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1日 星期四

中國文化傳承的力量

中國文化傳承的力量01.07.2025元始道長

人類歷史上,時不時就會出現一些種族滅絕事件。比如,南斯拉夫大屠殺、納粹大屠殺、盧旺達大屠殺、柬埔寨大屠殺,都與種族性歧視、種族性滅絕有關,但在中國歷史上,這樣的屠殺不多。為什麼?因為中國文化能把一些比它強大的民族同化。這是中國文化非常重要的特點。

孔夫子認為:「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意思就是,一些蠻夷之地,即便有君王,也不如中華民族沒有君王呢。為什麼?文化,因為有文化的民族有底線。而那些沒有文化的地方,即便有君王,老百姓也可能過不好日子,為什麼?排斥異己,種族滅絕。

文化的力量非常強大,好的文化可以同化一些其他的民族。比如,五胡亂華的時候,很多少數民族在中國大地上粉墨登場,您上臺我下臺,演戲一般此起彼伏,但是最後都怎麼樣了?直到今天,很多民族都找不到。為什麼?被中國文化同化了。

義大利政治家、思想家尼可羅•馬基亞維利有一部著作稱為君主論,被西方評論界列為與聖經資本論等相提並論的影響人類歷史的十部著作之一。他就有一種觀點,當一個國家佔領另一個地方的時候,為了穩定政權就要把當地人殺掉。幾百年來,君主論被奉為歐洲歷代君主的案頭之書,很多政治家用的就是這種策略,被稱為種族滅絕。為什麼?他認為,只有肉體上的消滅才是究竟的。也許從政治上來看,他有道理,但從文化上來看,他是錯的。中國文化不是這樣,中國文化提倡靠文化的力量去同化,而不是靠暴力去滅絕。

一切東西都可以消亡,但只有文化可以傳承,所以江山還需文人捧,就是這個意思。大唐的宮殿找不到,但人們還記著唐詩。大宋的宮殿找不到,但是宋詞流傳至今。元朝的暴力消亡了,但是元曲仍然存在著。若干年之後,人們的肉體都不在了,但是很多朋友仍然活著,為什麼?活在自己的作品中。所以,會在自己的作品中留下很多朋友,比如一個人的西部愛不落下等,就定格一些為文化做出貢獻的朋友。

當然,暴力的文化也會傳承,也會像基因一般一代一代傳承下來,就進行拷問反思。暴力文化必然會招來暴力。任何文化,不管多麼冠冕堂皇,只要崇尚暴力,提倡人們仇視別人、屠殺別人,就應當被摒棄、被唾棄。其實,在世界的關係中,人類還有另外一種最究竟的關係,就是融化關係,就是與其滅了他人的肉體,不如用文化去征服他,把他變成跟我們一樣的人。這就是孔夫子和而不同的思想。

比如,明朝滅亡之後,反清復明的思潮一直在民間湧動著,當然這不屬於中國文化的主流,中國文化的主流是大一統的儒家文化。所以,康熙、乾隆、雍正入駐中原之後,馬上發現孔子學說,發現儒家文化會幫助自己治理國家,於是他們就去祭孔,重用儒生,學習儒家文化,實行懷柔政策,慢慢地國家真的就治理好了。所以,康乾盛世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盛世之一。

中國文化具有很強的包容性,比如最早的時候,西域地區就有三十六個國家,但是漢朝之後,很多民族就慢慢消亡,直到今天已經找不到了,都變成大漢族。這是中國文化的特點。當然,中國文化也有一種局限性,柏楊稱之為醬缸文化,他是有道理的,但我不全部地認可。為什麼?雖然柏楊很有思想,文章寫得也很好,但他有點偏激。偶爾的一點偏激是可以的,但是整個社會都偏激的話,那是很糟糕的。比如,他寫的很多雜文,文字中就充滿一種氣,包括憤怒之氣、絕望之氣、仇恨之氣等,他否定很多東西。這類書固然有它的意義,但那種氣息會給社會帶來不和諧,人讀了它之後,很容易憤世嫉俗,看身邊的世界就覺得他人是地府,讓人很難寬容生活中的一些現象。

看文化要看一種東西,什麼東西?民生,就是對老百姓有什麼好處,老百姓活得怎麼樣,不要管其他的。因為生命就這麼幾十年,只要對老百姓、對民生有好處的文化,那麼就是好文化。孟子就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所以,侍奉多朝國君的馮道,說出自己心中的國,顯然非後唐,非後晉,非契丹,非後漢,非後周,非君臣,更非某塊地盤,而是老百姓。

論語被稱為中國文化中的聖王經,它和西方的聖經不一樣,西方的聖經教人們如何去敬神、敬上帝,而孔子的論語教人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懂禮、如何有序,所以中國歷史上,從未出現過十字軍東征這樣的宗教戰爭,沒有這樣的所謂的聖戰。因此,人們不要用西方一些標準來衡量我們的傳統文化。

文化有優秀的文化,也有落後的文化,人們一定要傳承一種非常好的善文化。如果一個人想讓自己的家道興旺,怎麼辦?建立家庭文化。如何建立家庭文化?以心養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