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始真經九03.24.2003元始道長
九藥
藥者,雜治也。
(雜治?就是雜事以明道,前八章皆是一歸一,二歸一,三歸一,四歸一,五歸一,六歸一,七歸一,八歸一,現在這章,是雜歸一。)
關尹子曰:勿輕小事,小隙沉舟,勿輕小物,小蟲毒身,勿輕小人,小人賊國。能周小事,然後能成大事,能積小物,然後能成大物,能善小人,然後能契大人。天既無可必者人,人又無能必者事,惟去事離人,則我在我,惟可即可,未有當繁簡可,當戒忍可,當勤墮可。
(道德經天之道利而不害。利就是害。小事可以長成大事,這個還是要參考道德經第63、64章。總之,慎始如終則無敗事。有必亡,除非是有而不有,功成不居,為而不恃,實際上這三個詞並不是有,是無,有歸無就是無,雖然有了,但卻無,是自然而然的有無,所以叫一也行。總之有了、執了必亡。所以去事離人,別有。)
曰:智之極者,知智果不足以周物,故愚,辯之極者,知辯果不足以喻物,故訥,勇之極者,知勇果不足以勝物,故怯。
(美極則惡,道德經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所以不如無美無惡,有智不如愚而不知。)
曰:天地萬物,無有一物是吾之物,物非我,物不得不應,我非我,我不得不養。雖應物,未嘗有物,雖養我,未嘗有我。勿日外物然後外我,勿日外我然後外心(41)道一而已,不可序進。
(天地萬物,沒有一個物是我的物,物不是我,包括我們所學所意識所文化。物,我不得所以外不應,俗稱種草,不種草,外就不應。我也不是我,我無所得,所以不需要養我。雖然也應物,但我心不知有物,是物自來的,是道自來用的,不是我有的,雖然來養我,我不知有我有物,也就是說,我無我,我是山林,有草有樹有獸,是他們自來的,我也不知我是山林,我也不知我是什麼,但肯定也是個什麼,是什麼,需要我的什麼就來了,不是我讓他們來的,是它們自來的,來了我也不知,我也不自知,也不知物。我無物無,物有我無,物有我有,怎麼說都行,皆是道一之自然。但不可有!有即非。)
曰:諦毫末者,不見天地之大,審小音者,不聞雷霆之聲。見大者亦不見小,見邇者亦不見遠,聞大者亦不聞小,聞邇者亦不聞遠。聖人無所見,故能無不見,無所聞,故能無不聞。
(執著於物,見物,不見所不執著之物。道德經同道道得,同德德得,但是同了德就不見道,同了道就不見德,說的就是固執了,所以不見,所以生於物死於物。有利必有弊。自信必自大,有利必有害。所以聖人無所見,故能無不見,為什麼呢?沒有戴有色眼鏡。)
曰:目之所見,不知其幾何,或愛金,或愛玉,是執一色為目也,耳之所聞,不知其幾何,或愛鐘,或愛鼓,是執一身為耳也(42)。惟聖人不慕之,不拒之,不處之。
(聖人不羡慕,不拒也不處,生而不有,為而無不為,知而無知,道德經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聖人不執著,可有可無。)
曰:善今者可以行古,善末者可以立本。
(活在當下,可以一步一個腳印。看到未來之結果,可以選擇一個好方向。各有利弊,其實都要做。大概是吧。)
曰:狡勝賊能捕賊,勇勝虎能捕虎,能克己乃能成己,能勝物乃能利物,能忘道乃能有道。
(比賊還狡猾能捕到賊,比老虎還勇猛可以捕到老虎,能忘記一切道,可以有道,可以合道。前二句話與最後一句話,並無關聯性,各有各的法。道,不是能捕的到的。因為道比我們都大,他才是捕手,我們忘記我們是老虎,不走老虎的道,才可以不被有道所捕,才可以勝道。方法是:忘。)
曰:函堅則物必毀之,剛斯折矣,刀利則物必摧之,銳斯挫矣。威鳳以難見為神,是以聖人以深為根,走麝以遺香不捕,是以聖人以約為紀。
(鋒利的刀子容易折損,有利有弊,相同的道理,越有越難以見道,所以聖人不有,聖人深遠廣大不有不顯不賢不尚,是以聖人以約為紀。這一句不太懂,大概意思是,聖人不有,有了就有約,有生就約死,所以以約為紀,有了就記下了或者說消除它之類,這句不解也不影響整句的大義。)
曰:鉼有二竅,水實之,則倒瀉,閉一,則水不下,蓋不升則不降,井雖千仞,汲之水上,蓋不降則不升。是以聖人不先物。
(道德經:不敢為天下先。為什麼呢?先就是有。物有非我有,故無害。)
曰:人之有失,雖已受害於已失之後,久之,竊議於未失之前,惟其不恃己聰明,而兼人之聰明,自然無我,而兼天下之我,終身行之,可以不失。
(早知今日,何必當初,早知今日果,何種當初因?!如果當時不自以為是的聰明,而跟隨主流和大道,自然我不突出,而融合大道和天下,不利故不害,不大利故不大害,同天下故久矣。得到是要付出代價的。)
曰:古今之俗不同,束西南北之俗又不同,至於一家一身之善又不同,吾豈執一豫格後世哉。惟隨時同俗,先機後事,捐忿塞欲,簡物恕人,權其輕重而為之,自然合神不測,契道無方。
(沒有什麼道理是長久的,所以隨時同俗,道德經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聖人並不固執。自然而合道契道。)
曰:有道交者,有德交者,有事交者。道交者,父子也,出於是非賢愚之外,故久;德交者,則有是非賢愚矣,故或合或離;事交者,合則離。
(這個好理解,就說我們學習吧,學習某個理論,直接師于原始發明人,我們可以學九分以上,師於他的第一代學生可以八成以上,第二代七成以上,越來越低級。所以我們大道也是一樣。道德經: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禮,失禮而後義。我們要向上學,找源頭學,直接師於道!所以才可以長久,我們要師於源始,不能師於末!)
曰:勿以拙陋日道之質,當樂敏捷,勿以愚暗曰道之晦,當樂輕明,勿以傲易曰道之高,當樂和同,勿以汗漫日道之廣,當樂要息(43),勿以幽憂曰道之寂,當樂悅豫,古人之言學之多弊,不可不救。
(其一,是言,是文,是字,就有偏差,不要執著於其表義。其二,不要自以為是,以物度人,以己度人。)
曰:不可非世是己,不可卑人尊己,不可輕忽道己,不可訕謗德己,不可鄙猥才己。
(平心,常心,不亢不卑。同人同物。)
曰:困天下之智者,不在智而在愚,窮天下之辯者,不在辯而在訥,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柔弱勝剛強。無勝有。)
曰:天不能春蓮冬菊(44),是以聖人不違時,地不能洛橘汶貉,是以聖人不違俗。聖人不能使手步足握,是以聖人不違我所長,聖人不能使魚飛禽馳,是以聖人不違人所長。夫如是者,可動可止,可晦可明,惟不可拘,所以為道。
(不尚賢,使民不爭。民各有所長,這是一個事實,但是不尚。不尚就不會打破這個平衡,就可以共存於道。自然長存於道。都喜歡吃老虎,尚了,老虎就滅絕了。)
曰:少言者,不為人所忌,少行者,不為人所短,少智者,不為人所勞,少能者,不為人所役。
(道德經少則得,多則惑。少了就少反,多了就多反,多得必多害。)
曰:操之以誠,行之以簡,待之以恕,應之以默,吾道不窮。
(誠,認真。行,儉樸。待物以慈,應之以默,默就是同或不有,所以我道大不窮。)
曰:謀之於事,斷之以理,作之於人,成之於天,事師於今,理師於古,事同於人,道獨於己。
(以理斷事。人為天成。與時俱進,不離大道。事同於人,與外物同,道在於己,同而不同。這裡有點儒家的味道。)
曰:金玉難捐,土石易舍,學道之士,遇微言妙行,慎勿執之,是可為而不可執,若執之者,腹心之疾,無藥可療。
(不能執著,視一切如土石,莫執之若金若玉,大道散樸。執著之,無藥可治。)
曰:人不明於急務,而從事於多務它務奇務者,窮困災厄及之,殊不知道無不在,不可舍此就彼。
(什麼是急務?就是保命吧。而從事於多、它、奇,那麼就耗損了。道不用去用方法去求,多它奇也不達,道無不在,本就在這裡,大家都有。)
曰:天下之理,捨親就疏,捨本就末,捨賢就愚,捨近就遠,可暫而已,久則害生。
(天下的道理,捨近求遠,捨我求人之類,久而久之就會害了我們。)
曰:昔之論道者,或曰凝寂,或日邃深,或曰澄澈,或日空同,或日晦冥,慎勿遇此而生怖退。天下至理,竟非言意,苟知非言非意在彼微言妙意之上,乃契吾說。
(昔之論道,或說道凝寂,或說道澄澈,或說空同,文字的表達能力是有限的,超越文字而明其妙意之上,才是要達到的目的。沒有想像的那麼難,只是文字就這能力。)
曰:聖人大言金玉,小言桔梗芣苜,用之當,桔梗芣苜生之,不當,金玉斃之。
(這個可能是在說,都是比喻而已。用的恰當則是。)
曰:言某事者,甲言利,乙言害,丙言或利或害,丁言俱利俱害,必居一於此矣,喻道者不言。
(說的道理,都是相對來說的,可能有矛盾,但是是有參照物的,居一而言此矣,是反論道者不言?)
曰:事有在事言有理,道無在道言無理,知言無理,則言言皆道,不知言無理,雖執至言,為梗為醫(45)。疑當作翳。
(有這事,相對於這事來說是有理的。道無,在道言則無理。所有的言無理,是反論道,)
曰:不信愚人易,不信賢人難,不信賢人易,不信聖人難,不信一聖人易,不信千聖人難。夫!不信千聖人者,外不見人,內不見我,上不見道,下不見事。
(如果不信了,說明已經突破了賢人的理論,或聖人的理論,近道了。合道了。誰也忽悠不了了。或者說並不是超越聖人,只是說聖人並不存在,或者說存在,但並無有言論,突破了一切的言論而明瞭聖人大道之意,則這些言論都成了廢話,就像燒水,聖人提供火,水開了,火也沒用了。一層一層的突破。)
曰:聖人言濛濛,所以使人聾,聖人言冥冥,所以使人盲,聖人言沉沉,所以使人瘡。惟聾則不聞聲,惟盲則不見色,惟瘡則不音言。不聞聲者,不聞道、不聞事、不聞我,不見色者,不見道、不見事、不見我,不音言者,不言道、不言事、不言我。
(有必錯,所以道德經開始便是:道可道,非常道,先自我否定。聖人之言濛濛、冥冥、沉沉,執著於此則使人有害。聖人只是比喻而已。凡言必有錯必涉妄。所以,無見無聞無事,則無害。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個人認為,那是達到境界後的狀態,要無。而我們已經長大了,已經有了,所以學也學了,還要損的。)
曰:人徒知偽得之中有真失,殊不知真得之中有真失,徒知偽是之中有真非,殊不知真是之中有真非。
(偽中在失,真中也有失,偽中有非,真中也有非。怎麼可以執著?怎麼可以不執著?)
曰:言道者如言夢,夫!言夢者曰:如此金玉,如此器皿,如此禽獸,言者能言之,不能取而與之,聽者能聞之,不能受而得之,惟善聽者不泥不辯。
(言道者,寫經的,有言論的,說道的聖人,說道如言夢,或如金玉,或如器皿,能說不能真給我們看看,說梨好吃,我們也不知道我好吃啊,我們聽了這言,實際上只能是揣摩,不能全得,所以只有善於聽道的人去理解,所以不泥不辯,為什麼不辯?因為我們不理解,沒有同聖人之說。其實這世界,無論是誰說的話都是對的,我們只要站在他的角度基本都可以理解他說的話是對的。一切皆是對的。梨可以去嘗嘗,而道呢?!讓說道者無法可說,讓聽道者無法可聽。)
曰:圓爾道,方爾德,平爾行,銳爾事。
(周全了就是道了,曲則全嘛。曲則全,第一要去做,要曲。做的多了就全了。第二,不能執著,執著就不曲了,不全了。方而德,德是有形有質的有的,可知的。做事行事要平衡?居中?守中?銳爾事,做事是具體的事物,所以要執著,要認真。這四句,大概就是明道明經的方法吧。)
(這最後章叫藥?說的很好。因為我們世人,可以比喻一下:人都有病,人都在錯中行,人在黑暗中,人迷失了,所以,這經是藥!)
無上妙道文始真經竟
(無上妙道方始真經,結束。)
(我也不知該說點什麼,這經說的很細,細有細的好處,也有它的壞處,細容易偏離,細容易雜亂,但細更明瞭細緻,有利有弊。)
(這經從第一章論到第九章,從一到八,是一歸一論到了八歸一的,核心是一樣的,分了再合,就這樣論了八章,到了第九章就是把些瑣碎的說了說,這經就講完了。挺好的,但太細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