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6日 星期日

觀心之法

心之法09.05.2012元始道長

太上老君定觀經云:「道以心得,心以道明。心明道降,道降心通。」「內之道,靜神定心。亂想不起,邪妄不侵。固身及物,目思。表裡虛寂,神道微深。外藏萬境,內察一心。了然明靜,靜亂俱息。念念相繫,深根寧極。湛然常住,杳冥難測患永消,是非莫。」「吾非聖人,學而得之。故我求道,無不受持。千,惟在心也。」

洞玄靈寶內觀經云:「夫!欲修道,先能捨事。外事都,無與忤心。然後安坐,內心起。若一念起,令安靜。其次,非的有著,浮游亂想,亦盡除。晝夜勤行,臾不替。唯滅動心,不照心。但凝空心,不凝住心。不依一法,而心常住。」「以無事真宅,有事為應跡。若水為鑒隨物而形。善巧方便,唯能入定。慧發遲速,不由人。勿令定中,急急求慧。急則傷性,傷則無慧。若定不求慧,而慧自生,此名真慧。慧而不用,智若愚。益定慧,雙美無極。若定中念想,多感眾邪。妖精百魅,隨心應見。所天尊,仙真人,是其祥()也。唯念定心之上,豁然無覆;定心之下,然無基。舊日消,新不造。無所掛礙,迥脫塵籠。行而久之,自然得道。」

太上老君了心云:「若夫!修道,先其心。心神主,靜從心。心無靜,不了真,心為禍本,心道宗。不不靜,無想無存。無心無,有從心。了心真性,了性真心。心無所住,住無所心。了無住,無執轉真。空無空,空了真。老君曰:吾從無量劫來,心得道,乃至虛無,有何所得,為諸眾生,名得道。老君曰:吾眾生,不了其心,徒浩劫,虛役其神,於心無了,永劫沉,依吾聖教,逍遙抱真。」

是道家非常著名的心之法。觀經說明,要明道,必明心、通心,千,都在心的作用。修心要修到寧靜,湛然,說觀心的「成就境界」。而觀經說一個大原是:「唯滅動心,不照心。但凝空心,不凝住心。」將念、妄想除,但察之心是不能除的,察之心的存在,才能察到「心」的存在,由此而入空的境界,在空的境界裡達到注,就是凝神,自然有定慧生出來。在空的境界,照心、心皆空。人在,會因、急於求成,反而到自己的心性。如果在心修定中,有很多念止不住,些念會引生幻與魔障。一些人會在內中看到神仙、真人、天尊,其是妖祥、眾邪、精怪,是修道裡出偏的象,觀經一步指出,要消舊,不造新殃。

了心,更深入一步,修道要有成就,必心。心神之主,心有靜,有生死。心即是患之本,也是修道的根本。修心到無無靜,超越了靜的面,從而空明,從而了心,從而性,從而抱真,從而逍遙。才是心得道的境界。

以上三部典,述的是道教非常重要的、關乎修道成就的心法,由到內,再到了心層層深入,可本真。如果明瞭以上三部典的要,並修之。下面的理法,都成了餘事。

下面心法是入的、淺近的,更多是調心的面。「心得道」,具體的方式是什麼?很多人無從下手。道長心二十多年,倒也沒得道,但得到了心靈的安發現觀心真的帶給自己福慧、定力。心性祥和,修身立,都與心有關;化去煩惱,化去一些氣和糾結,也與心有關,心底生出一些智慧,也與心有關。包括道長過去、在的著述,浩瀚文章,自然流淌。都是心所來的智慧的妙用。的整個目,就在自己打坐的一念明中,在願的那一瞬就已完整地呈在心中了,這書該如何寫,寫什麼內容。儘管有人在網上寫作是「好」也,反正很多朋友提,自如答,也來自心,把很多學典內化成了自己的養,化成自己的言來自由表達,人喜,不喜,「從思修,入三界地」。自己真的受益,那麼,談談感受和體,提供修學的朋友作參考。如果「高人不足一」的,留初學者做參考,興許有人真的能受益。

的是自知,自知的是自明,自明的果是自,所以,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者有力,自。」自知之明,於一個修道者,非常關,越往後修,自知之明越重要。火候的把握、心性的修持、陰影的化解、心障的解除、魔障的化解,都建立在自知之明的基上。不能自知,就不能開悟性,不能把握修心己的要。自知在修中的重要性,在於可以避免一切魔障。一切魔障,也來自不能自知。人能自知,就能知人,人能自知知人,就能自覺覺他,自覺覺他的極致就是開悟性。修道的人能因自而修心,而清除陰影,而消除氣。能消除氣,就能露本性的光明,能增內在的功德。靜智妙,不從外得。是自知之理在丹道方面的發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