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2日 星期四

治病如治國

治病如治國11.03.2020

醫學源流論用藥如用兵論中提出:「故病之為患也,小則耗精,大則傷命,隱然一敵國也。」

醫者,應該如何保家衛國?古代道家的無為,儒家、法家的有為都是治國之道,今人怎樣借來使用?讀了道長的文章,就知道怎樣巧妙禦敵。

一、從治國看無為與有為

無為是道家的思想,主張順其自然。作為治國方針在漢朝初年發揮了休養生息的作用,形成「文景之治。」

無為相對的是儒家、法家思想的有為。漢朝初年經過休養生息後,開始處理內憂外患:國內諸侯已成尾大不掉之勢;而北方匈奴屢屢越過長城,侵犯中原。漢武帝改變無為而治的治國方針,變有為而治成就一番偉業。

針對歷史,我們可以提出很多問題:如果漢朝初年就有為而治會怎麼樣?如果漢武帝繼續無為而治會怎麼樣?為什麼漢朝初年選擇無為而治,而漢武帝則選擇有為而治?選擇是客觀時空條件決定的,還是憑決策者主觀意願決定的?

這樣的問題,提著提著就開始給歷史號脈,尋找歷史變化的道理。也對中醫臨床有觸類旁通的指導意義。如果邪氣交織,身體混亂不易找到頭緒的時候,對於醫者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是深入探究、理清身體不良狀況的千頭萬緒,這個很難;一是不得不採取無為而治的策略,相信身體強大的自愈能力,等著自愈能力給醫療指明正確的方向。

這兩條路可以同時走,並不矛盾。但需要指出的是,前者是理想主義的路,結果遙遙無期;而後者卻是可以直接指導臨床的法寶。當然,後者在無為而治的整體策略指引下,還要做積極有為的工作:原則上不干擾,但必須密切觀察,這樣才可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才可以應付一些突發的情況,為總體上的無為而治創造條件。在整體秩序混亂的時候,急於有為經常會加重混亂,這個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無為,靜觀其變、伺機而動。而在整體秩序已經逐漸恢復,問題明朗的時候,不有為則無法實現整體上的無為。

二、無為屬於陰,有為屬於陽

用睡眠和工作的關係來解釋無為、有為,會幫助諸位理解。工作是有為,是陽;睡眠是無為,是陰。工作可以幫助更好地休息,而休息又會幫助更有效率地工作,此謂陰陽和合、互生、互用,進入良性循環。要讓人更好地生活,需要明瞭陰陽的道理。這個道理在治國中同樣適用。漢朝的天下沒有有為是打不下來的,但是漢朝初年如果繼續有為下去,則會出現有陽無陰、只伸不屈、難以為繼的局面。經過漢朝初年一段時間的無為之後,如果繼續無為下去,又會有陰無陽、只藏不用、國將不國。

同樣治國的道理,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清治病的整體策略,和具體措施的相反相成。

三、無為與有為相互為用

道者臨證時提倡「能攻邪時首攻邪」。攻邪屬於有為,這個問題分兩種情況來看:一為身體秩序混亂需要無為而治的總體策略時,有不得不解決的突發問題就需要攻,不攻不足以實現無為的戰略意圖。二是身體秩序相對較好,有外來的導致氣血不和的問題,身體達不到勇者氣行則已而自愈的時候,需要急攻之

在實施有為而治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三個字:不得不,即不得已而攻之。在統籌兼顧戰略意圖後,如果確定要實施攻邪戰術,一定要全力以赴,集結優勢兵力務求迅速扭轉局勢。傷寒論中治療三陽病多用攻邪法,足資效仿。

傷寒論中大劑量的麻黃、石膏、大黃、柴胡等三陽用法均應作攻邪法來解讀。需要注意的是,攻邪時一定要隨時準備踩刹車,中病即止內經中「大毒治病,十去其六…」的古訓不可須臾遺忘。

臨證時,同樣重視「治病就是治脾胃。」守住脾胃可謂「無為」。在病情不緊急的時候,培養脾胃的緩衝能力、培養後天之本的運化能力,可謂休養生息之舉。很多學者把著眼點放在脾胃上,但理論的高度還有欠缺。

一日,與同道交流,談到:飲食入脾胃,藥也只能入脾胃,所有的功效應該都是脾胃運化後的表現。治療可以從精、氣、神三個層次來體現,精的層面是養生惜精、核心是少耗;神的層面需要修身養性、核心是守神;用藥來調節的只有氣的層面,而氣的層面要靠脾胃的運化來實現,於是「治病就是治脾胃」的觀念再強調都不為過。

脾胃在中,治療的目的在致中和。當然針對身體的「無為而治」還有其他的內容,「不藥而治」與「候氣來複」等都有「無為」的意義在其中。只是用藥調整脾胃是更為臨床醫生所接受。

臨證中,在機體攻補局勢不容易明朗的時候,多會用到六君子湯、保和丸等方,用藥時對於甘草、大棗給予比別人多一些的關注,均為「無為」之法。

只有懂得人體應該從整體策略上無為,才可以實現長治久安;但如果沒有在具體戰術上的有為作保障,長治久安同樣是鏡花水月。

無為與有為在醫學上有其他的稱謂,如中醫學界經常說的,道無術不行,術無道不遠,確可從某一個角度說明無為與有為之間的辯證關係。無為是陰,是陽之守;有為是陽,是陰之使

在醫者處理人之健康與疾病問題的時候,應該是「守陰用陽」以無為、順應人體自然而然趨勢為主;以偶爾的有為,幫助人體更順利地自然而然為輔。

任何事物都需要有兩面性,一味地捨棄其對立面會造成天平的傾斜而失衡,從而會與目標背道而馳。治病亦是如此,只有把有為與無為適時適當的結合,才能打出最大的效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