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端的悟真篇問世後,宗其學者甚眾。據南宋李簡易的混元仙派之圖所載,張伯端門下有馬自然、劉奉真二人及石泰、薛道光、陳楠、白玉蟾一系。當時張氏傳人大多在世,故其所述張伯端一系的傳承較為可信。兩宋間又有劉永年、翁葆光、若一子等主張陰陽雙修的一系也自稱傳於張伯端。
此外,尚有一些傳承不明、但卻宗奉張伯端悟真篇及金丹四百字學說的人,如夏宗禹曾著悟真篇講義,陳達靈曾傳悟真適孫元名真人釋義,袁公輔曾注悟真篇,黃自如曾注疏金丹四百字等等。
宗承張伯端內丹學說之人,雖不一定全屬張氏嫡傳,但卻皆可被視為張伯端內丹學派之成員,他們多為居家修煉之人而非職業道士,且多只以師徒間密授的傳承方式來發展信徒,唯至白玉蟾時,方比較重視對本派教團組織及靖治等宗教活動場所的建設,令張伯端內丹學派,開始真正發展成為一個在社會上較有影響的道教宗派。
這個道教宗派本自無名,在兩宋間主要活動於南方,當全真道於宋金之際興起於中國北方後,人們以二者皆祖述鍾呂金丹派學說卻又地處南、北,而分別將它們稱為金丹派的南宗與北宗,如明宋濂送許從善學道還閩南序言:「宋金以來,說者滋熾,南北分為二宗,南宗則天臺張用成(張伯端),…北宗則咸陽王中孚(王重陽)。」
南北二宗雖皆共同祖述鍾呂之說,但卻又各有特點,存在著一些明顯的差別。大致說來,南宗道士多宗承其祖師張伯端修行混俗且和光心的教導,而喜隱居市噬、和光混俗,故其組織相對鬆散,這與全真道力倡出家、苦行並有著嚴密組織的狀況差別甚大。
此外,南宗之修煉法分有清修和雙修兩系,在修行次序上俱主張需先從修煉精氣入手,然後才求明心見性,即所謂先命後性,這與全真道的清修及先性後命的主張也完全不相同。南宗由於多以師徒間密授的方式來吸納信徒,組織較為鬆散,其社會影響和勢力也不大,所以在入元以後,隨著全真道的大規模南傳,南宗便逐漸歸流於思想學說與之相近且有很大勢力和影響的全真道中了。
張伯端在傳播內丹學說時,卻因三傳非人,三遭禍患,唯恐再泄天機而遭譴患,至有「當鉗口結舌,雖鼎鐫居前、刀劍加項亦無復敢言」之歎,故只敢將丹法隱於悟真篇中以求夙有仙骨者尋文解義,並自慰此乃天之所賜,非伯端之輒傳。所以悟真篇之說頗顯簡略而晦澀,其有關修煉次第及一些重要概念、術語的表述並不是十分明瞭。也正由於這樣,才有了歷代關於悟真篇的注疏發揮之學。
張伯端12.02.2018元始道長
張伯端,字平叔,號紫陽、紫陽仙人,後改名用成(或用誠)。人稱悟真先生,傳為紫玄真人,又尊為紫陽真人,南宗開山之祖,北宋天臺(今浙江天臺)人。生於宋太宗太平興國九年(西元984年),成道於宋神宗元豐五年(西元1082年)。少年博學,悟真篇‧序有:「僕幼親善道,涉獵三教經書,以至刑法書算、醫卜戰陣、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術, 靡不留心詳究。」
然屢試不第,乃充一刀筆吏,所謂衙門判案之師爺。一日欲吃魚,侍婢將魚端上。張伯端因公務回來晚了,見魚不見了,乃誤認為侍婢竊魚,遂怒,婢自盡。久之,見梁上有老鼠活動,落下一魚骨,乃悟魚被鼠而竊。因而看破紅塵,潛心於道。
賦詩曰:「刀筆隨身四十年,是非非是倒還顛,一家溫飽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紫綬金章今已矣,芒鞋竹杖任悠然,有人問我蓬萊路,雲在青山月在天。」賦畢,乃焚所掌案卷,觸怒上司,以焚棄文書罪,被判流放嶺南。
後隨陸洗入蜀,遇劉海蟾祖師,授以大道真訣,改名用成。後陸公死,平叔轉徙秦隴,得罪鳳州太守,在流放途中遇石泰,為之說情,得以免罪。
追憶師之所言云:「異日有為汝解韁脫鎖者,當直授之,餘皆不許爾。」遂以金丹火候之訣,授以石泰,故泰為南宗二祖。後張紫陽歸於故鄉天臺百歲嶺,修道,成道,著書立說,傳道天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