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9日 星期日

改命的意義


改命的意義05.19.2019元始道長
自古至今,命運一詞最傷人腦筋。因為命運有太多不確定性,或曰隨機性,或曰偶然性,因而,當我們硬性討論命運的問題時,要麼難以說清,要麼用宿命論去詮釋每天發生的事情,總覺得難以周全。
命運,即命與運。術數家認為,命是天定,運在人為。這種說法大致沒有問題。只不過,在儒家思想處於統治地位的封建時代,命運往往拿來與個人努力程度相聯繫,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入世思想鼓吹下,我們似乎僅考慮了努力程度、際遇、環境、人際關係等對命運的影響,這些都是外在的、顯性的,因此容易被我們看在眼裡,故而我們篤信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並不遺餘力地加以踐行。
儒家思想之所以成為主流,在於其不僅在社會綱常、倫理道德、文化理念、民族精神等諸方面,為我們提供了一定的規範,將我們裝入一個龐大的思想系統之中,並成為絕大多數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換句話說,我們只有在這個模式下,經過奮發圖強、奮勇拼搏,我們才能獲得機會,改變自己,獲得成功,而不至於偏離正道。
這種思維模式當然沒有問題,因為千百年來,只要是讀過些聖賢書、受過正統教育的人都會以修、齊、治、平為其人生目標和使命,故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之精神。然而,自古以來,功成名就、成為楷模者往往是少數,而絕大多數人似乎難以逃離命運的捉弄,雖已竭盡全力,卻依然難以突出重圍。經過一番掙扎之後,不得不向命運妥協。
於是,有些人開始認真思考命運的問題。相信命運天定的人,多選擇隨波逐流、隨遇而安,並自稱看淡得失、從容放下,實際上,如果我們從未擁有,又何談放下?放下什麼?須知,很多人的放下,充其量是放棄而已。放棄是無可奈何,而放下則是不再執著。兩者有根本區別。
中國人的信仰是有功利性的,多半對神靈有所求,以期改變自己的命運。中國人的信仰模式很奇特,覺得對自己有用的神靈才會去拜,對神靈有所求時才去拜,用不到神靈時一般不會去拜的。可以說,這就是很多信眾的心理,但不成其為信仰。
實際上,中國人的這種信仰模式多與命運有關。中國人信命,不過大多局限於上了年紀的人,對於年輕人來說,就未必那麼信了。因為信仰需要某種契機,這個契機多與命運不濟有關,因此,當一個人年輕有為、事業順利、家資豐厚、家庭幸福時,一般不太可能想到宗教。
然而,當一個人時運不濟、命運多舛,雖辛苦付出卻遲遲不見回報,遇人不淑、財運不佳、多災多病、子女不孝等時,往往會將這些際遇與命運連在一起,並試圖透過宗教幫助自己走出困境,於是才有了信仰的需求。可喜的是,很多人發現,經由虔誠信仰,他們的命運竟然得到改善。
用信仰的方式改變命運也有其特殊性,因為,宗教所宣揚的善,不僅需要真誠地信仰,而且需要踐行,同時不可以有所求,否則回報便大打折扣。這對很多人來說具有挑戰性,因為他們信仰的真正的目的,就是使自己的命運有所改善,宗教卻讓其無所求,這種矛盾使得很多人無法真正領悟善的真義。
城隍老爺被封神之前是一名趕考的書生,一天晚上被召去應試,寫了一幅對聯: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幾年後,他被封為城隍。這就是為善的問題。為善不可有功利心,否則就是交易。而善行最大的功德往往來源於真心和無求。老子說:「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行不行善是自己的問題,有沒有功德卻來自於天算,半點馬虎不得。
行善積德是改變命運的根本法門,宗教的最普遍的功能是導人向善、觀照本心,並用這種善心服務於人。慢慢地,我們會發現,人生會順遂得多,災難會逐漸減少,病災會逐漸減少甚至消失,命運會慢慢發生改變。其實,這就是改命。
當然,改命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我並不否定道家的法術對改命的作用,也不反對風水術數對命運的影響,但改命的根本還在於自己,法術和術數的功效也與心性有關,沒有善作為基礎,法術和術數或許就沒有了發生效用的條件。
總而言之,當我們談修行的時候,我們無法逃離儒家的綱常,也無法忽視善性的作用。命運的重點不是命,而是運。運命的方法除了把握時機、運用智慧、勤勤懇懇、努力付出,還需要經營自己的內心。保持善心,付諸善行,我們的命運也會隨之改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