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學說08.19.2007元始道長
從物候觀察,春季是氣的展放運動控制,或主導著自然界的生命活動,便名以木氣;夏季是氣的上升運動控制,或主導著生命活動,便名以火氣。
秋季是氣的內收運動控制,或主導著生命活動,便名以金氣;冬季是氣的潛降運動控制,或主導著生命活動,便名以水氣;長夏是氣的平穩運動控制,或主導著生命活動,便名以土氣。
五行之間,以季節為序,相資生、相養助,叫五行相生;五行之間,以季節相間為序相制約、相抑制,叫五行相克。有相生則不會導致某行的不足,有相克則不會造成某行的太過,從而保證了一年之中氣機變化的穩態。
內經把五行和陰陽並列起來,都看成是化育生命的本源。五行學說是古代人類研究大自然氣的運動和變化規律的學說,是研究生命起源、生命運動規律的古代自然科學學說。
五行是中醫理論的重要內容之一,根據黃帝內經和其他古籍的記載,從氣的運動方式,討論五行的基本概念。
1.五行非五材
五行是揭示天地之間四季氣的運動變化規律、揭示人與自然的內在聯繫、揭示人體各器官氣機特性和相互聯繫的學說。
在五行學說中,木火土金水這五個字,已由具體的五種物質或材料的原義,昇華到五種氣的運動形式的高度,已由形而下的水準,上升到研究萬事萬物普遍規律的形而上的水準,也就是由器的水準,上升到了道的水準。
所謂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
但若按其字義理解,為五種具體的物質、材料,充其量只能叫五材,而不能稱五行。五材的概念,古已有之。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就有「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的說法,尚書大傳也有「水火者,百姓之所飲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興作也;土者,萬物之所資生,是為人用」的記載,指的都是五材,五種具體的物質和材料。即使將其說成是五種元素,也仍然屬於五材的範疇。
五行的行字,說文解字說:「人之步趨也」,也就是邁步行走的意思,進而可引申為行動、運行、運動。
所謂五行,應是指自然界氣的五種運行方式,或說是五種運動形式。
漢代的白虎通‧五行篇說:「言行者,欲言為天行氣之義也。」意思是說,用行字,是用來表述大自然之中氣的運動、運行方式的。漢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裡說得更清楚:「天地之氣,合二為一,分為陰陽,判為四時,列為五行。」
行者,其行不同,故為五行。比相生而間相勝也。顯然是說,五行是指天地之氣的運行,有了陰陽,才有了四季,有了四季,才有了五行,之所以用行字,是因為天地之氣的運行方式不同。
五行之間,以季節相鄰的次序相生,以季節相間的次序相勝,也就是相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的「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濕燥風」,也是把四季和五行聯繫起來的。因此在黃帝內經裡,又把五行叫作五運。
這些都說明,五行是揭示天地之間四季氣的運動變化規律、揭示人與自然的內在聯繫、揭示人體各器官氣機特性和相互聯繫的學說。
因此在五行學說中,木火土金水這五個字,已由具體的五種物質或材料的原義,昇華到五種氣的運動形式的高度,已由形而下的水準,上升到研究萬事萬物普遍規律的形而上的水準,也就是由器的水準,上升到了道的水準。
2.五行的屬性和歸類
伴隨著天空的斗轉星移,伴隨著地面上春、夏、長夏、秋、冬季節的更替。大自然的氣機進行著展放、上升、平穩、內收、潛降這樣有序的運動和變化,古人分別用木、火、土、金、水來代表它們的運動特性,這就叫五行。
五行所代表的氣的運動形式和特性各是什麼?將自然界萬物用五行進行歸類的依據是什麼?古人是用「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的方法來研究的。
由於地球的自轉和公轉,使生活在北半球的華夏先人,在傍晚仰望星空時,很容易觀察到北斗七星的周日視運動和周年視運動。
就周年視運動而論,當北斗七星的斗柄在傍晚時分指向東方時,地面上則是春季;指向南方時,則為夏季;指向西方時,則為秋季;指向北方時,則為冬季,這就是四方和四季相對應的來歷。
東漢張仲景著傷寒論‧傷寒例中,就有「四時八節二十四氣七十二候決病法」,記述了斗柄指向和四季、8個大節(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二十四氣以及七十二候的關係。
可見以觀察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來確定四季和節氣的方法,是由來已久而且也是很精確的,這在傷寒論中稱之為斗曆。
仰觀天文,斗柄指東;俯察地理,地面為春。在這個季節微風和煦,冰雪消融,種子生根、發芽,草木根鬚下伸、枝葉上層。蜷曲成團而冬眠的熊,在春風的呼喚下,爬出樹洞,伸伸腰肢,一派舒展之相。
盤成圓盤而冬眠的蛇,被春風喚醒,伸展身體,慢慢爬出了山洞,開始了一年的新生活…從物候的觀察,到古人關於春季陽氣布陳、發散、發陳的論述,皆提示,在春季,是氣的展放、疏泄運動控制,或主導著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動。因樹木的根鬚和枝條皆喜展放條達,故古人便將氣的展放、疏泄運動形式,以木來命名,因此木在五行中,並不是指具體的樹木或木材,而是代表自然界在春季的氣的展放疏泄運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