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7日 星期三

清規戒律傳承


清規戒律傳承10.17.2018元始道長
道教的生命力在於傳承,沒有嚴格的清規戒律,道教將無法得到有效的發展。
因此,全真道自王重陽、丘處機之後,歷代祖師如龍門第一代傳戒律師趙道堅,第七代傳戒律師王常月均在濟世利物、闡揚玄風等方面進行不斷的摸索、探求、革新,不斷地制定新的清規戒律,促進教團健康發展,不斷擴大。
學道不持戒,無緣登真籙,期待在道院共瞻全真祥瑞,同沐聖地仙風。
戒以衡鑒,銓德鈞物
南嶽衡山,因其處上天二十八星宿之軫、翼之間,有所謂度應璣衡,銓德鈞物之譽。
璣衡,是古代觀測天體的儀器。度應璣衡是應於天地之道而作衡量,銓德鈞物即能品物流形,衡鑒德機,此南嶽之所以為衡山的緣由。
亦如此,道教的戒律尊道德之化,應天地之行,故以道教的戒律規範,約束道子之言行,衡量品鑒道子之德能。
洞玄靈寶玄門大義說:「能解眾惡之縛,能分善惡之界,防止諸惡。」所以戒就是道教約束道士思想言行,防止噁心邪欲、乖言戾行的條規。
三洞眾戒文說:「夫!戒者,戒諸惡行也。故不持戒,道無由得。故真正的持戒應該超越禁止和約束,它是衡量修行人品德與能力的一把天平。」
學道之士莫不持戒,精虔以積累功行。往高處說,戒律更是道士歸真的途徑。
自清初王常月祖師復開壇演戒,刪繁就簡,傳初真戒若干,中極戒若干,天仙大戒若干,定為律壇楷模,簡而明,備而賅。
是故三百餘年來,一直為教內弟子修道持身之規範,積功累行之徑路。益善止惡,皈真捨妄,莫不由此漸進而頓悟。經過授戒的全真道士,不僅獲得了戒牒,更明白了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的全真道士。
對每一個受戒教徒來說,以道教的傳統準則要求他們的言行舉止,就會產生規範的效果。由此能對道教整體起到整合規範、樹立形象和展示風貌的積極作用。
「既稱道士,非道士之模範不行;凡言真人,非真人之規不習。」道士不受戒,其身無德,則非道士,更是無緣登真,可以看出戒律是仙道綱領。戒律如同載人的舟楫,能幫助修道者達到性善的境界。
修道不受戒,就不能得到道法要訣的真傳,而且名不得入登真籙。因此出家道士要受戒並持戒。
戒近於道,傳續法統
傳戒,即全真十方叢林宮觀德高望重的方丈律師,向已受冠巾的道士傳授三壇大戒。道有真傳,法有秘授,出家修道者以戒為師,戒近於道,志在超越生死。
根據全真派的傳統,舉辦傳戒的道觀,首先須是十方叢林宮觀,傳戒的方丈大律師必須德才兼備。
十方叢林宮觀一開始即嚴格以制度管理,為傳戒打下了規範的基礎。方丈講究人心雖小,暗合天地,人心方寸,天心方丈。
三乘集要云:「方丈乃人天教主,度世宗師,演龍門之正法,撐苦海之慈航,常懷傳賢之心,素無吝道之意,作全真之模範,律門之綱領,闡揚大道,以德化人,無功不積,無善不為,天人共仰,一切咸欽,非有道之師,不可立也。」
十方叢林的方丈,就是十方叢林的天心。他()上可通天,下可教化眾生。
所謂法統,即太上律脈源流宗譜,乃全真律宗傳承的宗譜,教內則尊稱為法統,是道教全真派傳授三壇大戒的聖物,記載了自第一代傳戒大律師趙道堅祖師以來,歷代傳戒律師的曆履、籍貫、傳戒的次數及地點等,是全真戒法代代相傳的象徵,被譽為全真龍門律脈正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