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仙的心法11.30.2024元始道長
當代道家界許多人認為神霄派,在元之後,已經逐漸消亡,縱然有些許法脈,以元妙觀、龍虎山等代表,只在江浙滬地區有所流傳。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
據遵義府志記載,楊道凝,又名楊洞清,字全之,號顛仙。又稱神霄散吏;為古夜郎國後裔,其父名一元道人。楊顛仙生時,也如歷代高道一樣不平凡,據先天觀碑記載,其母「夢一童子從七曲帝君側,乘白鹿入寢,詰朝而仙翁誕,既長,服官政,動以旌陽諸公為法,人多德之。」關於其中真假,在此不做討論,從中,可以佐證楊顛仙是世襲道脈,且生後較為聰慧,並且曾任官職,有欽慕道門仙真的意願。
在該碑後來的記載中,他也確實學習道門諸法,「甫弱冠,太玄歐陽先生授以清微雷法,凡呼召風雨,役使鬼神,立有奇應。後雲山道人授以五雷法,青霞真人授以靈寶法,四十八代天師授以正一法,凡入壇行持,輒有異感…丁丑冬十一月癸丑,夜方靜坐,忽聞異香入室,氤氳經時乃散。尋夢,感旌陽許祖授以淨明忠孝至道。時亦神遊玉京,累感高真授以內外二丹之旨。」
這段內容,表達楊顛仙的學道路程,主要有幾位高道的傳授,太玄歐陽先生傳清微雷法,雲山道人傳五雷法,青霞真人傳靈寶法,四十八代天師傳正一法,這樣的學道路程,足夠反映楊顛仙的非凡,身兼數個道家派系的傳承,甚至感動淨明派祖師許真君下降,傳授淨明法。
隨後不久,又遇到當世的飛霞白仙師傳授其神霄道法,按碑文記載「戊寅春,始從飛霞白仙師游,仙師知為偉器,相與半載,乃以神霄心印傳焉,補上清大洞回車畢道經籙、太清三境金閥法師、天機上相淨明法主、洞玄明道輔聖真君,嗣神霄玉府心印雷吏玉蟾白真君宗派。」
這裡,是直接呈現楊顛仙獲取神霄法脈傳承的證明,獲傳神霄心印,並授道家高階法籙,上清大洞回車畢道經籙,道家法職為太清三境金閥法師、天機上相淨明法主、洞玄明道輔聖真君,嗣神霄玉府心印雷吏玉蟾白真君宗派,也反映楊顛仙所繼承的道脈,源於宋元時期神霄派白玉蟾祖師。
此處的飛霞白仙師,也並非虛構杜撰,而是真有其人。據記載,韓懋,明朝四川瀘州人,自號飛霞道人,又號飛霞子,人稱白飛霞,隸籍峨眉山道士。四川總志稱:「少時為諸生,屢試不中,遂出家為道士。制行高潔,善詩文,遇高道授以道法,自是名聞鄉里。明德年間朝廷召入京師,以醫藥治癒武宗疾患,賜號抱一守正真人,敕建飛霞宮。」
由此可知,韓真人即為白飛霞仙師,明代道家著名人物之一,楊顛仙作為韓真人的弟子,既能間接證明,韓真人是傳承神霄法脈,又能體現楊顛仙的傳承正統,確有其事。
而楊顛仙,也以自己作為神霄嗣法為榮。
按遵義府志記載,刻在府城東桃源洞內口左右石壁上,左刻破衲蓬頭方竹杖七律,末書顛仙醉筆。右刻沽酒登高一典衣七律,末書:神霄散吏。其內方稍下,又刻或賣癡來或賣顛七絕,末書顛仙。皆草書。三詩已入藝文。甚至在醉酒之時,他也不忘自稱自己是神霄散吏,表明神霄派的身份資訊。
另外,楊顛仙在道家傳承上,也主要以神霄派道法進行傳授,遵義府志有載:「崇奉所傍有屋數椽,日與神霄諸弟子談周易。」
雖然楊顛仙主要以神霄派道法傳承為主,但仍然有兼修其他派系,並著有論心性一篇。
原文如下:「凡先天後天之蘊,無極太極之精,與乎內聖外王之學,無不發揚殆盡。」嘗曰:「昔在帝王禦世,聖賢垂訓,仙師度人,未嘗不以人道為先者。蓋人之有生,以有此心;心之活靈,以有此理。天理一息不存,則人心隨之而失;人心既失,則身無管攝,而人道絕矣。雖欲長生久住,竟亦何所為哉!故曰,末修仙道,先修人道,人道既修,則天道不遠矣。然人道之大,惟孝與忠,千緒萬端,皆由此出;盡其道而往,則庶乎仙階可臻矣。旌陽許祖淨明秘旨,率是道焉。」
又曰:「太上五千言,其旨不過清淨無為而已;在儒家則定靜之學焉。釋氏金剛要領,其功在降伏其心。夫!所謂心,即儒學之人心也。夫!所謂降伏,即入學之謹獨而精一也。同宗異派,大抵如此。異學者流,顧以爐火、礁祭、符咒、邪枉私已惑人者爭尚競逐,悲夫!誠三教之罪人也!小子勉旃!小子勉旃!」
上文中,除了可以反映楊顛仙本人在道家性功上,具有不俗的修行之外,在其思想中也有很濃的淨明派忠孝修真思想理論,呈現楊顛仙確實有學過淨明派的道法,與之前所說能夠印證。同時,除了心性論之外,楊顛仙也有諸多著作,如玄教大成、道法雙明玉書、神霄清嘯、玉府瓊章諸書,其中靈寶文檢道法大成雙明玉書法淵秘寶一卷(道法雙明玉書),仍有所傳世。
這份手抄本前書,神霄玉府心印雷吏白,道凝編集,也與楊顛仙嗣神霄玉府心印雷吏玉蟾白真君宗派,能夠對應。
縱觀楊顛仙的生平,其學道嗣法歷程,也是在整個明代非常具有傳奇色彩,作為當時期具有影響力的道家人物,在遵義、乃至於貴州地區,都有留下神霄道脈傳承,今日在認知神霄派歷史的時候,應該將楊顛仙映入眼前,不應該忽略這樣一位神霄祖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