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星11.19.2009元始道長
文昌星,是文運的象徵,原本是星宮名稱,不是一顆星,共六星組成形如半月,位於北斗魁星前,因其與北斗魁星同為主宰科甲文運的大吉星,所以也經常被人同文曲星混為一體而分不清。
文昌星和文曲星是不同星座的兩碼事,文曲星是北斗魁星中的其中一顆星,而文昌星則是六顆星的總稱。但文昌星與北斗魁星太異曲同工而同稱為文昌斗魁。同時,二十八星宿中的西方奎星,也因主宰科甲文運而稱文昌奎星。風水與命理中有文昌星,同是主管文運又是吉祥的貴人星。道教也將其尊為主宰功名祿位之星君,稱文星,是讀書文人求功名所尊奉的文聖星。總的來說,文昌星在風水與命理上是文才與貴人星,而在科甲文運中是司禮文武爵祿科舉之本,與北斗魁星和西宿魁星同堂通用。
史料記載,還有一個梓潼帝君,與文昌星同被道教尊為主管功名利祿之神,所以二神逐漸合而為一,將梓潼帝君稱為文昌帝君。梓潼帝君原名張亞子,晉朝越雋人氏,現在的四川省涼山州越西縣人,後來遷到七曲山,現在的四川省梓潼縣。因張本人讀書出身、一身文人氣度,而張氏篤信道教,為道教教義而終生傳教於四川各地,死後人們敬仰他的品德,就在七曲山建廟,命名為清虛觀,並且於碑上刻上梓潼君。後因香火旺盛而被當地人奉為梓潼神,供人祭拜。
唐朝安史之亂時,唐玄宗、僖宗逃到四川期間,受當地人對梓潼神的信仰而感動,遂封梓潼神為左丞相。唐玄宗夜宿七曲山,得梓潼君顯靈相告,言此亂不日將息,帝可回朝。唐廣明二年,唐僖宗躲避黃巢亂軍,再次到蜀地七曲山,親自拜祭梓潼神,加封梓潼神為濟順王,並將自己的佩劍解下賜給梓潼神。至元仁宗延佑三年,即1316年,仁宗帝敕封梓潼神為文昌司祿宏仁帝君,簡稱為文昌帝君。從此,梓潼君變為梓潼神,再變為梓潼王,又再變為梓潼帝君,最後變成文昌帝君。梓潼君就成了文章、學問的天部尊神,職責掌管天部文昌府的事務,成了文昌星、文曲星、北魁與西魁的代理星君。
由於唐朝帝王的大力推崇,梓潼神的地位越來越高,從一個地方神一躍而成為集各星魁於一身的大神。宋時,道教將梓潼君與文昌合稱為文昌帝君,升級尊為人鬼生死爵祿的重量級大仙帝君。古代書生求仕途,以科舉為途徑,於是天下府縣,處處大興土木,為梓潼帝君建立文昌宮、文昌閣殿。明代以後,每一所學校都將主要書屋一大開間騰出來,用於供奉文昌帝君。
每年文昌帝君誕辰,歷代皇帝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帝君的活動儀式。而在民間,凡是讀書人也必要奉祀文昌帝君。歷代官府也都要通令天下學校,來奉祀文昌帝君。
至此,文昌帝君的神位已升級至九五主尊。許多供奉文昌的廟觀,其正殿中堂奉祀文昌帝君,北斗文魁與西宿文魁則分祀在帝君兩旁。文昌宮的文昌殿,是文昌帝君的殿堂,而魁星樓或魁星塔,則是北斗與西宿文昌魁星的廟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