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招鶴法探奧09.14.2005元始道長
鶴從哪裡來?追鶴法中記載:行此法應是「須作九幽黃籙羅天大醮,召之立至。平昔漫浪戲謔,召之則不驗也。」即大型的齋醮如黃籙大齋、羅天大醮一類大型科儀方可用之。
鶴在傳統文化中象徵著長壽,及文人的雅致,自由灑脫、脫離凡塵。鶴體態優美,風骨卓越,常能翱翔九天,又能舞於月下。人們賦予鶴瀟灑、不羈的意味。鶴又是吉祥的象徵,各樣題材的文化民俗中鶴佔有很大的比重。人間宮觀廟神仙傳遞訊息,即是用鶴靈傳送。
如北京故宮及很多宮殿前,至今仍立有鶴形燈檯,書畫界亦有以鶴為主題的,例如松鶴延年的畫作。與鶴有關的成語極多,如:鶴立雞群、閑雲野鶴、鶴髮童顏、鶴鳴九皋、龜鶴遐齡等,就連人百年故去都有駕鶴西歸的成語一說。
白居易吳興鶴贊歎玄法
在道教則更喜愛鶴了,道教神仙、道人與鶴的故事就更多了,如黃鶴樓的故事。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各類典籍、傳記中的神仙的形象也有跨鶴而來,好不瀟灑飄逸。道教中與鶴相關的辭賦更是枚不勝舉,以下摘一些道藏文獻中記載的各類科儀法事中有鶴來儀的記載。
更為神奇的是在道教的各類道場之中,也能見到鶴至的身影。如雲笈七籤‧卷一百二十一‧道教靈驗記載有:「崔玄亮修黃籙齋驗持經驗:崔公玄亮,奕葉崇道,雖登龍射鵠,金印銀章,踐鴛鷺之庭,列圭組之貴,參玄趨道之志,未嘗怠也。寶曆初,除湖州刺史。「二年乙巳,於紫極宮修黃籙道場,有鶴三百六十五隻,翔集壇所。紫雲蓬勃,祥風虛徐,與之俱自西北而至。其一隻朱頂皎白,無複玄翮者,棲於虛皇臺上,自辰及酉而去。」
杭州刺史白居易,聞其風而悅之,作吳興鶴贊曰:「有鳥有鳥,從西北來。丹頂火綴,白翎雪開。遼水一去,緱山不回。噫吳興郡,孰為來哉。寶曆之初,三元四齋。當白晝下,與紫雲偕。三百六十,拂壇徘徊。上昭玄既,下屬仙才。誰其屍之,太守姓崔。崔公常持黃庭度人,道德諸經未嘗曠矣。其後以感通之至,彌加篤勵。去世之時,入靖室,誦黃庭,無疾而化。將葬,棺輕若空衣焉。」
大意是說道教信人崔公,篤信道教,常持誦道德經、黃庭經等道教經典,有一次在當時的紫極宮修黃籙道場的時候,圖繞有鶴三百餘隻自西北方飛來,聚集在黃籙大壇上。這件事情被當時的杭州刺史白居易知道了,白居易還專門做了一首四言詩吳興鶴贊。
邱處機黃籙大齋中有鶴環繞
宋時道人邱處機撰長春子磻溪集,其中有一則記載的也是黃籙大齋中有鶴環繞的故事,並作詩一首:「福山縣黃籙醮感應並序明昌甲寅秋九月,建黃籙於福山縣。二十八日午後,將傳符受戒,有鶴十一翱翔乎壇上,終夕不去。越一日設醮,聞天關震響,北極下紅光燭地,可辨纖悉,士民靡不見者。華燈照耀積金山,人在蓬壺咫尺間。下士傾心開地府,高真威力動天關。千門列祭嚴香火,萬口同聲啟笑顏。三界十方功德備,彩雲仙鶴自回還。」
大意是在明昌甲寅年九月福山縣有道士做黃籙大齋的時候,科儀法事行至傳符授戒的時候,發現有十一只鶴翱翔在法壇之上,直到晚上也沒散去。過了一天行醮儀的時候,突然聽得天空似有雷聲振響,北方有紅光從天而降,不明真相的與會群眾全都見到了異象,並做了一首詩。
招鶴者有何過人之處?
列舉兩個道藏中關於行科鶴至的文章,其實很多人還不知道,道教尚有招鶴一法,以彰法顯。天皇至道太清玉冊中記述「通天寶籙大法三十三階」中就有招鶴一法,但並未寫明其施法之方法。另一法在正統道藏‧太平部‧法海遺珠中收載的追鶴法,便是今日所熟知的道教南宗傳承法門。從其師派來看,其祖師是李喆、鍾呂一脈,又有紫虛元君魏元君的師承。再往後的祖師脈絡,則是南五祖熟知的海蟾劉真人、紫陽張真人、杏林石真人、毗陵薛真人、真人陳泥丸,直至海瓊白真人。
一般行科啟師後,必定召請神明,招鶴科也不例外,召請年直須那何,日直勃日監直宿真君,二十八宿直符吏兵以護衛之,另有通關引之符、招鶴合同符、催鶴等等一大套符咒的運用。若行法有效,鶴至,在法事完成之後,還要念咒歸還仙鶴。即俗話說「有借有還,再借不難」也。
鶴既然能招過來,鶴從哪裡來?道法之中正有管理此事物的神仙將吏。追鶴法中記載:行此法應是「須作九幽黃籙羅天大醮,召之立至。平昔漫浪戲謔,召之則不驗也。」即大型的齋醮如黃籙大齋、羅天大醮一類大型科儀方可用之。若平時孟浪試之則不應驗也。又記載:「凡召鶴之士,要是修真佩籙,道德及人,累有功積在天,德澤萬民,祈禱雨暘,濟度幽顯,玄功廣博,名列仙階,官極一品二品,乃可行之。甚驗。然要是祖師鶴會齋大善緣中,方可於三日前行持。限定日時,方有准驗。若非高品職任道德之士,則不可召之。得此法者,慎勿輕泄也。若輕泄者,立遭天譴。可不慎乎!秘之秘之。」末段又說,此法乃是有道籙者且籙中品秩極高至一二品者,又有道德圓滿,善功及人者方可行之。且要提前數天申文至相關天庭管轄之處申請,到了約定的時辰才能用。如隨意洩露、以娛戲之的人,必遭天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