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星術10.21.2018元始道長
中國傳統文化,歷來有神傳文化之說,燦若星辰的華夏古文明中,觀星術被視為離神最近的科學,古人認為,世間的吉凶禍福,上天都會通過星象的變化,預先給人類警示。
古人對星空的探索,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時期,先秦時期的古人就已經將滿天星斗劃分成群,並一一取名。西元前270年前後,三國時期吳國的太史令陳卓統一全天星官,編成具有二百八十三個星官、一千四百六十四顆恆星的星表,史稱陳卓定紀,這一星象體系成為後世觀測星象的基礎。西元600年前後,隋代一個法號為丹元子的隱居者,按照陳卓所定全天星官的佈局,將此前流傳的星官知識重新整理,作了一首認星歌謠步天歌,至今流傳。
古人觀星,除了製作星象圖之外,還透過觀察天上星星的變化,斷定人間即將發生的重大事件。古人認為,上天若對人類有所警示,就會在星象上表現出來。離神最近的古科學,是古代皇家天文機構司天監的職責,除了確定時間、頒佈曆法、計算日月食等,還需觀察天象所預示的吉凶,以提醒天子順應天命。
在占星術中,最為星象學家和帝王們所顧忌的就是熒惑守心,這被認為是大凶的天象。在漢書.天文志中記載,「熒惑為亂,為賊,為疾,為喪,為飢,為兵,所居之宿國受殃。」熒惑即火星,星象家認為,當火星運行到心宿附近,即熒惑守心時,就是涉及皇室社稷興亡的徵兆,輕者天子要失位,嚴重者就是皇帝死亡。史記記載:「熒惑星守之,則有水之憂,連以三年。」
呂氏春秋記載,宋景公三十七年(西元前480年),當夜空中出現熒惑守心的凶險天象後,星象家子韋告訴宋景公三種辦法可以解此災禍,一種是把災厄轉嫁宰相,一種是把災厄轉嫁百姓,一種是轉嫁五穀收成上。
宋景公是個仁君,他不願意傷害他人。更不願讓無辜的平民百姓和年歲來作替罪羊,寧願自己承擔一切禍殃。子韋讚歎說:「現在主公至心發出為人君的三種仁愛、寬厚的言論,必然感應天心,熒惑星必會有所移動。」
果然,宋景公的仁德慈悲感動上蒼,奇蹟出現,子韋是夜再觀星象,發現火星迅速離開心宿。宋景公不但保住社稷,還被上天延長廿一年的壽命。
而四百多年後的漢成帝就沒有那麼幸運。後漢書中記載:「建安十八年,歲星、鎮星及熒惑俱入太微。」,那一次的火星降臨事件,被多人看見。漢成帝,就是那個寵幸與楊貴妃齊名的趙飛燕的皇帝。綏和二年(西元前7年)時,天穹中又一次出現熒惑守心,身邊的星象家讓他將天象顯示的凶險移禍給丞相翟方進。這位漢成帝沒有宋景公的仁慈,在嚴斥翟方進沒有盡力輔助自己,羅列一大堆罪狀後,隨即下詔讓他自己審處焉逼他自盡。但嫁禍於人的漢成帝並未因此逃過劫難,翟方進死後只過一個月,他就暴病而亡,駕崩了。而西漢王朝,也在十多年後,被王莽篡滅。
魏書.崔浩列傳說,崔浩精通玄象陰陽,長於道學。北魏明元帝時,有一年,太史上奏,「在匏瓜(星名)五星之中的熒惑星,忽然不知去向。依照推佔常法,這是國家危亡的先兆。」明元帝拓拔嗣大驚失色,連忙召集眾碩儒商討對策。崔浩卻胸有成竹的說,「熒惑星一定進入後秦。」群臣不屑,認為人怎麼可能知道天上星星的去向。兩個多月後,熒惑星真的出現在後秦上空,而這一年,後秦發生大旱,池水乾涸,謠言四起,國人不安。一年後,後秦滅亡。北魏朝堂滿朝上下,無不佩服崔浩的精妙神算。
現代人認為觀星術不過古人故弄玄虛,應驗了也只不過是巧合。其實中國古代觀星術經歷幾千年的傳承與無數朝代更替的檢驗,其中的玄奧非普通人能懂。
根據科技日報報導,踏入北京古觀象台的紫微殿,抬眼便可望見這樣震撼的古星圖,而且只要你願意,便可以在講解員的指導下,拿起彩筆,親手繪製,在一筆、一畫、一點中,品味這來自遙遠夜空的美麗神話。
一、把中華大地搬上天,構建一座天空之城
這幅古星圖是蘇州石刻星圖,是大陸現存較早、較系統的石刻天文圖。該圖原是南宋太學博士黃裳於1190年(紹熙元年)繪製進獻給宋太子趙擴的,南宋西元1247年(淳佑七年)由王致遠製成石刻,石碑原保存於蘇州府學,現存於蘇州市文廟。
這幅石刻星圖的上部分是星圖,下部分刻著二千多字的說明文,主要說明這幅星圖的內容、作用和各部分的意義。其實,這篇說明文字主要呈現古代「天、地、人合一」的思想。古人認為天、地和人都是有千絲萬縷聯繫、不可分割的,天是不停轉動的,地是穩固不變的,而人類則生活在天地之間生生不息。古星圖的創作思想也根源於此。
以外行人來看這一整幅古星圖,最引人注目的恐怕就是那分布於星圖四個角的四隻神獸,它們形態各異,威風凜凜,大有氣吞山河的勇猛之勢。
這四隻神獸分別是東方蒼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和北方玄武,除了青龍代表漢族外,其他的分別代表各個地區的少數民族,朝廷在各區都會派兵鎮守,並形成三個戰場。除了代表少數民族以外,四大神獸還分別代表金、木、水、火和四季。
二、古人抬首觀星空 一望風雨幾千年。
其實早在上古時期,古人就已經將滿天星斗劃分成群,並一一取名。大陸河南濮陽在出土的四千多年前的文物中,就已經有用貝殼擺成的蒼龍、白虎的圖案,可以說那是古人最早對星象的一種認識。
在先秦時期,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就開始繪製星圖。約西元前二百七十年前後,三國時期吳國的太史令陳卓統一全天星官,編成具有二百八十三個星官、一千四百六十四顆恆星的星表,史稱陳卓定紀,這一星象體系被後世史書所採納,成為大陸觀測星象的基礎。
可以說,基於傳統文化的三垣二十八宿星象體系,是中國古代天文學有別於西方的最引人注目之處,自陳卓初定,至體制完全建立,傳承千餘年,一直到明清之際。但遺憾的是,三國時代陳卓關於星官(即星座)的原圖早已失佚,不知散落在何處,後人只能透過歷史記載了解它的全貌。
後來在西元六百年前後的隋代,法號為丹元子的隱居者按照陳卓所定全天星官的佈局,將此前流傳的星官知識重新整理,作了一首認星歌謠步天歌。步天歌詳細整理和記錄三垣二十八宿的全部成員,其分章、星官、星數、尋星順序都嚴格遵循實際觀測。
清代學者梅文鼎對步天歌給予極高的評價:步天歌所列星象,特為簡括。故自宋以來,天官家多據為準繩。現存最早的描繪在紙上的星圖是唐代的敦煌星圖,發現於敦煌藏經洞,繪於西元940年,圖上共有一千三百五十顆星,繪製方法與現代星圖的繪製方式基本相同,是大陸流傳至今最早採用圓、橫兩種畫法的星圖。
位於古觀象台的這幅宋代的古星圖,可以說是古人對星象最為系統、完備的記錄和觀測。到了現代,人們開始逐漸運用科學的方式、方法進行天文觀測,現代的天文學和古時的天象分析,已經完全是兩碼事,現在對古星象研究的人已經少之又少。現在大陸專職於古星象研究方面的專家學者,僅有二十多位。
三、手繪一幅古星圖 暢遊星辰與大海。
由於現代天文學已完全取代中國古代天文學,天文愛好者對中國古代星座了解的很少。而且從星占的角度說,中國古星圖之所以沒有西方星座那麼普及,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西方的星占學是個人化的,黃道十二星座都是占卜的個人的性格、命運等等,而中國的二十八宿主要和皇家有關,為朝廷服務,運用的目的也大多是興戰、求雨、預測皇家重大事件以及農作物的收作等,從始至終普及率都比較低。
四、三垣二十八宿
垣的意思就是城堡,三垣通俗地說就是天上的三座城堡。紫微垣是中垣。它以北極為中心,並以北極附近的一片星群為基礎而構成。中國古人發現,北極有一顆星星是不動的,其他星星都圍繞著它轉,因此把這片天區選作皇宮。那顆不隨天球旋轉而轉動的星星被古人稱為天極星,成為皇帝的象徵。
太微垣是上垣,比作朝廷,是皇帝處理公務的場所,內含多種官職和各類大臣。天市垣是下垣,比作老百姓的集貿市場。
宿有住宿的意思,指日月五星會在其中停留休息。二十八宿是古代將黃道、赤道附近的星空劃分為二十八個大小不等的星區,故稱。二十八宿實際上是古代以恆星為標誌的一種天文座標體系。通俗說,二十八宿就是月亮繞著地球轉一圈每天睡覺的地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