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懼鬼月08.25.2025元始道長
為何鬼月此時誦經易感神?
唐六典記載:「正月十五日天官為上元,七月十五日地官為中元,十月十五日水官為下元,皆法身自懺愆罪焉。」
唐朝以後,中元節已經成為固定的節日名稱,而道教的三元齋也被載入國家祀典,皇帝會在節日期間率文武百官參與道教法會,奉勸天下百姓,在三元吉日期間禮謝天、地、水三官,並借此殊勝良機懺悔自己所犯的罪過。
中元節在內的三元期間,皇家除了率領文武百官參加道教法會之外,也會下令崇玄館(唐朝官辦的國家級道教學院)專門學習和講解道德經、南華經等道教經典。
其實,在中元讀經並非唐朝的首創,早在魏晉時期,就有七月長齋、誦經得福的道教傳統。如度人經就提到:「七月長齋,誦詠是經,身得神仙,諸天書名;黃籙白簡,削死上生。」
民間視七月為鬼月,卻不知中元地官聖誕,實為玄門大慶之月,最適合持齋誦經,功德殊勝。這是因為,上元祭祀祖先,下元修子孫福報,唯有中元與個人自身的關係最為密切。大地萬物在七月成熟,正好相應於七月十五地官聖誕,所以中元又被視作地官考校世間善惡的日子,因而在七月持齋誦經,更能夠與神明相感應,消除死籍,以得長生。
然而,隨著朱元璋的大是宣揚,釋教的借勢運用,加以六百年時間的流轉,民間對七月的認知逐漸發生偏移,將其視為鬼月,充滿敬畏與忌憚,卻漸漸遺忘中元作為地官大帝聖誕,本是道教中的玄門大慶之月。事實上,在道教信仰體系中,三元節各有側重:上元節側重祭祀祖先,祈求家族福澤綿延;下元節側重修持子孫福報,為後代積累善緣;唯有中元節,與每個人自身的命運關聯最為緊密。
為何中元會有如此特殊的意義?從自然規律來看,七月正是大地萬物成熟的時節,田野裡稻穀金黃、果實飽滿,一派豐收景象,這恰好與七月十五地官大帝聖誕相呼應。在道教理念中,地官大帝的職責便是考校世間善惡,評判眾生功過。此時萬物成熟,如同眾生在一年中的行為善惡也已沉澱,地官大帝便會在此刻降臨人間,審視每個人的言行。因此,在七月持齋誦經,更易與神明的意志相感應,用虔誠的修行消除自身的死籍(道教中記錄人罪孽、註定死亡的名冊),從而獲得長生的契機。
三官經中便對此有著明確的印證:「若吾人能夠在中元日誦讀三官經,便能夠與神靈感應,消罪免災。」這並非虛妄之說,而是道教天人感應思想的體現。中元節當天,恰逢地官大帝聖誕,地官赦罪的慈悲願力籠罩世間,救度一切犯下罪過的人,化解一切遭遇的厄運;讓深陷苦難長夜中的人,得以見到希望的光明;使所有的罪孽都被洗滌,所有的冤仇都能化解。
在這樣的日子裡,道教舉行懺悔赦罪法會,意義深遠。對參與者而言,這不僅是一場宗教儀式,更是一次靈魂的洗禮:在莊嚴的經文中,人們放下內心的浮躁與偏執,生出虔誠敬畏之心;在懺悔的過程中,反思過往的過錯,摒棄猙獰暴戾的行為。最終,滌淨被世俗塵埃污染的靈魂,找回內心最本真、純粹的本心。這種修行,無關迷信,而是道教文化中對自我提升、精神淨化的追求,也讓中元節在千年的傳承中,始終散發著獨特的文化魅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