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4日 星期五

顱顖經

顱顖經02.23.2002元始道長
原序     師巫
夫!顱顖者,謂天地陰陽化感顱顖,故受名也。
嘗覽黃帝內傳:王母金文始演「四序二儀、陰陽之術、三才一元之道。」採禦靈機,黃帝得之昇天;祕藏金匱、名曰內經。百姓莫可見之。
後穆王賢士師巫,於崆峒山得而釋之。
敘天地大徳、陰陽化功。父母交和,中成胎質,爰自:「精凝血室、兒感陽興;血入精宮、女隨陰住。」
故以清氣降而陽穀生,濁氣升而陰井盛。甚者,二儀互換、五氣相參。
目覩元機,非賢莫逹。
謂:真陰錯雜,使精血聚而成殃;陽發異端,榮衛合而有疾。遂使嬰兒纔養,驚候多生。
庸愚不測始末,亂施攻療,便致枉損嬰兒。籲哉哉!
遂究古言,尋察端由,敘成疾目曰顱顖經焉。
真憑辨證,乃定死生;後學之流,審依濟疾。
天和太清,降乘赤海,真一元氣乘之,則母情先搖蕩漾熾然,是陽盛發陰,當姙男也。六脈諸經,皆舉其陽證。
所謂姙衰不勝蔵氣,則觸忤而便傷姙;勝而氣劣,則母疾三五月而發,皆隨五蔵:
心蔵乾,而口苦舌乾;肺蔵渴,而多涕發寒;肝蔵邪,而胑酸多睡;脾蔵發,而嘔逆惡食;腎蔵困,而軟弱無力。
蔵姙氣平,則和而無苦。
胎若劣,而強得蔵飬,至生亦乃多疾。
二儀純陰之證
昇雜真一者,謂陰發陽,則父精薄,姙當成女也。六脈諸經,皆發陰證。
若血盛氣衰,則肥而劣氣。若氣盛血衰,則瘦而壯氣。
餘蔵姙之氣,皆同男説。
孩子處母腹之內時,受化和之正氣,分陰陽之紀綱。天地降靈,十月而化,萬物以生成。隨其時變大理,清純化成祥瑞之基,全真道一,故生成焉。
一月為胚精,血凝也。
二月為胎形,兆分也。
三月,陽神為三魂,動以生也。
四月,陰靈為七魄,靜鎮形也。
五月,五行分藏安神也。
六月,六律定腑滋靈也。
七月,精開竅通光明也。
八月,元神具降真靈也。
九月,宮室羅佈以生人也。
十月,氣足萬物成也。
太乙元真在頭,曰泥丸總衆神也。得諸百靈,以禦邪氣;陶甄萬類,以靜為源。是知,慎於調護,即以守恬和,可以保長生耳。
故小兒瘦痾,蓋他人之過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