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0日 星期三

預言氣象災害

預言氣象災害11.07.2008元始道長

事物與季節、氣候之間的週期性現象,稱為物候。物候往往是有一定的規律與科學邏輯,透過物候,透過現象看趨勢,是氣候預測的重要手段。中國有悠久且豐富的氣象科技與歷史文化遺產,子孫有責任發掘並繼承這份遺產,為當今氣象科技和農業活動服務。

一、鳥獸魚蟲

相比人類,大多數動物對氣候變化的感應更敏感,也更具有預見性。往往人類還沒有察覺之前,動物就己經察覺到並做出反應。古代有很多關於鳥獸魚蟲的物候占諺。

()鳥類

1.鵲巢低主水,高主旱,俗傳鵲意既預知水,則云:終不使沒殺,故意愈低既預知旱,則云:終不使曬殺,故意愈高。又朝野僉載云:鵲巢近地,其年大水鵲巢知風之所在,歲多風則巢於下枝,見淮南子,又云:鵲巢口背何方,則何方風大(卷四·飛禽占)

鳥類對氣候變化的預見性很高,通常可以提前半年至一年對氣候做出反應。在樹上築巢的鳥,巢口總是向著盛行的風向開。而一些在地上築巢的鳥,如燕行鳥、山麻雀、百靈鳥、斑鳩等,其巢若築在地凹處,則這一帶必是旱年;若築在地凸處,則是雨澇年。這是民間根據喜鵲鳥巢的髙低,預測當年的旱澇的方法,巢高是防潮冷,巢低是防旱熱。

2.海燕忽成群而來,主風雨

農業豐歉取決於氣候,鳥類的一些行為確實能表達一定的氣象知識。

例如下面這些諺語:朝鶯叫晴,暮鶯叫雨

本草綱目云:山鵲處處有之,狀如鵲而烏色有文采,赤嘴赤足,尾長不能遠飛,說文以此謂知來事之鳥鳩鳴有還聲者,謂之呼婦,主晴,無還聲者,謂之逐婦,主雨

夜間聽九逍遙鳥叫,可卜風雨,諺云:一聲風,二聲雨,三聲斷風雨

「本草鸛仰天鳴號必有雨,酉陽雜殂曰,鸛群飛旋繞,必有風雨,埤雅天將雨,鸛長鳴而喜,蓋知雨者也」,又按禽經鸛俯鳴則陰,仰鳴則晴,又云:「人探巢取鸛子,六十里旱,以其能飛激雲,雲散雨歇,兩說微異。鵲群飛翅聲重,必有雨雪。」

古人透過對顴形目類鳥的觀察,發現它們對風雨天氣極其敏感。詩經·東山就有這樣的諺語:「鸛鳴於埂,婦歎於室。」

()走獸

1.「狗爬地主陰雨,或眠堆高處亦主雨。」(卷四·走獸占)

狗四肢趴在地上,接下來幾天將會是陰雨天氣。狗本身怕悶熱,如果不是高溫天氣,它四肢趴在地上,表示天氣很悶,將要下雨。

2.狗咬青草主晴;貓咬青草主雨。(卷四·走獸占)

貓狗吃草分別能表示陰晴,民間也有類似諺語,如狗咬草准晴,貓咬草准陰以及狗吃草,鵲洗澡,三天不雨沒有跑。

3.絲毛狗褪毛不盡,主梅水未止。(卷四·走獸占)

梅雨季節時,皮毛動物就會開始褪毛迎接夏季炎熱,如果遲遲不褪毛,或毛褪不盡,則梅雨季節的持續時間長。

()

1.獺窟近水主旱,登岸主水,有驗,見農政全書(卷四·魚占)

水獺的窩靠近水邊,則說明氣候比較乾旱,反之水獺洞在距水較遠的岸上,則表示氣候比較潮濕或者將有大水到來。

2.淮南子云,天之雨也,陰曀未集而魚已嗆矣,注魚潛居知雨(卷四·魚占)

陰雨天到來之前,魚會往水面浮。這是因為下雨之前,水面氣壓較大,水中含氧量低,魚群感應到這種壓力變化,因此浮出水面呼吸新鮮空氣。

3.田雞叫得啞,低田好稻把,田雞叫得響,田內好蕩槳玉芝堂談薈歲時雜占即唐人詩所謂田家無五行,水早卜蛙聲是也(卷四·介占)

依據青蛙的鳴叫,可以判斷天氣的晴雨。蛙聲越大,說明雨下得越大,對農作物的生長也越有利。每當風雨將要來臨的時候,青蛙就會大聲鳴叫,這種鳴叫尤其在夏季雷雨的到來前會特別明顯。蛙類的皮膚能感知空氣濕度的變化,蛙鳴是一種求偶行為,在雨水將至前,它們便會增加鳴叫吸引異性,這樣才能借助雨水完成受精,受精的蛙卵會隨著雨水流入窪地,保證繁衍。相反,如有久旱,蛙便會延遲、中止求偶行為。

4.蛤蟆群聚,從天請雨。見焦氏易林

如果看見癩蛤蟆在路上成群積聚,則說明天將降雨。與上同理。

()

1.蟻封戶穴大雨將集,見焦氏易林天將雨,螻蟻徙,見論沖,按民間·占雨蟻搬家之謠,則其來亦古矣。(卷四.雜蟲占)螞蟻搬家斷晴雨是農村人都知道的。

2.蜻挺高,穀子焦,蜻挺低,一壩泥玉芝堂談荅引諺。(卷四·雜蟲占)蜻蜓高飛就意味著天氣炎熱,蜻蜓低飛意味著將要下雨。空氣中的濕度高,不利於昆蟲飛翔,一遇到潮濕的水氣,翅類昆蟲就會低飛,才會有看見蜻蜓低飛。當氣壓低時,昆蟲的呼吸結構也會促使它們低飛,而低氣壓往往伴隨降雨。

3.越裳國出百樂蛇,每至春日融和則出鳴草中,作絲竹金石之聲,人聞其聲大喜,謂年必豐簽瑞蛇也,見蛇譜田家五行云:水蛇及白鰻入蝦籠中皆主大風水(卷四·龍占)

當天氣發生變化,空氣水分增多,濕度加大,氣壓降低,蛇類就會離開洞裡。見到此種情況多半是預示著要有陰雨天氣的意思。

4.地龍鳴,來日晴,此閩諺,地龍,蚓也。(卷四·龍占)

地龍,即蚯蚓。古代人認為蚯蚓的叫聲,可以用來判斷天氣的晴好,咱也不知道蚯蚓咋叫的。但確實可以透過蚯蚓判斷氣候。蚯蚓對濕度和溫度要求較高,空氣中的濕度增加,地面表層變暖時,蚯蚓就會鑽出地面來活動。田土不見蚯蚓,其年大旱

5.蜻蛉鳴,衣裘成,蟋蟀鳴,懶婦驚,見四民月令

蜻蛉開始鳴叫時,就意味著氣溫開始轉涼,要入秋了,蟋蟀開始叫,就是快要入冬了。這些昆蟲活動的強弱,直接體現了後續的氣候變化,蜻蛉蟋蟀的數量與活動越明顯,則當年秋冬氣溫越低。

()草木

農候雜占中也有很多有關草木的占候,挑幾個有意思的介紹一下就行。

1.茭草

茭草,水草也,村人嘗剝其小白嘗之以卜水旱,甘甜主水,餿氣主旱,見農政全書(卷四·草占)

人們可以透過品嘗茭草的味道,來判斷天氣的水旱。茭白是一種喜好潮濕的植物,其根莖能生長到地下很深。地下水充足,其莖杆含糖量高,吃起來也會比較甜潤可口,反之,如地下水乾旱,莖杆就有餿味。國內有兩種茭白,北方茭白一年一季,南方一年兩季,若嚼之有餿味,則其後兩月將少雨多旱。

2.雷蕈

茆蕩內春初,雨過菌生,俗呼為雷簞,多則主旱,小則主水,見農政全書(卷四·草占)

雷蕈是一種一般會長在茅草蕩裡的草,在春夏季節下過雨後出現,這種草的多少可以判斷當年雨量的多少,草多則少降水,草少則降水偏多。像夏季如果天氣晴好,則會有較多雷蕈出現,如果天氣陰雨多,則雷蕈會較少甚至沒有雷蕈。

3.知風草

南海有草,叢生如藤蔓,土人視其節以占一歲之風,每一節則一風,無節則無風,名知風草,,見郭義恭廣志(卷四·草占)

知風草是多年生草本,它的莖杆較其他雜草較高且軟,這玩意對風有預言效果,並且還是區域性的精准預言,提前長好對抗天氣。當年風大,則莖彎折程度大,作低伏狀,當年風小,則莖直立。

4.桃花

三月桃花水下師,古注桃方花時即有雨水,川穀冰泮波瀾盛漲,故謂之桃花水簽三月桃花盛,農人每候時而種云,見崔實月令(卷四·花木占)

桃花花期正值氣溫回升,河水解凍,山川河谷冰雪凍土消融成流,所以稱為桃花水。桃花開得越好,清明前後雨水越宜人。桃花汛越大,之後的梅雨就越旱。桃花汛越小,之後的梅雨就越雨水多。就是民間說的發盡桃花水,必是旱黃梅

5.望水檀

吳中無盡庵有樹春搞,夏生梅雨過而舒葉,既開則水定,以卜水候最准,有人辨之知為望水檀。按二如亭·木譜江南有一木,至夏不發葉,忽而葉生必有大水,農人候之以占水旱,即此見簪雲樓雜說(卷四·花木占)

望水檀,學名黃檀,又被稱為不知春。生長的環境主要是熱帶地區,因此對溫度和濕度都有特定的要求。黃檀發芽慢,一般在四月降雨量多後才開枝展葉。若望水檀提前或延後發芽展葉,則預示著有大水。

()穀蔬

瓜果蔬菜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用來預測天氣,根據物候特徵與它們生長特點,能發現它們與天氣之間的相關性。

1.麥花

麥花晝開主水,見農政全書,按北方麥開花在晝,南方麥開花在夜,此言南土忽晝麥開花則主水也(卷四·穀蔬占)

一般北方麥子在白天開花,南方麥子在夜裡開花。如果南方的麥子忽然在白天開花,則是要下大雨的徵兆。麥子這玩意老刁鑽了,發芽、開花、成熟都是一兩天的事,跟有開關似的。麥子開花主要受溫度影響,高了低了它都不帶開的。麥子相對來說喜寒,氣溫較低時開花率較高,氣溫較高時開花率隨之降低。這就是為什麼北方麥子白天開花,南方麥子夜裡開花。

另外,還有農業研究證明,大多數植物氣孔一般白天張開,夜間關閉,有助於植物在夜間恢復水勢,而黎明前水勢最高。所以南方麥子突然白天開花,則說明氣溫較低、水勢較高,這種情況下雨勢來臨的可能性就會相對較高。

2.芝麻

胡麻,俗呼芝麻,性有八抝,謂雨暘時薄收,大旱方大熟,開花向下結子向上,炒焦壓榨才得生油,骨車則滑,鑽針乃澀也,見莊縛雞肋編(卷四·穀蔬占)

芝麻耐旱性好,有俗話:澇豆旱芝麻,若生長週期內連雨綿綿,則芝麻產量會明顯減少,甚至顆粒無收。反之,若天氣乾爽、氣溫較高,則其會獲得豐收。以芝麻花為准,只要瞧見芝麻花開得好,一個月內就別想有像樣的雨水了。但這玩意是用來做隔年的預言的,比如今年芝麻收成好,明年必旱,今年芝麻欠收,明年必澇。

3.扁豆

扁豆鳳仙五月開花主水,同上,並見花史(卷四·穀蔬占)

扁豆喜好溫暖濕潤,怕寒,一般五六月播種,六七月開花,鳳仙花亦如此。六七月份正值夏天,氣溫高雨水多,而扁豆和鳳仙正好在雨水滋潤下才會開花,所以看見扁豆、鳳仙開花開得好,後面個把月的雨水就有保障。

4.

藕花謂之水花魅,開在夏至前主水,見農政全書(卷四·穀蔬占)

荷花開在夏至前(偏早),則整個夏天雨水偏多。夏至後雨水逐汽漸豐沛,荷花會在此時正常開放,如果在夏至前提前開放,則說明當年雨水較多,使得花期提前。

()風占

1.春風對秋雨

一場春風對一場秋雨田家五行云:春風多秋雨必多。(卷三·風占)這是江淮地區的諺語,不是全國通用。春天風多,秋天雨就多,意在說明春風和秋雨存在相對應的關係。類似的還有九裡一場風,伏裡一場雨,三九天風的多少大小,與三伏天的雨水大小多少成正比。

雷打立春節,驚蟄雨不歇,立春發雷,驚蟄前後雨水就多。

2.急風

風急雨落,人急客作,同上,引謗云云,又諺云:東風急備蓑笠,言必雨也。(卷三·風占)

這是福建、浙江沿海地區的諺語,夏天大風來臨就會下雨。風急雨落是因為沿海地區的東風是海洋季風,到達大陸上空會形成降水;東風急備蓑笠是因為越接近氣旋中心,水準的氣壓梯度越大,風力越強,因此東風越來越急,氣旋中心迫近,就會下雨。

這兩條諺語應用到沿海和近海島嶼,仍然有效。

3.颶母

田家五行:船家名曰破篷掛,蓋言見此物則篷必為風所破。按:國史補云,南海人言:海風四面而至,名颶風,颶風將至則多虹娩,名曰颶母。然三五十年始一見(卷三·風占)

颶母,是預兆颶風將至的雲暈,外形與虹霓相似。它是颱風中心氣流上升至高空向外擴散後,遇到穩定氣流形成輻輳狀卷雲,雲層裡的冰晶折射陽光產生的虹霓效應。‌‌以後有機會給大家看看颶母長啥樣,我這又不在沿海的,得找機會管大夥要天色照片。

4.舶綽風

田家五行云:吳中梅雨過風彌日,海人謂之舶風,是曰舶初回,云此風與海棹俱至。諒云:白掉風雲起,旱魃精空歡喜,仰面看青天,頭巾落在麻圻裡。一說白棹作舶掉,無精字。(卷三·風占)

小暑日的東南風稱為舶綽風,也就是一般意義上的我國東南部沿海一帶的信風。此時正值梅雨時節的尾聲,即使有帶來舶觶風的東風,也不可能會有大的降雨。出現仰面看青天的伏旱天,是因為受到副熱帶高壓的影響,而這些副熱帶高壓來自太平洋。

其實東南風在四月份的時候就已經能明顯感受到,只是到農曆六月份的時候達到鼎盛,這時候長江下游地區,包括太湖流域,都以東南風為主,天氣炎熱而少雨。

5.哭雨風

夏至前,芒種後,西南風急,名曰哭雨風,主雨立至,見田家五行(卷三·風占)

夏至前、芒種後的西南風來得很快,名叫哭雨風,因為一般見到此風的話就會很快下雨。當江南地區進入夏季時,來自東南海洋的暖氣流區域鼎盛狀態,長江流域大都處於暖氣團控制下。這個時間段出現西南風,說明有來自西南方向的冷氣團來臨,冷氣團碰到暖氣團,在鋒面就易產生降雨。

6.九廟風

重陽前後三四日忌九廟風,又曰九降風凡颶風多挾雨,九降風恒不雨而風,春暴畏始,冬暴畏終,南風多間,北風少斷。以上俱見測海錄(卷三·風占)

九降風,臺灣先民將臺北冬半年盛行之東北季風稱之為九降風或九降烏。之所以稱其為九降風,是因為九月北風初烈,積日累月,可能連續整個月都有此風。重陽前後三四日忌九廟風,是因為重陽前後三、四日與寒露日期相似,是為東北季風開始盛行之時,風力常達六級,由此可見此風是非常強勁的,天天吹六級風,人和莊稼都受不了。

凡颶風多挾雨,九降風恒不雨而風,春暴畏始,冬暴畏終,南風多間,北風少斷。颶風會帶來雨水,但九降風則是只刮大風,一般不下雨;如果吹的是南風的話期間多有間隔,吹的是北風的話則很少會間斷。

7.玄幻風

青龍風急,大雨將來,朱雀風回,烈日晴燥,白虎風至,必有雨霧,元武風生,雨水相尋按:寅卯時為青龍,已午時為朱雀,申酉時為白虎,亥子時為元武,隨時起風,應於雨晴,見陶朱公書(卷三.風占)

寅卯時,即早上三點到七點間忽有急風,則有大雨將至;已午時,即上午九點到中午一點間風回,則會出現好晴天;申酉時,即下午三點到下午七點間有急風,則會有雨霧出現;亥子時,即夜間九點到淩晨一點間有急風,則會下雨。

8.西風吹過午,三日內有火,此福州諺。(卷三·風占)這句的表示天氣乾燥、乾旱的意思。吹西風表示空氣乾燥,空氣中水份含量少。夏季大氣環流對氣候變暖的回應是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有所加強,五月份印緬槽的減弱導致向江南水汽輸送減少,浙江福建等一帶主要受單一西北乾燥氣流影響,降水會變得較少,容易出現乾旱。

()雲占

1.炮車雲

炮車雲起,舟人急避,又云:雲似炮車形,沒雨定有風田家五行云:此風候也,按:雲起下散四野滿目如煙如霧名風花,主大風立至,故諺云,蘇詩云:今日江頭天色惡,炮車雲起風暴作。又按:國史補云:暴風之後有炮車雲。(卷三·雲占)

炮車雲是指一種預示暴風即將到來的雲,即砧狀積雨雲,也就是是雷雨雲,因為雲頂呈砧狀,很像炮牢,故名。夏天早晨出現這種雲預示天氣不久將轉壞。這在長江流域經常可以得到驗證。

2.雲之方向

雲朝東,一場空,雲朝西,觀音老母披蓑衣,雲朝南,水潭潭,雲朝北,幹硯墨,見鐵槎山房見聞錄,又孔平仲談苑引占諒云:雲向南,雨潭潭,雲向北,老鷚尋河哭,雲向西,雨沒犁,雲向東,塵埃沒老翁(卷三·雲占)

這兩句諺語表達的是一個意思,說的是雲向南與西行則有雨,向北與東行則無雨,雲亦有效驗。

按照中國的自然地理,低壓力下的雲氣,大多是從西向東移動,雲的移動方向和同層的氣流方向是一樣的。所以當雲向東邊移動時,表示吹的是西風,西風從內陸吹來,含水量少,所以這種情況下基本不會下雨;同理,當雲行北時,吹的是南風,從海洋帶來大量的水汽,就較容易產生較多雲彩:這都是在單一氣團內部出現的天氣狀況。

當我們看到雲往西,或者雲往南移動時,說明本地己經處於低壓系統後部,低壓即將離開本地,新的天氣系統即將到來。

另外,田家五行雲行東,雨無蹤,車馬通,雲行西,馬濺泥,水沒犁,雲行南,雨潺潺,水漲潭,雲行北,雨便足,好曬穀。所要表達的也是相同的道理。

3.雲之形狀

五卯日候西北有雲如群羊者,雨至矣,見師曠占。按:京房易飛候凡候雨有黑雲如群羊奔,如飛鳥,五日必雨(卷三·雲占)

這句諺語的意思是五卯日候,如果西北方向有大片像羊群一樣的黑雲移動,則會下雨。雲層的形狀如群羊,說明雲層大而密集,並且黑雲是攜帶了較多水氣的雲。再者,冷空氣影響時,雲從北到西北方向發展過來,在晚秋到冬季,一般雨量較小,有時降水時間較短。在夏季多下雷陣雨,雨量較大。

飾羅天海湖雲啟秀卷一風花下注云:雲如斑駁形,舟人謂之風花,見濟北集諺云,京房易飛候曰:有蒼雲細如杼軸蔽日月,五日必雨(卷三·雲占)

雲如斑駁形,舟人謂之風花中的風花,是指起風前的大霧,亦或是天空斑駁散亂的雲氣,這種現象是下雨的徵兆。

有蒼雲細如抒軸蔽日月,五日必雨蒼雲細如抒軸,是指成條狀的灰黑色中雲,是蔽光高積雲,它是由鉤鉤雲、掃帚雲、魚鱗雲、瓦片雲等這些雲變化而來的,雲的高度下降,雲層變厚,未來兩天后會有降水發生。

4.五色雲

張忡才文始真經云:五雲之變可以卜當年之豐歉早雲煙火,雨雲水波,見呂氏春秋(卷三·雲占)

這句諺語中的五雲是指青、白、赤、黑、黃五種顏色的雲。

鄭玄注引鄭司農云:以二至二分觀雲色,青為蟲,白為喪,赤為兵荒,黑為水,黃為豐。

旱雲,即乾旱不雨之雲。缺少水汽的雲像煙火一樣,即為黃色,遇到這種雲一般少雨水;雨雲則是像水波一樣波浪形的雲,遇此雲則多會下雨。

蟲病害…這年頭不講也罷。另外二者不敢講,群眾裡有叛徒。

叁:霧、霜、雪、雹占驗

一、霧占

1.四季之霧

春霧花香夏霧熱,秋霧涼風冬霧雪,此杭紹間諺。花香謂晴也。(卷三·霧占)

這是江浙一帶的諺語,其餘地方不一定適用。春天霧大,預示天氣晴朗,夏天霧大,預示天氣炎熱,秋天的霧大,預示涼風四起,冬天霧大,預示霜雪飛揚。

這些諺語是有科學道理的。霧是一種常見的天氣現象,一般發生在氣溫較低的冬春季,在天氣晴好的夜間,由於地面以上大氣層裡的水份含量多,在地表溫度較低的情況下水分會凝結,形成霧。春天南方氣流逐漸強勢,如果早晨出現霧天的話則是天晴的預兆;夏天濕度大並且顯得悶熱,這都與夏季的霧有關。到了秋天北方的冷空氣逐漸增強,這就使得有霧的天氣容易產生涼風。等到冬天,地面上的霧大,證明空氣濕度高,就特別容易產生大規模降雪。

2.大霧

大霧三日必有甚雨,雨未降不可冒行也,此事類賦引帝王語,按測海錄云:霧三日濃,必起狂風。(卷三·霧占)

夏天的時候,如果連續三天都有大霧,定有大雨,不出五日。因為大霧中含有大量水汽,連續幾天都出現大霧則說明空氣濕度較大,天氣潮濕則是下雨的預示。

3.霧溝與霧山

霧溝晴,霧山雨,蜀語山頂霧曰山戴帽,引諺如此,凡霧在山顛必雨,按王充論衡云:雲霧,雨之徵也。(卷三·霧占)

霧出現在山溝裡的話就會出現晴天,霧出現在山頂的話則比較容易下雨。蜀語裡把山頂的霧稱為山戴帽。霧在山頭上蓋住山頂,像戴一頂帽子一樣,就要下雨。山戴帽是由於山頂氣壓比較低,空氣中的水汽在山頂就極易形成霧。至於會不會發生降雨,則要視霧中水汽的多少而決定,汽越多則降水的可能性和降水量就會越大,反之則越小。

4.沬霧

十月沫霧塘瀣,十一月沫霧塘乾田家五行云:十月有霧,俗呼為沫霧,主來年水大,相去百有五日水至,老農咸謂極驗;或云:霧著水面則輕,離水面則重。(卷三·霧占)

十月沫霧塘瀣,十一月沫霧塘乾,十月份時,池塘江河表面有霧,預示有雨水,十一月有霧則預示乾旱。田家五行裡把十月的水面霧稱之為沫霧霧著水面則輕,離水面則重,則解釋這種現象的原因。

5.丹山之霧

丹山天晴時忽有霧起,回轉如煙,不過在朝,雨必降,見宜都山川記(卷三·霧占)

丹山,是指南方當日之山。丹山忽有霧如煙纏繞,則表示要下雨。這是因為山上的霧,其實就是潮濕地面上的水份上升,被氣流帶到山上,在溫度不夠低的情況下就不能形成雨,所以就以霧的形式飄浮在山周圍。隨著山體高度上升,氣溫也隨之降低,就會形成雨。所以雨天的時候,山上通常都有霧。

6.五月之霧

五月有霧主水,諺云:五月有迷霧,行舟不問路,見陶朱公書六月有霧主旱,諺云:六月有速霧,要雨直到白露,見陶朱公書,按兩月相連,所占不同如此。(卷三·霧占)

五月有霧主水,是因為農曆五月處於夏季,空氣中水汽多,容易產生霧,並且這個時節接近梅雨季節,所以會有很大的降水量。五月有迷霧,行舟不問路,是說五月霧多,容易迷路,在水上行舟的人一般都不再問路而是趕緊回家。

二、霜占

1.二月三月之霜

二月三月有霜,主大旱,見陶朱公書(卷三·霜占)

二、三月份(這裡指的是農曆的二、三月)還出現霜的話則說明氣溫較低,天氣比較寒冷。這種情況下不僅會危害春天農作物的生長,而且在這種低氣溫下,雨季會推遲來臨,造成夏季乾旱。

2.穀雨前一兩朝霜

穀雨前一兩朝霜,主旱,見月令廣義(卷三·霜占)

這句諺語跟上句二月三月有霜的原理相類似,也是說的氣溫低會推遲雨季的來臨,造成乾旱。

3.春霜不出三日雨,此福州諺。(卷三·霜占)

這是福建地區諺語,閩南地區春季出現霜後,在三天內可能會有降雨。春季北方冷空氣漸弱,南方暖空氣漸強,南北氣流經常會發生衝突,有霜則表示有北方來的氣流。在福建,春天的天氣己經相當溫暖,南方的熱帶氣流,從四月開始就己經到達福建地區。這時如有北風吹來,極易形成鋒面而造成降水。

三、雪占

夾雨夾雪,無休無歇。農政全書言:雨夾雪難得晴也,引諺云云,按宋詩中亦有夾雪雨難晴之句。(卷三·雪占)

夾雨夾雪,無休無歇,這是說如果天上下雨夾雪的話,短期內就不會有晴天。朱詩中也有相似記載。

雨夾雪,則說明空氣中既有暖氣流也有冷氣團,兩種氣流不斷交互碰撞,天氣不會短期內轉晴。

四、雹占

1.夏雹當雨不雨,故反雹下,夏雹者為蝗蟲傷穀,見易緯(卷三·雹占)

夏天地面上的氣溫比較高,空氣中氣流的碰撞比較激烈,積雨雲很容易被上升的氣流帶入更高的高空中,雲中的水汽也不易形成雨滴掉落下來。高空溫度低,一般在零度以下,雲團中的水汽在高空中形成小冰滴,碰到暖氣流後又融化成雲層裡的水滴;這一過程在空中如此反復,直到再次凝結成冰滴的小冰球越來越大,上升的氣流再也無法將其帶入高空,就會從空中降落下來,形成冰雹。

其他的季節由於氣溫較低,空氣中的對流層碰撞不激烈,因此一般不會出現冰雹的天氣。形成冰雹的氣候條件,非常適宜蝗蟲等病蟲害繁衍生長,故而有雹必有蟲患。

五、霞占,虹霓占

霞和虹霓雖然在天空中都能呈現出一定的色彩,但成因不一樣,所預示的天氣陰晴有所區別。

霞是指日出或日落時天上出現的雲彩,一般呈紅色,有朝霞與晚霞之分。而虹霓則一般是雨後天空出現的如同拱橋一般的特殊現象。

()霞占

1.早上紅霞與晚上紅霞

早霞紅丟丟,晌午雨瀏瀏,晚霞紅丟丟,早展大日頭,見明楊愼古今諺(卷三·霞占)

早上東邊出現霞,會下雨,晚上日落處出現霞,第二天則會是大晴天。這是因為太陽從東方升起,如果大氣中水汽過多,陽光中一些波長較短的青光、藍光、紫光會被大氣散射掉,只有紅光、橙光、黃江穿透大氣,呈現紅橙色或淡淡的玫瑰色,即為朝霞。傍晚時候的這種雲霞又稱為晚霞,也稱為火燒雲

早上西邊出現霞的話一般都是下雨的徵兆。這是由於天空中的積雨雲形成朝霞,而這種積雨雲極易產生降雨。晚上西邊出現晚霞的話,表示這種帶有雨的雲已經移到東方,天氣將變好轉晴。形成晚霞的原因是淡積雲,淡積雲通常不會帶來降水,並且是一種晴朗天氣的預示。

2.早霞暮雨晚霞晴

早霞暮雨晚霞晴,此通行諺,孔氏談苑云:京東人言朝霞不出門,暮霞行千里,言雨後朝晴,尚有雨,須得晚晴乃真晴也,按范石湖詩亦載吳諺云:朝霞不出市,暮霞行千里,又沅湘農諺亦云:朝霞雨漣漣,晚霞火燒天,按又云:朝霞於雨後乍有,則定雨無疑,或本晴天,隔夜雖無,今朝忽有,則斷之顏色,倘間有褐色,仍主雨,滿天,謂之霞得過,主晴,霞不過,主雨。若西北有雲,雨當立至,故京師諺云:火燒雲者晴,雲燒火者雨(卷三·霞占)

雨後如果早上晴天,即早上出現雲霞,還是會有雨,須等到晚上天空放晴、出現紅霞才會是真的晴天。霞光可以預測天氣的變化,但不同時段的霞光,預測的結果是不一樣的。早上下過雨後出現雲霞是仍有雨的徵兆,又或者,本來是晴天,但第二天早上忽然出現雲霞,則可以透過霞的顏色來判斷量雨,如果有褐色的雲,則還是要下雨,霞滿天則是晴天的意思。西北方有雲,會很快下雨,這是因為當西北方有冷空氣快速南下時,常帶來狂風暴雨。

火燒雲者晴,雲燒火者雨亦指朝霞則雨,晚霞則晴。火燒雲者,色彩紅豔,形狀多變,雲體較小,即指晚霞;雲燒火者即朝霞。

3.早火雲晚火雲

侵早火雲不過中,晚來火雲一場空,此吳中諺,亦謂朝霞則雨,暮霞則晴也(卷三·霞占)

這是江浙地區的諺語,說的也是朝霞則會下雨,晚霞則會晴天。

()虹霓占

1.朝臍於西

朝濟於西,崇朝其雨,見詩經多驗。(卷三·虹占)

臍,指虹,朝臍即早上的虹。朝臍於西,早晨在西邊出虹,早晨一過,就將下雨。

2.晴雨之後的虹

雨久而晚見於東則晴,晴久而早見於西則雨,見詩經注,又鄭元注:日旁氣白者虹,青赤者為霓。(卷三·虹占)

長期下雨後的晚上,看到東邊有虹則為晴;長期天晴後,早上看到西邊有虹則為雨。虹是由於太陽光射到空中的水滴,發生折射與反射形成。它出現的位置與太陽所在方向相反,因天氣系統運動的規律,是自西向東移動。西邊出現虹,表明西邊的雨區會移來,本地將有雨下;東邊有虹,表明雨區在東,它往東移出,就不會影響本地,未來無雨。

鄭元注又說:太陽旁有白色水氣就是虹,青色或者赤色則是霓。

霓其實是虹周圍的副虹,它們通常是一起出現懸掛在天空中的,只不過霓是由於陽光射入水滴後,經過兩次折射和兩次反射形成的,霓在虹的外側,顏色排列的順序和虹正好相反。

3.東虹西虹

東扛日頭西扛雨,見傳家寶,扛謂虹也,田家五行亦云:虹掛東,一場空,虹掛西,雨彌彌。(卷三·虹占)

東扛日頭西扛雨中的扛是虹的意思,這句諺語的意思就是東虹日頭西虹雨。如果虹在東方,表明東邊的大氣有雨存在,而大氣一般是有規律地自西向東運動的,東方的積雨雲只會越來越往東移去;反之,如果虹在西方,表明在西邊的大氣有雨。

東扛日頭西扛雨和朝臍於西,崇朝其雨,表達的意思相類似。田家五行中也有虹掛東,一場空,虹掛西,雨彌彌的說法。

4.虹食雨雨食虹

虹食雨主晴,雨食虹主雨,見田家五行云:萬曆壬寅六月望日雨後,偶出郊外,忽東南鱟出,旋為雲蔽,亟歸來抵舍,大雨如注,且連雨數日。(卷三·虹占)

虹食雨就是彩虹把雨包裹住的情況,這種現象說明空氣中的大部分水汽己經變成降雨,剩下的小部分水汽在陽光的照射下就變成彩虹。由於己經發生過降雨,空氣中的水汽較少,所以一般不會再有雨,即便有降雨也不會很大,因此看到這一現象即是天氣轉為晴好的預兆。

雨食虹則是因為太陽一方的雲,急速增多並逐漸遮蓋住彩虹。這種情況下表示空氣中的水分急劇增多,雲層中存在著大量的水汽,極易發生降雨。

虹食雨主晴,雨食虹主雨的意思類似於虹吃雲一指,雲吃虹一丈

()雷電占

1.雷聲浩大

雷聲浩大,雨點全無,見五燈會元錄鼓山永安師語云:今俗諺雷聲大雨點小本此。(卷三·雷占)

在夏天,地方性熱雷雨一般都是在單一氣團內部發展起來的局部性雷雨,範圍小,雨量不大,且時間也比較短。如果積雨雲遠離本地,有可能在它尚未移來之前已經消亡,根本不會下雨。

2.未雨先雷

未雨先雷,船去不回,見農政全書,引諺云云:主無雨,又見四民月令,按凡雷聲響烈者,雨陣雖大而易過,雷聲殷殷然響者卒不晴(卷三·雷占)

下雨前先打雷,雨勢就小甚至不會下雨,如果雷聲低悶,則雨會下好久都不轉晴。

3.未雨轟轟,戽車莫停

未雨轟轟,庫車莫停,徐禎稷恥言引諺如此,喻成事者後言也。(卷三·雷占)

戽車,是古代的一種農業灌溉工具。這句是說沒有下雨就聽到雷聲轟轟,則雨量會很小,農田的人工灌溉還是不能停止。其道理和雷聲大雨點小亦相同。

4.春雷始發

春雷始發,其聲拍拍格掊歷歷者雄雷也,旱氣也,其聲音音依依大不震者,雌雷也,水氣也,見月令廣義,又見師曠經(卷三·雷占)

雄雷即指旱雷,是聲音比較猛烈的雷;雌雷則是聲音不大的悶雷。旱雷,是光打雷不下雨或是雷聲大雨點小的響雷。悶雷則相反,打悶雷預示會有大量降雨。這是因為雌雷時的降雨,是鋒面雷雨,由系統氣旋造成的,是在鋒面雲的系統中形成發展起來的。鋒面中的天氣情況大多較為惡劣,極易產生陰雨天氣,一般在它還沒有發生強烈變化發展成為積雨雲之前,就己經是雨水較多的天氣,然後隨著冷暖空氣的激烈碰撞,就會產生打雷現象,這種情況降水時間和雨勢都會比較大。

5.雷鳴雪裡

雷鳴雪裡主陰雨,百日不止,見農政全書(卷三·雷占)

這句諺語是說冬天下雪天打雷的話就會連續陰雨天。觸發這種冬天打雷、連續陰雨天氣的機制是冷鋒活動。由於中國冬季大陸受西伯利來冷風影響,空氣中的水分稀少,並且陽光不強,天氣較冷,所以空氣中不太容易形成激烈的對流層,因此也很難產生雷雨天氣,要降冰雹就更難了。但在某些特殊年份,冬季暖濕氣流較強,並且剛好遇上冷空氣南下時,就會發生強對流天氣,導致大氣結構很不穩定;這時就很有可能會發生雷陳雨或是雷雪交加的現象。

6.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共雷

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共雷,見王充論衡(卷三·雷占)千里百里都是約數。不同地方不會有同樣的風向,同樣的雷聲也不會在同一個地方出現。由於氣壓的原因,每個地區的風向不會都相同,而雷聲的傳播範圍在五百公尺到六十公里,我們正常聽到的雷聲,一般在十到三十公里,所以百里不共雷

7.當頭雷與卯前雷

當頭雷無雨,卯前雷有雨,見農政全書,引諺云云:吾閩有上晝雷,下晝雨,下晝雷,三日雨之諺,與卯前雷有雨占同。(卷三·雷占)

當頭雷無雨,卯前雷有雨,這句諺語中的當頭雷是指天頂的雷雨,是熱氣局地的對流現象。雷雨雲的範圍小,雨下完,雲就消散,所以雨下不久,但是雷聲非常響。卯前雷,就是下在夜間的雷雨,這不是地方性熱力對流造成的,是由於西方或北方來的氣旋造成的。氣旋活動的範圍可以遍及幾省,在一地方存在的時間,也可有好幾天。如果有幾個氣旋,連續過境,所需時間更久,所下雨水更多;氣旋雷雨的雷聲,發自遠處,並不集中一地,所以雷聲是悶聲雷,即不是特別響的雷。

8.驚蟄雷

驚蟄前動雷,一月斷火灰,見樂清縣誌,按福州諺亦云:驚蟄未至雷先起,四十九日雨不止。(卷三·雷占)

驚蟄前如果打雷,則接下來的數十天裡會有大量降雨。春雷一般出現在三至四月,如出現在驚蟄之前,表明該年南方的暖濕氣團北上較早也較強,而北方冷氣團勢力仍強,冷暖氣團交鋒較激烈,亦或是高空槽己活躍在本區上空,故連續陰雨的可能較大。驚蟄前雷,從第一聲春雷算起,陰雨連綿天氣將持續到清明。

9.電光東南電光西北

電光東南,明日炎炎,電光西北,雨下連宿,見廣輿記,按杭州諺,亦有南閃火門開,北閃雨就來之語,電北來則南風起,南風來則雨,見測海錄(卷三·電占)

冷鋒雷雨透過自北向南移動,電光東南青表示無雨。

熱雷雨都從西向東或西北向東南移動,電光東南是熱雷雨已過當地,天氣將要轉晴。電光西北是因為西方或西北方向上有雷雨,不久會移至當地,所以雨下連宿。

與此相類似的諺語還有南閃火門開,北閃雨就來電北來則南風起,南風來則雨等。

七、其他

冬至雨年必晴,冬至晴年必雨農政全書又諺云:幹冬濕年坐了種田,又云:鬧熱冬至冷淡年簽吳人冬至欲晴,故也又諺云:燥冬至濕年晏,濕冬至燥年晏(卷一·十一月占)

冬至日天氣晴朗,意味著來年過年的時候將會雨水綿綿,反之,如果冬至日降雨,那麼來年過年的時候,將會天氣晴朗。在正常的情況下,一整個季節裡總體的降水量以及氣溫,基本都處於穩定狀態,如果前期的降水量偏少或氣溫比較高,到了後期這一現象就會有所改變,其中原由在於季節平衡原則,這也是為什麼會發生乾冬濕年的科學依據。

其他一些諺語像清爽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清爽年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等,跟乾冬濕年這個道理都是相類似的。

八、日占

1.日頭並足雲障

日頭並足雲障,曬殺老和尚田家五行志,日自雲障起主晴,引諺云云。(卷三·日占)

並足原意為渡涉水,這句諺語裡的並足指的是邁過雲層、透過雲層的意思。如果日出的時候,東方有雲層,太陽看起來像是從雲層中升起來一樣,是天晴的徵兆。

田家五行在這則諺語下還提到:日沒返照主晴,俗名為日返均。一云:日沒胭脂紅,無雨也有風。或問「二候相似,而所主不同何也?」老農云:返照在日沒之前,胭脂紅在日沒之後,不可不知也

如果在日落之前,太陽大部分都已經被雲層掩蓋住,但依舊有一部分光線從雲縫之間透出來,光芒照向大地,這就是日返雞,經常預示著天氣晴朗。

還有一句諺語說:日沒胭脂紅,無雨也有風。這兩種現象頗為相似,但是預示的結果卻大相徑庭。

胭脂紅出現的原因,主要是在天氣從睛轉為陰雨之前,空氣中水汽、塵埃等顯著増多,散射作用強烈,除紅色光外,其它的光幾乎全被散射掉,這樣,太陽就呈胭脂紅,所以,這預兆有風雨來臨。

日沒反照主要還是因為雲層在日落時有所消散,因而日光從雲隙中透出來,也因此這種情況預示著天氣狀況良好。

2.烏雲接日

烏雲接日,明朝不如今日,又云:日落雲沒,不雨定寒,又云:日落雲裡走,雨在半夜後,以上皆主雨。此言一朵烏雲漸起,而日正落其中者。(卷三·日占)

太陽落山的時候,西邊有烏雲與落日相接,就預示著天氣有變。

農候雜占田家五行還提到其他相似的諺語,如:日落烏雲半夜枵,明朝曬得背皮焦。在太陽落山的地方本來就有烏雲,太陽剛好落到後面去,到半夜的時候烏雲就消散,則預示著明天是個晴天。

再如:今夜日沒烏雲洞,明朝曬得背皮痛。在西邊雖然有烏雲,但是落日附近卻沒有雲,太陽就好像在一個洞裡面一樣,這種情況,也大多預示著第二天將是晴天。這些現象,主要是因為中國大部分地區上空盛行偏西氣流,產生降雨的天氣系統多自西向東移動,所以傍晚西方出現密蔽濃雲,正是降雨雲系移來的前驅,到半夜或明日就要轉陰雨。

同樣道理,如果傍晚西方天空雲散,則是睛好天氣系統即將移來的先兆。

3.日出早日出晏

日出早,雨淋腦:日出晏,曬殺雕。(卷三·日占)長久陰天的時候,會整夜都下雨,等到天亮時,雲就很快消盡,太陽出來,這就是日出早,這種情況下稍等一會還要下雨,很准。而所謂的日出晏,指的是日出後雲層消散較慢,當天肯定是晴天,也很准。

4.日出紅雲日沒黑雲

日出生紅雲,日沒黑雲接,有大風雨,見測海錄(卷三·日占)

太陽升起的時候,天邊有紅雲出現,或者是太陽落山的時候,雲烏雲相接,這兩種情況都預示著接下來會有大風雨。早晨有紅雲出現,表示此時的天氣系統十分不穩定,隨著太陽慢慢升起,空氣中濕度逐漸增高,熱力增大,此時的對流天氣就會進一步加強,雲層也會有進一步的發展。

九、月占

1.月離於畢

月離於畢,俾滂沱矣,見詩經春秋緯引古語:月麗於畢,雨滂沱,月麗於箕,風楊沙(卷三·月占)

實際箕星好風、畢星好雨之理,乃中國古代秋初月望時,月在畢,春分月望時;月在箕,而春月多風、秋初多雨之故。

畢之赤經現時為四時廿三分,故小雪月望在畢,六千餘年前,處暑月望在畢矣。箕之赤經現為十八小時,夏至月望在箕,六千餘年前,春分月望在箕矣。

中國雨季的分佈,長江流域在陽曆九月,黃河下游在七月,而陝西、山西則在八月,即秋初。因此,按照看法,月亮靠近畢星的時候,正好是春分時節,而春天多風;當月亮靠近箕星的時候,正是秋分時節,而秋季多雨。

2.月暈

月暈主風。(卷三·月占)農政全書引諺云:何方有缺,即此方風來田家五行云:大風將至,月暈重圓。月暈是較為常見的一種現象,就算是如今,也有日暈主雨,月暈主風的說法。

月暈的產生,主要是由於月亮發出的光照射到天空的雲層中時,受到冰晶的折射而產生的彩色光圈,這種色彩的排列順序一般是內部呈紅色外部呈紫色。往往月暈出現時,意味著要起風,而月暈上面有時會有一個缺口,這個缺口的方向就是颳風的方向。除了農候雜占所錄的內容,民間也有相類似的俗語,比如: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又如:月暈而風,礎潤而雨

除了月暈而風農候雜占還錄有諺語為:月光生毛,大水推濠

這一句中的月光生毛,即是所說的毛月亮,表達的也是月暈的意思。

3.月下橫雲

初三月下有橫雲,初四日裡雨傾盆。(卷三·月占)

如果初三的時候月下有橫雲出現,那麼初四的時候就會有降雨現象的出現。日落月出,氣溫降低,地面水汽受熱而上升作用減弱,高空的空氣就會跑到下層來,高空中的雲層常常會消失,較少出現雲層掩掩月亮的情況。

但是如果到傍晚,高空仍然聚集大量雲層,就預示著天氣異常,可能會有降水。這種不穩定的狀態,一種可能是當地的空氣上升運動較為猛烈,這種情況下,很快就會有降雨產生。另一種可能,是當地有寒潮或者是颱風等強對流天氣,接下來幾天可能都將會是雨天。

而初三的月亮多是峨眉月,多出現在上半夜,位置一般在西方;在中國,一般大氣的運動方向都是由西向東;因此初三的夜間月下出現橫雲,那就說明西方的空氣並不穩定,隨著大氣的運動,它會從西方移動到本地,就會形成降雨。

4.月仰月昃

月兒仰,水漸長:月兒昃,水無滴。(卷三·月占)

如月亮向上仰,預示著近期雨水較多,江河的水位上漲。如月亮西斜,表明近期將會有乾旱,水位降低。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出現?月亮一共有九條運行軌道,其中,青白黑赤各有兩條軌道,這八條軌道都最終會匯入黃道之中。如果月亮沒有按正常的軌道運行,往南運行就是陽道,往北運行就是陰道。月亮在陽道代表乾旱,在陰道代表陰雨。月亮是太陽的反射光,如月亮出現的時候向上仰,像瓦片一樣,則在陰道運行;如不是向上仰,而是像弓弦一樣,是斜臥的樣子,則在陽道運行。

十、星占

星光閃爍不定,主來日風;星明滅不動,主雨;夏月星密,主來日熱(卷三·星占)

如果晚上天上的星光一直閃爍不定,預示著有風盛行。如星光被雲層遮住,光芒沒有變化,預示著會有降雨。如星星特別多且密集,則第二天是晴天。

星光閃爍不定,是因為在天氣發生變化之前,大氣層裡水汽較多,層次比較混亂,分佈不均勾,星光穿過大氣時的折射率會不斷地改變,看上去就是閃爍不定的。星明滅不定,是星光被雲層遮擋,伴隨著大氣移動,就像燈一會亮一會滅,預示著對流天氣的發生。夏夜星密,是因為夏季高空盛行下沉氣流,很少有雲生成,副熱帶高壓的出現,往往伴隨著炎熱天氣。

十一、河漢占

1.天河東西

天河東西,漿洗寒衣。(卷三·河漢占)

天河,是銀河的通常稱謂。當銀河橫貫天空呈南北方向的時候,秋季來臨,而當銀河移轉成東西方,冬天就要來了。有一句相似的諺語為:天河東西,收拾棉衣。「河射角,堪夜作:犁星沒,水生骨。」

如果在晚上發現銀河偏向西北角,那就表示秋天己經到了,天氣會漸漸轉涼,夜晚也會慢慢變長。

如果天空出現犁星,則馬上迎來大降溫。犁星指的就是參宿,在北湖小志裡有解釋說:以參中三星橫斜若犁,名曰犁星。諺云:犁星落地水成冰,謂十二月夜半,參宿西流也

此外,在田家五行志中有提到的:河東西,好使犁,河射角,可夜作。河東西指的是銀河呈現為東西方向,在這個情況下,正是春暖花開,耕作的好時節。就算是現代,在東北的一些地區還流傳有銀河吊角,雞報春早等一些相似的諺語,足見這個物候具有實用性。

2.黑豬渡河

農候雜占載曰:天河中有黑雲生,謂之河作堰,又謂之黑豬渡河。黑雲對起,一路相接亙天,謂之天女作橋,橋下闊又謂之合羅陣,皆主大雨立至,少頃必作滿天陣,名通界雨,言廣闊普遍也。見農政全書,按太平御覽引黃子發相雨詩天河中有雲,如浴豬豨,三日大雨,蕭立等謂之黑豬渡河

黑豬渡河是較為出名的一種預測降雨的物候,但是這種現象卻很難辨認。黑豬渡河又被成為河作堰,主要表現為銀河裡有黑色的雲塊出現。若黑雲不斷發展變化,漸漸連貫起來,成為橫貫天空的雲帶,看上去就像橋一樣,這種情況被稱為天女作橋

如果這種雲帶很寬,並且降雨來得很猛烈,則稱為合羅陣,天下水患興,餓殍千里。

十二、補充

農候雜占中有一條記載為:熒惑火星也,火星守天河,及天河中星象稀少,皆主旱,辰星水星也,漢泊即天河,乃天之餘氣也,水星守天河,及天河中星象煩多,皆主雨。此段話亦可見與陶朱公書

熒惑指火星,火星守河之時,若天河中的星星看上去比較稀少,將舉大旱,旱魃千里;辰星指水星,漢伯是指天河,是天之餘氣,水星守著天河之時,若銀河中的星星看上去比較多,則洪峰過境,片甲不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