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燈儀的由來01.31.2015元始道長
燈儀,是道教以燈為主要法器的一種科儀,在祈福與超度道場中都很重要,燈作為法器,迎接神仙下降齋壇,為亡魂照徹地府幽暗,引導其出離地府。
燈儀源於古代的祭禱儀式,秦漢皇宮中有青玉五枝燈、百華樹燈等,燈已被用於宮廷祭祀,至漢代,有祀太乙之俗,在宮中燃太乙燈,通宵禮祀。至南北朝時,醮壇執事中已有侍燈一職,劉宋時期,陸修靜制訂齋醮科儀時,已制訂燃燈禮儀。陸修靜燃燈禮祝威儀中有明燈贊三首,其一曰:「丹精寄太元,玄陽空中響。捨形滅苦根,幽妙至真想。垂華不現實,因緣示光象。我身亦如之,乘化托流景。」
到唐末五代,道教齋醮中就有完整的禮燈儀。元朝時期,燈儀被廣泛地運用於金籙、玉籙等道場中。
唐末五代杜光庭在太上黃籙齋儀曰:「夫!禮燈之法,出金錄簡文。凡修齋行道,以燒香燃燈最為急務。香者,傳心達信,上感真靈:燈者,破暗燭幽,下開泉夜。長夜地府,苦魂滯魄,乘此光明,方得解脫。」
宋代朱法滿要修科儀戒律鈔卷八曰:「夫!就齋入靜,燈燭居先,朗耀八門,光輝九夜,續明之功既舉,長更之福可修」、「燃燈威儀,功德至重,上照諸天,下照諸地,八方九夜,並見光明,侍燈之官,勤為用意,每令燈光,竟夕明真。」
寧全真上清靈寶大法卷三二亦說:「大抵燒香燃燈為齋功之首,其餘事可增減,卻所不論,唯法天象地,於燈燭宜從厚也。」由此可知,道教認為行道禮誦,燈燭為急,通過此儀,可以續明破暗,上映無極福堂,下通九幽地府,是最上乘的一種功德。
常用燈儀包括:九幽燈儀、北斗燈儀、本命燈儀、血湖燈儀等。
九幽燈儀是開度類燈儀的一種,九幽即九幽地府,行此燈儀,使三塗罪奭出離冥途,五道眾魂超陵善道。
血湖燈儀也是開度類燈儀的一種,血湖乃地府之一,是專為超度因妊娠而亡的婦人而設的,其旨在於神燈朗照血湖地府,使產死亡魂脫離血湖,登真悟道。
北斗燈儀是祈禳類燈儀的一種,北斗即北斗七星,此儀是以神燈禮拜北斗星君,祈求延壽解厄。
本命燈儀也是祈禳類燈儀的一種,全稱北斗本命延壽燈儀,道教認為人有命星主宰,燃本命星燈,即可形神安靜,壽永長春。
燈儀中需點的燈數甚多,有三十六盞、四十九盞、五十四盞、百十盞等等。
為什麼鋪燈要用米呢?
據道書援神契稱:「古者倉頡制字而天雨粟,鬼夜哭。故道法劃地為獄,以米為界,後世凡鋪燈,皆用米。」
燈圖最初為地府象徵,後來內容越來越豐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