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7日 星期六

道門樂府

道門樂府12.28.2016
道門樂府是道教色彩的樂府歌詞,源於流傳民間歌詞。漢魏六朝道教的發展時期,道士使用這些藝術形式,向人們傳播宗教教義,勸導世人皈依道教,因此留下諸多勸仙勸道和表現神仙境界的道門樂府作品。按文體和功能的不同,道門樂府又可分為勸仙民歌、仙歌、步虛詞等,經道教神仙思想的滲入和渲染,成為漢魏六朝文學藝術一朵朵璀璨的奇葩。
漢代神仙思潮反映在文學領域裡,漢賦和樂府詩中,慣用華麗鋪張的詩句,描寫神仙境界。迨至東漢末年道教形成,神仙信仰更加普遍流行開來,神仙傳記和神仙詩歌,成為當時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勸仙、勸道成為經常性的歌詞內容,漢樂府中的上陵董逃行長歌行隴西行豔歌王子喬,劉安的八公操、司馬相如的大人賦、民歌時人為三茅君謠等皆是此類詩歌。
早期的道門樂府,即漢代樂府之中的神仙之歌,充滿列仙之趣的教化意義,其中長歌行表現求仙藥的主題,日出入是漢代的郊廟歌詞,但深受道教思想的影響,董逃行系仙人之歌,豔歌隴西行等詩重在描述遊仙的經歷,或對神仙境界的幻想。列仙之趣是漢代道門樂府的主要表現傾向,或者勸仙入道,或者慕仙頌仙,向人們展示神仙生活的美好景象。
有些勸仙詩借助於民歌和童謠來宣傳神仙思想,如漢初的童謠:「著青裙,入天門,揖金母,拜木公。」表現民間對東王公和西王母的信仰。也有一些是為表現求藥長生和祈禱世間太平的,如長歌行一詩中,主人公在仙人指引下,遊歷太華仙境,並求得仙藥,作品通俗質樸,極力讚歎仙藥之靈妙,表現了濃厚的求仙色彩。
道教經典雲笈七籖記載了許多這樣的勸仙民歌,如靈鳳歌石鼓歌等。靈鳳歌的故事來源於變文,是六朝道教融合的神話故事。此歌的故事取自金精山記,漢代的張芒女名為麗英,有異質,長沙王吳芮欲強聘親,乃登山披髮於石鼓之下,人皆謂之死,芮妻及芮視之,但見紫雲升起,只留下這首石鼓歌,借神仙諷刺人事,反映社會生活的疾苦。
仙歌是演唱仙道故事的詩歌,多採用樂府民歌的形式,故也可歸入道門樂府。仙歌用神仙得道的故事教化世人,為許多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披上神聖的外衣,以具體化的人物感化教徒,發揮演道抒情的作用。道教中流傳很廣的化胡歌,即為老子西去化釋成道的故事,漢代已有老子入夷狄為浮屠的傳說,敦煌經卷發現六朝的化胡經殘抄本,第十卷玄歌輯有老子化胡歌三十餘首,以藝術化的手法宣傳道教的思想。
樂府詩集收錄不少降神歌、饗神歌和迎送神歌,均屬於仙歌,多為晉後作品,道教中的降真歌也有降神詩歌的影子,樂府詩集中載有神鉉歌十八首,是典型的道教意味的降神曲。道藏中記載的許多仙真歌也是仙歌。仙真歌是仙真降臨時所唱和的詩歌,傳說漢武帝於崑崙山會見西王母,王母有贈答之歌,以鋪張的詩句,描繪仙境的無與倫比的美好,具有十分神秘的色彩。真人歌多半以半遮半掩的姿態隱在道經之中,而不為世人所熟知。
西晉天師道女祭酒魏華存夫人,傳黃庭經上清派一系,此後上清派傳人楊羲、許謐、許邁等人大量製造道書,其中包括不少真人歌,假託諸真人傳授魏夫人道經並唱和,其內容都極力描繪神仙境界之富麗堂皇,是宗教味道十分濃厚的仙真詩作。此外,西王母贈魏夫人歌、楊羲真人歌、辛玄子詩、太微玄清左夫人歌、萼綠華贈羊權詩等,都具有同樣的仙真趣味。
樂府詩集引唐吳兢的樂府解題曰:「步虛詞,道家曲也,備言眾仙縹緲輕舉之美。」步虛詞也是道門樂府詩體的一種。
步虛詞實際上起自晉代,據晁公武讀書志記載:「步虛經一卷,右太極真人傳左仙公。其章皆高仙上聖朝玄都玉京,飛巡虛空所諷詠,故曰步虛。」道經中的空洞步虛章出自洞玄靈寶玉京山步虛經,可能系靈寶道士所作。步虛章為道教大型舞曲,是道教齋醮法事的詩歌和音樂。步虛經中輯有洞玄步虛吟十首,大約作於兩晉時期。南北朝時期,步虛詞更為成熟,北魏神瑞二年(415)嵩山道士寇謙之制雲中音誦道曲中即有步虛聲華夏贊,傳至後世便成為宮觀中的齋醮法事音樂,稱為道情法曲,其韻稱為步虛聲,其所配的詩詞稱為步虛詞。南朝陸修靜的太上洞玄靈寶授度儀和唐代杜光庭的太上黃籙齋儀中也輯錄了不少步虛歌詞。
步虛詞的內容是讚頌神仙和遊歷仙界的輝煌景況,與遊仙詩有不少相通之處,但重在服務宗教儀式,不如遊仙詩那麼自由。太上洞淵神咒經卷十五步虛解考品認為,步虛詞具有攝毒收瘟的神效,在消災法會等道教法事儀式中,步虛是十分重要的儀式之一,道士透過步虛得與神仙溝通,傳達人的祈禱和願望。
步虛詞溝通人與神的關係,描寫神仙的逍遙生活,如傳說為東晉葛洪所作的西王母宴漢武命上元夫人彈雲林之璈歌步虛之曲一章,根據漢武帝會見西王母的傳說而加以改編,配合歌舞伴奏,增強了宗教氛圍和藝術感染力,輕妙的歌舞和優美的詩詞把人們帶入虛無縹緲的神仙境界。眾仙步虛詞是各位神仙在仙界虛遊的經歷描寫,有遊樂的性質,反映了人的追求和理想。
步虛詞採取了流行的五言詩歌的形式,後來漸有七言和長短句,並形成了固定的曲牌,發展為後世詞牌的西江月。步虛詞相配的步虛聲韻優美動人,受到世俗社會的普遍歡迎,隨著道教文化影響力的擴大,樂道的文人也常常依韻填詞,由此步虛詞開始在文人社會流行,北周庾信(513—581年,字子山)在文人步虛詞創作上,取得很高的成就,他仿照道教的步虛音韻作有步虛詞十首

道門樂府是漢魏六朝道教藝術的一朵奇葩,在道教歷史和文學流變中具有重要意義,其勸仙民歌,表現了非常濃郁的道教神仙教化色彩,又不乏樂府民歌本有的質樸情調;仙歌是用於演唱仙道故事的詩歌,多用樂府民歌的形式寫成,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降真之歌營造了人神同樂、歡欣和諧的神仙氛圍;道教齋醮儀式中的步虛,是最為典型的道門樂府,步虛兼具詩歌與音樂的藝術形式,為唐宋詞曲的發展和成熟奠定了基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