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3日 星期六

炁是神之母

炁是神之母11.23.2010元始道長
內日用妙經:「炁是神之母,神是炁之子,如雞抱卵,切要存神養炁,能無離乎?」這一句經文,稱為經眼。日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陰符經機在目,所謂經眼,是通往一部經真義的門徑,是打開一部經奧義的鑰匙。如清靜經的經眼是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陰符經的經眼是「宇宙在乎手,萬物生乎身」,心印經的經眼是聖日聖月,照耀金庭救苦經的經眼是慶雲開生門,祥煙塞死戶道德經的經眼是致虛極,守靜篤;太上感應篇的經眼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內日用經的經眼是常克己
解析經眼,對於正確理解一部經的內在涵義,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直接關乎到,對於經文全篇思想體悟的深度。
這一句經文說了兩個方面:一是「炁是神之母,神是炁之子」「切要存神養炁」,一是如雞抱卵、能無離乎?前者,是命功的主旨;後者,包含了修行的心法和火候。這個火候,可以運用在誦經、持戒、雲遊、修廟、磨性、打坐等諸多方面。
要談神炁,先要瞭解我們修道包括什麼?修道,就是復大眾之本來面目,因為四生五道六橋一切含靈皆始自於,並秉道炁而生。人因貪因著,丟失了根本,妄認六塵之幻,才輾轉流離、漂浪愛河至今。修道,就是回家,回根本之家。道教,就是三清祖師慈憫萬類,捨到世間的一條法船,這條法船,可以無量度人,但要有心求才行。道以無情度有情(靈寶五經提綱),大道雖無心可以有情求(太極真人語)
回家,要完成兩個任務:一是修內功,一是積外行。這兩個任務的指導經典,就是太上老君說的內日用經外日用經。所以,日用經才說依此行,可超升。天上沒有不忠不孝的神仙,神仙無不重積德、廣行陰騭。功德夠了,紫府仙冊自然有名,天上地下無不知曉。內功,其實不離兩個字:性命。修行,就是了性命,在生死上下功夫。世人常說提防性命,可見性命事大、生死事大。而性、命二字,說破了、捅個窟窿,就是內日用經經眼中的神、炁二字。千經萬卷,不離性命。說鉛汞、說龍虎、說坎離、說水火、說心腎、說金公姹女,種種異名,其實,皆指神、炁二字。
人在母腹之時,神炁不離,抱成一團,如混沌未判。降生之後,氣息一入口鼻,性命就分了家。生的時候,就是死亡倒計時開始的時候。唯有修道,能脫生死之苦,能免三災五行之厄。
而眾生先天靈識被物欲遮蔽,顛倒色空,以是為非,以非為是,以真為假,以假為真,智慧不足,又無恒心,猶如鐵牛掉進了沼澤地,愈拔而愈深。行道一步,如度千年。進道如逆水行舟,能守而不退,都是好修行人。稍一鬆懈,就順流而瀉了。內日用經開篇所言,從飲食、噤口、莫起一念開始,一一引導大眾,就是從沼澤地裡扔一根繩子,使大眾能有依憑,好使力而行。
神炁又是什麼?老君曰:「玄中有玄是我命,命中有命是我形,形中有形是我精,精中有精是我炁,炁中有炁是我神,神中有神是我自然之道。」(太上老君內丹經)所以,內日用經說:「炁是神之母,神是炁之子。」神炁相依,如子母相戀。不可離,不可即。其中旨趣,奧妙萬千。經中曰:如雞抱卵。
雌雞抱卵,這樣的生活情境大家都很熟悉,但其中蘊含的修行深義,往往細心揣摩者少。雞抱卵的表面意思易於領會:雞若離開了卵,卵就要涼,無法孵化;雞若死守卵,母雞會餓死,卵在重壓下也容易受損。母雞即使在抱卵狀態時,也不是用身體去重壓雞卵,而是呵護、放鬆的狀態。溫度若過高,也不利於雞卵孵化。這個溫養的狀態,就是修道中難以訴諸文字和語言的火候。千古丹經只說藥物,不說火候,原因就在於火候必須口傳心授才能用心領悟,而無法用統一的尺規去衡量。
論語先進篇中,子路和冉有向孔聖人提出了相同的問題「聞斯行諸?」(凡事一聽到就要行動嗎?)孔聖人卻給出了完全相反的答覆。因為子路好勇過人,所以答覆他「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因為冉有生性懦弱,遇事退縮不前,所以答覆他「聞斯行之。」在面對不同的弟子時,師父也往往因材施教,選擇不同的方式教化和引導。
道教儀範中,也引用清河真人的話闡述相同的道理:「經中之言,初欲得知,知而欲為己用,若泥於言而不為用,則反為病。然經中之言,多反覆不一,最要人明此。有云,強行者有志,有云弱其志;有云學則不是,有云不學亦不是;有云靜則不是,復云動者亦不是;反復抑仰。初無定意。惜恐學者過與不及,或著在一邊。左右扶救之,令立於中道。學者所宜深究。」這是告訴大眾不可拘泥於語言。經典中的話,有時說強行者有志,有時又說弱其志,是祖師擔心學者過或不及,或者粘著一邊,所以左右告誡,使其立於中道。這個中道就是火候。
經文說:切要存神養炁
丹道有三大要素:鼎爐、藥物、火候。安什麼爐、立什麼鼎,直接影響和決定修道者最終的成就。有的煉士用小鼎爐,即以人身為鼎爐,心腎為坎離,自給自足,不假外求。中鼎爐,是以天地為鼎爐,日月為坎離,陶魂煉魄。大鼎爐,是修道根本,應以虛無為鼎爐,陰陽捭闔之機為坎離,修至真妙道。至於藥物,內日用經列舉了七寶,而簇其要,其實不過三寶,一曰精,二曰炁,三曰神。三寶之根要,即在神炁。三寶不散,可以煉就大藥,脫離生滅。三寶散失,難脫鬼趣。
神炁要見,必要澄心遣欲,外境不擾。沒有足夠的外行和性功基礎是不行的。德是護法,清靜是領路人。初時,須借假修真。至入定,層層打破陰陽,就進入了大混沌,呼吸若無,無拘無束、無掛無礙。至黃芽漸生,三家自來相見。神炁於黃庭交匯,氤氳纏綿,不分不離。這個道,要溫養。修真之人,無論行住坐臥,不離這個道。指的就是這番溫養。所以,這一句經說切要存神養炁。切要,是殷切的叮囑,不可遺忘之意。神不可外馳,目光必藏,深而炯,無散亂。身常安,炁自足。內日用經中,兩次強調十二時辰常要清靜。澄清之極,天心自現,道自然就在身中,不修而就、不期而成。
經眼最後一句說:能無離乎道德真經第十章也說:「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無離」,是指兩者不相離。如雞抱卵又告誡大眾不可死守。
就像一對戀人,無論相隔多遠,心在一起。空間距離再遠,也能感覺到彼此的存在。如果心中不戀,對面相逢都是無緣的。若即若離,莫失莫忘是八個字的火候秘訣。不是粘連捆綁在一起,也不是完全分離,而是在不即不離之中。持戒、行道,皆要依此,方不違大道正法。
我們做飯的時候,水、米、面、菜蔬等食材準備妥當,鍋碗瓢盆勺鏟準備妥當,但這不等於烹飪本身,也不等於就有了美食。加水適量,這個適量,就是得當、適宜,即是火候。沒有刻度,沒有標準的數位,全憑經驗掌握。這個不可刻度的東西,不能寫在文字上的東西,然而是最實用的東西,就是師徒傳授的東西。
這種運用水火的能力,就是修道的功夫,也是內丹修煉的關鍵。藥物,可謂人人具足,難的恰恰是火候。火候,全憑過來人傳授,且一人一法,所以,讀書是讀不到的。所謂一人一法,是指當修煉具體到個體的時候,每個人適宜的法,都是不同的。世上沒有完全一樣的修行方法。祖師留下的法門,都是大概的路徑,具體修持時,就要因人而異了。世上沒有一樣的雪花,也沒有一樣的樹葉,也沒有一樣的人。屬於每個人的道,尤其是修煉過程中的火候,要自己去依憑法理、傳授去尋找。我們再把這個不即不離,莫失莫忘的火候推及到修行的其他方面,來使大家進一步體會其中的旨趣。
譬如持戒,王常月祖師在龍門心法中說「持戒在心,如持物在手。手中之物,一放即失;心中之戒,一放即破。」這是告訴大家無離的道理。而持戒,又不是死持。戒經云:「戒者,防危也。」戒是安全帶、是籬笆牆、是高速公路。如法的時候,有戒如無戒;偏差的時候,戒是護命法寶。故須臾不可離戒,但又不死守。牧馬童子與軒轅黃帝的對話中告誡我們:天性如野馬,在乎馳騁,戒即是韁繩,但如勒緊,必然傷性。傷性,非道也。任馬縱橫馳騁,則失馬,亦不是道也。馬性安然、調順時,韁繩有而若無;馬性狂時,韁繩可以防止其走失。這是持戒的火候,需細細體悟,經文不能寫出,實則又是修行真諦。五戒之中,一一都有深道理。限於時間,今日不能深展細說。
打坐、修廟、誦經皆一樣,須臾不可離(中庸),又不可死守。要時刻把握如雞抱卵、能無離乎一句經文的旨趣。
生活中,運用道,也是一樣的道理。實際處,有陰有陽,不可偏頗或執於一端,要善於在陰陽之中,掌握火候。好火候,才是好修行。真火候,才是真修行。好道士,猶似好廚子,鍋灶搭好,烹飪的是神炁、日月和陰陽。
細細體悟一下,每個人都有母親,母愛是無私、無邊的。修道,就要深入體會這個。神炁如子母,母親一直在家中守候著,無論兒女去了何方,心總連在一起。這種相戀,是自自然然的,無須學習,無須刻意和雕琢。道與人,也是一樣的。道時刻不離人,但人愛戀物質,遠了道。遠了道,道依然在,就像母親等候著離家遠走的兒女。兒女回頭時,神沒有埋怨,無論你在不在家,都平等愛著每一個世上的人。
道,包容一切。大道,是慈悲的。神,從不會因為人怎麼看待神而對人有區別。你敬神,神顯出救度與靈驗,以證大道不虛;你不敬神,神示現慈愛與方便,以證大道無私。水乳交融,一如神炁相交,亦如子母相戀。修道的旨意,是與此完全一樣的。體會了這份情感,就能使萬法純乎於自然。
道教,是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一個部分。每位道教徒,都要從靈魂深處本能地呵護好對祖國母親的這份天然依戀能無離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