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8日 星期二

自知與觀心

自知與09.05.2012元始道長

如何自知,如何心?列九要。

第一,心要是回,省是省察。每天在靜坐,先回自己今日之作,逐一失,反省得失,以德修。反省是有準的,準就是道德和戒律。比如,今天生氣出口人,或者了嫉妒的念,或者了兩舌,挑是非;或者了私情、了邪念,當天是否怒等等。要當天而省之。由今日而推至去,去年、前年、青春期、少年期,看看自己的人生經歷失,以及糾結,要勇敢地面自己的過錯,乃至扭曲和醜陋的一面,才能在心靈裡,化解面的情累和記憶,從去的陰影裡解脫出來。決不能回避自己所生的事情,不管多麼堪、多麼不道德、多麼以啟,只有勇敢面之,才能打開內心的宇宙,看到個小宇宙的面目。先不要著批判、譴責、推卸任的心看待自己的去,先是自己的去在記憶然地展示,您是一個旁者,在看,就是「直面心靈,直面人生」。不要有任何的迴避,這樣能看清心靈的虛幻和障的本

心會有力量生。當下的照可以生意的巨化心。只要你相信,你就能做到一點。人必有福。那些能很快接受人理性的開示的人,是有福的。

第二,心要。由回而反省,由反省悔,一切自己的過錯,罪,不良心行要悔。氣的重要程。我也悔我的失。是我步的根本原因。我的候,我在心,察省,正好借助個機會打破我,正好借此磨定力,消除障,正好借此照自己的錯誤,借此看看自己的心是否真的安,是否真的不心。是助、增上這樣察來自心的修持。

第三,心要。前面的兩步,要專門靜坐做功夫,至少每天內省半小。白天勞勞碌碌,晚上至少要有十分屬於靈魂的時間靈魂安靜下來,察白天的言行,而點、悔,氣。這還是築基的功夫。兩步完成後,要把察力融化到整個生活裡。時時覺察自己的念,人的妄念、念隨會生起,感遇念,應緣動念。

浮眾生,起心念,無不是罪。怎麼察自己的念,念起即知即空。很多人沒有察力,生念不能察,妄心不能察,果,念和妄心給別害,也把自己帶進痛苦和陷阱。察外在,常人如此,察內在,聖者如斯,聖者因為觀察內在,外在也有洞就是智慧。

人要是能隨時覺察,就能隨化解不良情念。能察,不會走向犯罪。觀經上的:「若定中念想,多感眾邪。妖精百魅,隨心應見。所天尊,仙真人,是其祥()也。」

第四,心要當下。要相信當下的力量能改自己。當下把心打開了,安自心於兒女的重要。改自己,他人就自然隨著因的改而改

不要回憶過去,不要生活在記憶裡,記憶是虛妄的;不要遙想未來,未來也是虛妄的。安住於當下,照你的念,你就活在幸福中。心的人,先做一個正常的人,幸福的人,心靈安的人,在此基上才可以談覺悟、解脫、得道、成就。否,是空

第五,心要不隨。念起即之即空,不隨是功。看看心宗的牧牛,就是比喻調心的,很不容易。不要自己的妄念而難過,人人都妄念,你能察就是步。人因自己的妄念多而難過煩惱,乃至焦這樣也就是病。你要看到,你已很不,你已經進步,能隨時覺察自己的念,能察自己的妄想,你的修很可喜。真的是這樣的。當你察久了,心自然會降伏的,念自然會減少的。不要把煩惱,而要成喜悅,你的察喜悅。你察的當下,念就空了,念是無住的,念本身也是空性的,了無跡。你要是記憶、思,也能發現的根源,察,敏的人念起之下,就能察到念的根源,當下就空了。心宗師說無念是無妄念,不是沒有思悟性沒伎,不斷百思想。境心數起,天人恁麼。一個察自心的人,會在察中增悟性。在隨隨地的察中,看看自己的煩惱是什麼,因什麼煩惱,看看自己的糾結是什麼,因什麼糾結。看看自己的婪,看看自己的可悲,看看自己心靈醜陋的一面。看看每次失或者事故任中自己的面目,看看自己是否敢於擔當,看看自己在世、做事裡的作,看看自己和他人矛盾中自己的問題和心念,自己的錯誤何在,在因果的原因何在?你一定要看清楚,才能生出智慧和察力,才能從本上改自己,才能真正認識自己。察者自己要無情,不要因循姑息。云:「南台靜坐一爐香,日凝然萬妄。不是息心除妄想,都無事可商量。」心日久,自然心如明,物來影,物去空明。自然妄想遣除,心不住事,一靜可期;自然無心於事,無事於心,得大自在。人在紅塵裡,會精勇猛地做事,擔當,但心無所住,便沒有煩惱。住即是著,有著即有煩惱

第六,心要空明。不要著於心的方法和程,花一個月看看,花一年心看看,花兩年三年八年十年看看,你會得到什麼?你會得到喜悅、自由、幸福、智慧、定力。想想聖孟子:「我四十不心」。從孟母三遷開始,孟子就開始修身,一直到四十才不心。心需要用一生去完滿,每天心,每天步,漸進於道矣。不要急於求成,心者急於求成,反增魔障,正如觀經裡所云:「勿令定中,急急求慧。急則傷性,傷則無慧。」

第七,心要放下。放下你的糾結著、恐懼、倒、夢想,放下自己的著。一位好友她不敢去一些高人。問為什麼?她怕高人一下子看破自己的起心念,她自己有妄念,很害怕。我就是你的著與恐懼。有妄念、念有什麼可怕?當下悟不就空了,念起不隨,也是聖之修。高人看到你能念起察,會你高的。我去也這樣,怕人看穿我的心念,但在不怕了,我是個凡夫,我能做到隨察,那些妄念和念當下就空了。有妄念生起而被察的那一刻,我也提醒自己是一個凡夫。察久了,漸漸地妄念、念就少了。真正的高人,看念妄念,會點化我,會受我,會生起悲心,不會看不起我,更不會討厭。我能得到他受和悲,就已有福了。何不去近那些者?放下自己的妄念吧。放下自己的糾結吧。悟者當下就能放下,修者慢慢心,破去著,也會放下。心的人是不會焦的,有焦慮說心沒有深入,需要深入內心。

第八,心要無我心的目的是無我,打破二元立,化心靈,化心,不能做到無我,就很難轉化意,人們處處化自我,也就會固我,會成老固。我擔心明會看破我的心、妄念,也是我,你有我的著,才會感羞愧,才會感沒面子,才會感心念可能被他人看破而心生恐懼。正是人生的倒夢想,恐怖掛礙。自我才是一切恐懼的根由。我們還要有生活的表恐懼,看到深恐懼,看到來自史的恐懼,史一直想復活在當下,並造成自我的念。如今心,要在靜坐中按照悟理,是什麼?生命裡哪裡有我?念是我?念並不聽你使,念糾結和心理障礙?肉體是我?肉體每天在化,每天在經歷生老病死。思想是我?思想也會因利益而背叛靈魂。看自己的那個我來自什麼地方。自我消解,心靈也就解放。心靈解放,意化,意識轉化,命運也就改。不能改、改、改命運的心,都是心未得力者。

第九,心要自在。不要把心也看成煩惱,更不能把煩惱。你的察已使你昇。一位朋友因為觀心,看到自己的念太多,很難過,也焦。我告他,您已很了不起,因,你已經覺察到心念。念止不住,沒關係,有方法,繫心一理盡性,就能安心。比如調息,透抑息凝神可達成減少念的願望。但要心,要把放出來,不要迫和制。心中,會生洞,會有智慧。心要安,也會得安王陽明談心學的候,有明一代的文化人,大多良知壞了,人從上到下失本心,大明帝國飄搖之中,王陽明的心學不能挽救大明的衰落,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在一定範挽救人心。當代中國的很多問題,也是人心壞了,不完全是制度的問題,制度是人建立的,人心壞了,再完美的制度也以發揮其有的作用,家庭的道理也如此,家庭治理不好,夫妻關係理不好,是心出了問題。因此,心,個社會,於個體的家庭真的很重要。中國心的人多了,社會氣會自然好,家庭會和。不本心,學法無益。此心法,融合道教心法的精,包含精神分析學的一些方法。若是排出心中的某個事,你就無法打開內在的宇宙之。必回到心中那個事,並且看到其他的事這樣才能打開內在宇宙的。仔地研究內心的恐懼,死亡的恐懼、對鄰居的恐懼、配偶的掌控性的恐懼。你就會掌控件事有所認識。如此一來,心中的就打開了,不是?因此重點並不在解除恐懼,其只要心一打開,恐懼自然會底消失。心念是時間物,時間也是心念的物。心念往往會助長對死亡的恐懼,而時間便是一種心念活,裡面充滿微而錯綜的恐懼。」心的方法不是大雜燴,而是體驗過,也在用的方法。聖的教在我心中是一味的。「人生經過,萬法我用。開悟自性,萬法我生。」

第十,心要願。心者要大願,才能把心的定慧成力量,成願力,而生神奇的能量。不大願,很使心持久,生力量。

第十一,心要受用心要使生命、生活真是受益,真實變化,真。一些人然懂得心之理法,但沒有真正心,所以煩惱不斷,依然是生死凡夫。見過很多修道的老心修德的道理頭頭是道,可他自己的生活亂成了麻,夫妻反目者有之,兄弟反目者有之,父子反目者有之,徒反目者有之。一些人心,但沒有定力,缺乏智慧,看得破,放不下;知得清,理不得到,做不來,心,道力不充,煩惱不斷。所以,我把心的境界或者成就自得受用上。

第十二,心要開悟心的至極,就可以因自知、自而開悟。開悟的根源在於本心。開悟的人一定是心靈自由的人,心靈自由,正在於心、悟。六祖大師說:「智慧照,內外明自本心。若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若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無念。用即遍一切,亦不著一切;但本心,使六出六,於六中,無染無,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心而能解脫,而能自在,而能在紅塵中不迷。

心是不依賴經典、不依、不依、不依接引的自力證覺的方法,你內觀實證到了,自然能心得道。不依不等於不需要,有些人依賴經典,但沒有把典透內化成自己的生命,典即我心,典即我行。典可以指引我,上可以印,法可以幫助我,聖可以接引我。但,覺悟終還是要自己來完成。典、上、法、聖是外在的,而真理就在心中。心,正是發現真理之道。心得道。至哉,此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