有太一,後有玄冥司錄、司命,共議死生。人精念之,三十息止。咒曰:司錄君、司命君、六丁玉女,削去某死籍,著上生文,此當言長生。神龜呼吸,吐故納新,恣意所為。白龜之神,元氣布行,四友皆溫。人須得腎氣,神龜呼吸乃生耳。常以甲子日及壬子日存行之,即長生矣。

第五十神仙

曰:常以甲午之日日中時,被發,南首偃臥,瞑目,念臍下三寸丹田中黃,其氣正赤,大如手掌,其外黑,次其外青。臍上有白氣覆之,肺氣也,左有青,右有黃,各大如手掌。此三者,肝氣、脾氣、肺氣。師曰:丹田中赤者,太陽氣;其外黑者,太陰氣;次外青者,少陽氣。三合成德,三氣守之,即長生矣。

第五十一神仙

曰:心為虛,腎為元。虛氣以青上為天,元氣以寧下為地,入於太淵。故虛氣生為呼,元氣生為噏。心為日,腎為月,脾為斗。心氣下,腎氣上,合即為一,佈行四友不休息。故心為血,腎為氣,合即流行,名曰脈。脈者,魂魄,人之容也。魂魄以去,主人寂寂,故伯脈盡即氣絕,氣絕即死矣。是以,為道者不可不存其神,養其根,益其氣。兆汝弩力弩力,將去矣。真人得道,萬八千歲一會;道士得道,千歲一會,故作中經,以遺後世。本上皇藏之金匱,道人得,千金勿傳出也。

第五十二神仙

曰:三元之日會,合於己亥。三元者,太一、太陰、宮氣是也。三元俱起己亥。太一左行,歲一辰;害氣右行,四孟,歲行一孟;太陰右行,三歲一辰,九年行方。四九三十六年,三元俱合於亥。三合之歲,水旱兵饑,災害並起。三合之歲,陰陽隔並,感天動地,害氣流行,晝行則傷穀,中有人即疾疫,中穀即饑貴。兆汝居其間,不能自生也。可不弩力勉時學道哉?當期之世,水旱蝗蟲,五穀饑貴,兵革並起,人民疾疫,道路不通,負老提幼,散流他方,其父母妻子兄弟,哀氣內發,摧肝絕腸,略為奴婢,不知縣鄉。於期乃欲學道,豈不晚哉!豈不晚哉!吾深戒子,存神作丹,早自防。即遭亂世,遠去深藏;聖主明世,道可照而行也。故天地之會,四十五歲一小貴,九十歲一小饑;一百八十歲一大貴,三百六十歲一大饑。五百歲,腎者一小聚;千歲,聖人一小聚;三千六百歲聖人大會。萬八千歲,真人一小出治;三萬六千歲,至極仙人一出治;三百六十萬,歲天地一大合,元氣溟涬,濛鴻元形,人為萬物,不知東西南北,人化為禽獸,禽獸化為人。真人乃在元氣之上,仙人乃在絕域無崖之際,道人隱居,可以貴重也。

第五十三神仙

曰:天都京兆,合在勾陳之左端,號曰安德君,主與天太一北君共釭計說諸神,主人魂魄,會於南極。有錄者延壽,眾神共舉之;無錄者終矣,司命絕去之人,魂魄會於北極。有功德於人、天地、萬物者,子孫富貴,壽考鮮明,身得封侯,復出為人。無德者有三:一曰殘賊酷虐、害逆天地四時;二曰咒咀嫉妒淫泆,慢易天地神靈;三曰不忠、盜竊陰賊、推埋殺人。犯此三者,子孫絕滅。人生自有三命,至娶婦嫁女,復定其一命;移徙葬埋,復定其一命。得吉身者壽考,子孫富貴;得兇者死,子孫貧困屯。汝居世間,當何著於天地?神可畏也。故天置日月、北斗、二十八宿、五星主之;六甲六丁諸神,主行民間。兆汝不知,汝甚可畏之。常復有邪鬼精魅至於家,思不祥、里社、水土公、司命、門戶、井灶、清溷、太陰水瀆,皆能殺人者。兆汝欲卻邪闢鬼,當被符,次服神藥。符者,天地之信也;藥者,人丹也。益其氣力,身輕堅強,即邪氣官鬼不能中人也,即成神仙矣。鬼者,神之使也。鬼見天信即去矣。人亦有之,京兆舍中極鄉璇璣裏、夏裏黃公,字德皇,正在臍中央,太一是也。一名玉靈子。衣五彩硃衣,總閱黃神。常以八月秋分之日,案比計釭。常先之一日,後之一日,正節之日,凡三日,入室勿出,常以雞鳴時思之,平旦兆悅之,至日禹中時止,為之三日。被發西北向,偃臥縱體,無令他人見之,豫敕家中人無得有聲。先齋戒沐浴,至其日入靜室中,安心自定,先祝之曰:魯孫小兆某甲好道,願得長生。今日秋分之日,天帝使者夏裏黃公來下入吾身中,案比總閱,諸神不得逋亡,皆當來會。從上三呼之,比為之日三呼之,三日九呼之,日中乃止。即言曰:司錄、六丁、玉女,削去某死籍,更著某長生神仙玉歷,急急如律令!即日有天帝無極君,教自應曰:諾。下床回向再拜,謝天神。一身道畢此矣。

第五十四神仙

曰:子欲知真人、仙人何類?仙人衣揲衣,生毛羽;真人無影,衣五彩硃衣。其居無常處,東春、南夏、西秋、北冬,浮游名山崑崙、蓬萊、大郢九域之上,時上謁。上謁上皇,故真人得道,八千萬歲。乘珠玉雲氣之車,駕元極之馬,時乘六飛龍,佐上皇治。中仙之士,中天而上。乘雲往來,歷越海江。下仙之士,法當尸解。晦日朝會拜禮,不得解怠,當為神使。道非有所異也,但有尊卑等故耳。故百歲之人黃頭發,二百歲之人兩顴起,三百歲之人萬物耳,四百歲之人面縱理,五百歲之人方瞳子,六百歲之人脅助胼,七百歲人骨體填,八百歲之人腸為筋,九百歲之人延耳生,千歲之人飛上天,上謁上皇太一。為仙真人重瞳子,故能徹視八方。食芝服丹即不老。人萬八千歲更為童子,男八女七,從此始。

第五十五神仙

曰:子欲制百邪百鬼及老精魅,常持符、利劍,亭水甕上,於中視其形影。凡行出入,卒逢非常怪物,於日月光中視其形影,皆可知也。以丹書制百邪符,置於甕水上。邪鬼見之,皆自然消去矣。諸精鬼魅、龍蛇、虎豹、六畜、狐貍、魚鱉龜、飛鳥、褲鹿、老木,皆能為精物。犯人者,符刻之斬之,付河伯社令。常召今日直符使六丁神守之宿衛。左文字,在八十一首玄圖六甲宮四十九真中。亦有珠胎、七機、華蓋、清觀皆能制百邪。此四符者,惡穢人不可服也。當被服威喜、巨勝、左契、右射、太極、太清、太玄、陽章、參天、包元氣、太虛,此大道也。可常被服,無所不防,亦無禁忌也。上制文曰:皇天上帝,太上道君,曾孫小兆王甲好道,願得長生,所願從心來,自在心也,不多言。上封文曰:皇天上帝太上道君、天一太一北斗君、日月陰陽君、司命君、司錄君,曾孫小兆王某好道,願得長生,唯司命司錄君削去死籍,更著長生玉歷仙籍,定為真人。臣某即日除為太一使者,再拜受命。上皇道君。中黃門子,再拜著契封符傳,當清潔先解過,常以西四時除日及八節日,以酒脯於東流水上解過,南流亦可。神仙玄圖曰:玉歷五十五章姓名符信,本在上皇金匱玉笈玉笥中,封之九重。兆得之,慎勿妄傳。子慎之,勿受錢之。得其人即傳之,可得神仙。吾時時自案行此三篇。三篇,上下中經也。吾常使司命教鬼守汝,勿妄增減吾文。一字不具,吾即知之,兆汝慎之!慎之!如吾言符與下字以丹青之,此吾之信也。兆汝審欲神仙,當先服還丹金液,存神,即時仙矣,上為真人。兆汝不服神丹金液,當自苦耳。為寒溫風鬼所繫,司命不救汝也。道神無奈汝何。兆為道,溫衣適食,守虛無,為自然,鬼亦不能救殺也,年壽終竟,自死矣。何以言之?以其不堅守神故也。譬猶萬物之生,非欲求死,但自然老枯槁腐死,其人亦如此矣。吾以喻汝,努力求師,吾教八十一弟,皆仙。其十人佈在民間,游筼穀仙。吾越度秦項不出,為漢出,合於黃世,見吾大吉。

2025年11月20日 星期四

太公金匱

太公金匱11.20.2025元始道長

呂尚

開元占經.三

唐帝克有苗,問人曰:「吾聞有苗時天雨血沾衣,有此妖乎?」人曰:「非妖也。有苗誅諫者,尊無功,退有能,遇人如讎,故亡耳。」

開元占經.六,三苗時有日鬥。

太平御覽  四,三苗之時,三月不見日。

藝文類聚  三,太平御覽二十七又七十二,路史后紀十四,夏桀之時,有岑山之水,桀當以十月發民鑿山穿陵通於河,民諫曰:「孟冬鑿山穿陵,是洩天氣發地之藏。天子失道,後必有敗。」桀殺之。案路史引作「桀以為妖言殺之。」期年,岑山一旦崩為大澤,水深九尺,山覆於谷,上反居下。案路史引有水深以下十二字,又有老諫而役之一句。湯率諸侯伐之。

藝文類聚三,太平御覽二十一又八百三十二,事類賦注四:紂常以六月獵於西土,發民逐禽。民諫曰:「今六月,天務覆施,地務長養。今盛夏發民逐禽,而元元命懸於野。君殘一日之苗,而民百日不食。天子失道,後必無福。」紂以妖言而誅之。後數月,天暴風雨,發屋折木。

太平御覽六百四十二,文王問太公曰:「天下失道,忠諫者死。予子伯邑考為王僕御,無故烹之;囚予於羑里以其羹歠予。」

太平御覽三百三十六:兵器可以守國,耒耜是其弓弩,鋤杷是其矛戟,簦笠是其兜鍪,鐮斧是其攻具。

太平御覽三百三十九,武王曰:「五帝之時,無守戰之具,國存者何?」太公曰:「守戰之具,皆在民間。耒耜者是其弓弩也,鋤爬者是其矛戟也,簦笠者是其兜鍪也,鐮斧者是其攻戰之具也,雞狗者是其鉦鼓也。」

北堂書鈔八十七,藝文類聚八十八,太平御覽五百三十二,事類賦注二十五,武王問太公曰:「天下精神甚眾,案藝文類聚事類賦注引「精神」作「神來」,北堂書鈔引「眾」作「乑」(簡體。恐後復有試予者也。何以待之?」尚父曰:「請樹槐於王門內,王路之右起西社築垣牆,案北堂書鈔引作「策垣壇」。祭以酒脯,食以犧牲,尊之曰社。」客有非常,先與之語,乃命太公祝社曰:客有益者入,無益者距之。案北堂書鈔引作「如社曰如山客敕,享有益者。拒字疑有偽,藝文類聚引與太平御覽同。歲告以水旱,與其風雨,澤流悉行,除民所苦也。

後漢書光武紀注,意林一,藝文類聚二十,文選張茂先女史箴注,太平御覽四百三十,又四百五十九,又五百九十三,武王問師尚父曰:「五帝之戒,可得聞乎?」師尚父曰案意林引作「太公曰」:「黃帝云:予在民上,搖搖恐夕不至朝,故金人三緘其口,慎言語也。堯居民上,振振如臨深淵。案後漢書注引作「黃帝居人上,惴惴若臨深淵。」舜居民上,兢兢如履薄冰。禹居民上,慄慄如不滿日。案意林引作「如恐不滿」。湯居民上,翼翼懼不敢息。吾聞道自微而生,禍自微而成,慎終與始,完如金城。敬勝怠則吉,義勝欲則昌。日慎一日,壽終無殃。」

太平御覽五百九十,武王曰:「吾隨師尚父之言,因為慎。書銘隨身自誡,其冠銘寵以著首,將身不正,遺為德咎。書履曰:行必慮正,無懷僥幸。書劍曰:當以服兵,而行道德;行則福,廢則覆。案太平御覽四百三引作「德行則福,德廢則覆。」,北堂書鈔一百二十二引與此同。書鏡曰:以鏡自照,則知吉凶。書車曰:自致者急,載人者緩;取欲無度,自致而反。」

後漢書崔駰傳注,武王曰:「吾欲造起居之誡,隨之以身。幾之書曰:安無忘危,有無忘亡,孰惟二者必後無凶。杖之書曰:輔人無苟,扶人無咎。」

太平御覽一百八十三〕門之書曰:敬遇賓客,貴賤無二。

太平御覽一百八十四〕戶之書曰:出畏之,人懼之也。

太平御覽一百八十八,牖之書曰:窺望審,且念所得,可思所忘。

太平御覽一百八十四,鑰之書曰:昏慎守,深察訛也。

初學記二十一,藝文類聚五十八,太平御覽六百五,事類賦注十五,研之書曰:石墨相著,案事類賦注引下有「而黑」二字。邪心讒言無得污白。

意林一,書鋒:忍之須叟,乃全汝軀。

意林一,書刀:刀利皚皚,無為汝開。

意林一,書井:源泉滑滑汩汩,連旱則絕;取事有常,賦斂有節。

北堂書鈔一百二十五,案文有脫偽,弩之戟為翼,弩之書見奔。遠行在才者,與任武者也。

太平御覽六百三十三,案北堂書鈔三十引「賞一人,千萬喜」六字。賞一人而千人喜者,賞之;賞二人而萬人喜者,賞之;賞三人而三軍勸者,賞之。

太平御覽六百四十七,殺一人而千人恐者,殺之;殺二人而萬人動者,殺之;殺三人而軍振者,殺之。

文選劉孝標廣絕交論注,屈一人之下,伸萬人之上。武王曰:請著金版。

意林:武王問太公曰:「殷已亡其三人,今可伐乎?」太公曰:「臣聞之:知天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先謀後事者昌,先事後謀者亡。且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非時而生,是為妄成,故夏條可結,冬冰可釋。時難得而易失也。

後漢書袁紹傳注,文選陳孔璋為袁紹檄豫州注,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今海內陸沈於殷久矣,何乃急於元元哉?

北堂書鈔一百四十四、一百五十二,初學記二,藝文類聚二,文選雪賦注,開元占經一百十三,太平御覽十二、八百五十九、八百八十二,太平廣記二百九十一,事類賦注三,武王伐紂,都洛邑。案文選雪賦注引下有「未成」二字。海內神相謂曰:「今周王聖人,得民心乎!當防之,隨四時而風雨。案北堂書鈔引「海內」以下二十四字,疑有脫偽。」陰寒雨雪十餘日,深丈餘。甲子平旦,有五丈夫乘車馬,從兩騎止門外,欲謁武王。武王將不出見,太公曰:「不可。雪深丈餘,而車騎無跡,恐是聖人。」王使太師尚父謝五丈夫曰:「賓幸臨之,失不先問,方修法服。」太師尚父乃使人持一器粥,開門而進五車兩騎,曰:「王在內,未有出意。案太平御覽十二引作「先王大夫在內,方對天子未有出」」時天寒,故進熱粥以禦寒,未知長幼從何起?兩騎曰:「先進南海君,次東海君,次西海君,次北海君,次河伯、雨師、風伯。」粥畢,使者具以告尚父,尚父謂武王曰:「客可見矣。五車兩騎,四海之神與河伯、雨師耳。」王曰:「不知有名乎?」曰:「南海之神曰祝融,東海之神曰勾芒,北海之神曰玄冥,西海之神曰蓐收。河伯名為馮夷,案史記封禪書正義引作「馮修」,文選思玄賦舊注引作「河伯姓馮名修」。雨師名詠,風伯名姨。請使謁者各以其名召之。」武王乃於殿上,謁者於殿下,門外引祝融進,五神皆驚,相視而嘆!祝融拜武王曰:「天陰乃遠來。」何以告之?皆曰:「天伐殷立周,謹來受命,願敕風伯、雨師,各使奉其職。」

太平御覽十一,武王師到牧野,陣未畢而暴風疾雨,雷電幽冥,前後不見,太公曰:「善。雷電者,是吾軍動應天也。」

太平寰宇記二十五,武王伐紂至鳳凰陂,革蔑繫解。

藝文類聚五十九,文選吳季重荅東阿王書注典引注,太平御覽一百三十九又三百四十九又七百三十九,事類賦注十三,武王伐殷,丁侯不朝。尚父乃畫丁侯,三旬射之。丁侯病大劇,使人卜之,祟在周;恐懼,乃遣使者請之於武王,願舉國為臣虜,武王許之。太師尚父乃以甲乙日拔其頭箭,丙丁日拔目箭,戊巳日拔腹箭,庚辛日拔股箭,壬癸日拔足箭,謂使曰:「歸矣。吾已告諸神,言丁侯前畔義,今已遣人來降,勿複過之。比使者歸,子之君所息念矣。」使者辭歸,至,丁侯病乃愈。四夷聞之,皆懼,各以其職來貢,越裳氏獻白雉,重譯而至。

意林一,太平御覽三百六十六,武王平殷,還問太公曰:「今民吏未安,賢者未定,如何?」太公曰:「無故無新,如天如地。得殷之財,與殷之民共之,則商得其賈,農得其田也。一木視則不明,一耳聽則不聰,一足步則不行,選賢自代,上下各得其所。」

北堂書鈔四十九,宰相不富國安主,調陰陽,和群臣,樂萬民,非吾宰相也。

文選劉子駿移書讓太常博士注,夫!人可以樂成,難以慮始。

文選司馬長卿上書諫獵注,阮元瑜為曹公作書與孫權注,明者見兆於未萌,智者避危於未形。

初學記七,春三月,斗星為天關。戰:背天關、向天梁,敵不可當。

初學記七,冬月,奎星為天關。

太平御覽三百九十。案御覽引注云皇覽云:「出太公金匱。」,路史后紀五云:世謂太公作金人、太公金匱,公對武王之言,明黃帝所作。

金人銘曰:周太廟右階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我古之慎言人也,戒之焉。毋多言,毋多事。多言多敗,多事多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