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7日 星期六

太玄真一本際經

太玄真一本際經08.03.2024元始道長

當人們下定決心對治煩惱時,由於體質的差別(根性差別),表現出來的具體的症狀(煩惱)也會有所不同。這時候,道長們需要針對具體的情況來對症下藥,辨證施治。

眾生煩惱的對治

太玄真一本際經:「行者欲度一切眾生,先當入定,察其緣起、樂欲,根性差別,若干貪欲偏重。脫身無寄,不淨臭穢,諸惡充滿(),破其染愛、念想之心。

瞋恚多者,示四等行,使學慈仁,忘我愛物,解其忿對,令無怨惱。愚癡重障,示以法門,方便教誨,令得慧解。

散亂之人,示令守一,拘魂制魄,專柔其心,學嬰兒行。

著諸見者,示以空相,泯其分別、計畫之心。

多憍慢者,示無我相,無自在力,何所恃怙,而起高心,不久磨滅,終必死壞。

苦惱逼迫,無暫安時,以無常苦,通治諸病,常念正道,等療眾病。」

度眾生需要具體地區別根性,治療眾病。對於渾身臭氣熏天、惡劣不堪者,將其沾染戀戀不捨及念念不忘的心洗刷乾淨。

對於怒氣衝天、怨恨滿腹者,教之學會仁慈愛物,化解其憤憤不平、怨天尤人的情緒。

對於愚昧無知、癡迷不悟者,以方便法門開示教誨,使之得到智慧的見解。

對於精神分散、心慌意亂者,指示其守一,安穩魂魄,回歸赤子之心。

對於固執所見之相者,示意其所見皆空,一相無相。

對於傲慢自大者,以無我相開導,使之認識到所起高心傲氣,要不了多久就會壞死磨滅,用不著恃才傲物。

無論根性如何,人人都會面臨苦惱逼迫、得不到安寧的時刻,對此可以運用無常苦、常念正道來治療人們的通病。

道門中人的對治

按照人的下、中、上根性的差別,太玄真一本際經認為亦可分別以小乘、中乘、大乘來對治。

對待「見身無常,不淨臭穢,但樂長生,以自過度,求世俗行」的下根性人,可以「為說小乘,導引丹藥,見得延年,地仙之道。」

對待樹德立功,志欲騰舉的中根性人,可以為說次品,飛天之法,習中乘道

對待志度一切,忘己外身,濟他利物,但求道場,成無上道的上根性人,可以為說三洞,大乘法門,使得修習,悟真實性,生無漏品,白日仙度,登上清道。最終達到化引三乘,入一乘道,亦即入大乘道的目的,因為只有乘大乘才能出離生死惱

教化下愚聞上解,接引小乘登大聖的引導下,要隨方設教,太玄真一本際經仙人回小向大:我等志小,慕求小乘,厭畏死魔,患無常苦,覺身不淨,穢惡如賊,速求免離,學地仙道,游遁仙宮,不求出世。今睹斯會,始悟大乘,奇特稀有,發真道意,誓舍小乘,回向大業,普度一切,俱得升玄。

太上道君予以鼓勵說:爾等於此身後,必得解悟,成無漏慧,登乎上清。

小乘地仙道游遁仙宮,大乘追求出世間,奇特稀有,俱得升玄,登於上清。

所以修行者想要普度一切眾生,應當先入定觀察眾生的緣起與愛樂、欲望,根性的差別和各種貪欲的偏重。以智慧力與功德力辨證施治、救度世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