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陰符經的天道觀04.03.2004元始道長
觀時盜機:
在成都都江堰青城山天師洞有一幅對聯:「陰符三百字,道德五千言。」將黃帝陰符經與道德經相提並論,給予很高的評價。
觀天之理,千古流傳
事實上,黃帝陰符經自周朝之際問世後,即獲得非常崇高的地位。唐初,著名書法家歐陽詢曾書寫陰符經贈人。褚遂良奉唐太宗、高宗之命,兩次書寫陰符經。
王冰作素向六氣玄珠密語,其序言引陰符經曰:「天生天殺,道之理也。若能究其玄珠之義,見天之生,可以延生;見天之殺,可以逃殺。」
陰符經曰: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此者使人能順天五行六氣者,可盡天年一百二十歲矣。
到了宋代,陰符經成為與道德經同等重要的道教經典。南宗初祖張伯端認為,陰符經和道德經一樣,乃是古今一切神仙得道的必由之道。
他的悟真篇多次稱引陰符經:「先且觀天明五賊,次須察地以安民。民安國富方求戰,戰罷方能見聖君。」
「三才相盜食其時,此是神仙道德機。萬化既安諸慮息,百骸俱理證無為。」「須將死戶為生戶,莫執生門是死門。若會殺機明返覆,始終害裡卻生恩。」這裡所說的觀天、五賊、三才相盜、害裡生恩,都是陰符經的思想。
金元全真道創始人王重陽,在他認為必讀的三、五本經書中,就有陰符經。王重陽說:「理透陰符三百字,搜通道德五千言。」
王重陽大弟子馬丹陽亦說:「學道人不須廣看經書…若河上公注道德經、金陵子注陰符經,二者時看亦不妨。」
不僅如此,儒家亦對此書十分重視,程頤說:「老子言甚雜,如陰符經卻不雜,然皆窺測天道之未盡者也。」
朱熹化名崆峒道士鄒訴,作黃帝陰符經注解,以理學心性理氣之說釋經,並多處附加按語,讚譽其經文極說得妙、最下得好、此等處特然好。
五代時期,契丹太子耶律信將陰符經譯為契丹文,從此陰符經又在遼金地區流傳開來。元代大儒劉因亦教其弟子們讀陰符經,他說:「史既治,則讀諸子者,莊、列、陰符四書者,皆出一律,雖云道家者流,其間有至理存。」
明代哲學家呂坤指出,陰符經其言「洞造化精微,極天人蘊奧,契性命歸指。帝王得之以禦世,老氏得之以養身,兵家得之以制勝,術數家得之以成變化而行鬼神,縱橫家得之以股掌人群。低昂時變,是書也,譬江河之水,惟人所挹。其挹也,惟人所用。」
總而言之,陰符經自公佈於眾之後,即受到三教九流的關注,為眾多思想家、學者所重視,歷代注本多達百種之多。
故世人評價曰:「備識天地意,獻詞犯乾坤。」「口含造化斧,鑿破機關門。」(唐陸龜蒙讀陰符經詩)「不測似陰陽,難名若神鬼。得以升高天,失之沈厚地。」(唐皮日休讀陰符經詩)
三盜即宜,三才即安
陰符經曰:「天生天殺,道之理也。天地,萬物之盜也。萬物,人之盜也。人,萬物之盜也。三盜即宜,三才即安。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日月在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不見,莫能知也。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這種符合自然之道的有道之盜,就叫做盜機。陰符經說:這個盜機,普天下沒人看不見,但卻沒有人能認識。如君子掌握了它,身安事成;小人得到了它,輕生玩命。
也就是說,盜機所產生的現象容易為一般人發現,但其深層的本質卻難以瞭解,正如李筌所說:盜機深奧玄妙,容易看到,難以把握。
例如國氏盜取天時地利而獲富,人皆見種植收益,而不知其中的深理。那麼究竟什麼是盜機?這是指在未見到之前,當預先知道將來的結果,暗設計謀,運用智慧,抓住時機,于常人不知不覺之中,盜竊利益於將來,以生養自己,這就叫做盜機。
所謂盜,亦即悄然難曉的意思。天地運作,無聲無息;萬物生息,不知不覺;人之存亡,潛生暗息。於不經意之中,天荒地老,物毀人去,其發展的過程尤如一個高明的大盜竊取他物而毫不張揚。
所謂機,是指時機、機宜,指天道運化之初萌,人事變動之徵兆,皆因隱蔽難察,故謂之機。
陰符經說:「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宋人蹇昌辰解釋說:機者,得失變化之關鍵時刻,其天地、萬物、人都處在否泰、興亡、損益、盛衰的兩極發展之中。
朱熹亦說:人能利用天地之時則百骸安好,人能掌握運化之機則天下太平,這就是盜的原則。天機經也指出:聖人觀時而用,應機而制,故能運生殺於掌內,成功業於天下。
在這個三才相盜的天人結構中,唯有人最具備道德的主體性。故其動機的善惡與價值的取捨,往往決定了盜機所生的結果。
劉海蟾說:君子知大道包含萬善,故所作所為追求的是和諧與完善,舉凡所有的活動皆有美好的動機,以之與大道合契。乃至於精思守一,取天地之微妙,以資養真性;或盜萬物之精華,神水金液,以致神仙,故曰君子得之以身安事成。小人得知其機,追求浮華奢淫。這樣一來,窮兵黷武則軍旅敗亡,望上高攀則榮消辱至,或因貪婪而損傷自己,或因財色而禍害終身,雖然可以榮貴一時,但最終難免咎患,蓋因不知大道的真旨妙機,以至於此,故曰小人得之卻輕生玩命。
這就非常明確地指出,在利用萬物,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人類道德水準的高低,有著至關緊要的作用。
在面對自然、三才互盜的環境中,人並非無所作為,而是可以主動地駕馭自然,積極地參與萬物的運化。
陰符經說:「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對此李筌解釋說:人與禽獸、草木一樣,都是由陰陽的運化而生,但人又為萬物之靈,位處天地的中心,心懷智慧權謀,能夠反照自性,窮達事物的本始,盜取陰陽五行之氣而用之。
換言之,人是具有自我意識的主體,既能認識自我本性,又能知曉自然規律,取萬物為己用。而盜取天萬物的過程,亦是對自然的認識過程,是人掌握自然規律、因勢利導加以利用的歷史。
自然之道,順勢利導
聖人在盜萬物、取天機的過程中,在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同時,應尊重客觀世界的規律,效法天道自然之靜,因為無論什麼時候,人的生存與社會的發展,都必須在大自然這個先天決定的環境中,別無選擇。
陰符經說:自然之道寂寥寧靜,天地萬物不斷生衍。天地之道不知不覺地運作,一會兒陰勝陽,一會兒陽勝陰,陰陽交替推移,變化有條有理,所以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背,自然之道而利用之。也就是說,作為宇宙本源的道體是無聲無息,寂靜不變的。
由道體所生的天地萬物,則是在逐漸地生滅變化之中,並以陰陽交替的形式在運作。這種交替是緩緩的,慢慢的,象水的浸潤,不知不覺,你進我退,此勝彼負,萬物就是這樣生存在這樣一個有序的空間環境中。
閭丘次孟說:陰符經所謂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變化順矣。此數語,雖六經之言無以加。」天地間陰陽的交替推移,即是自然之道。
聖人的所作所為便應效法自然之道,順從陰陽消息的規律,制定生殺克勝的法則,此即經中所說的順勢利導而用之。
蹇昌辰注曰:自然之道有其固有的規律,故聖人知其不可違背,而順勢利用。
所以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換言之,在道教看來,人類與天地、萬物的關係並非僅限於互相盜取互相利用,其中尚隱藏著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大自然與萬物還是人類最好的老師,是啟迪人的智慧、促進社會發展的無窮動力。
含塵忍垢,萬邦歸流
道德經說:最高的善像水那樣,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道。
關尹子說:天下之物多達億萬,但天地並不據為己功,故聖人管理國家,應效法江海,含塵忍垢,這樣便萬邦歸流,天下擁戴。這是引天道來說明人類所應有的謙德,讓人向天地學習無私的品質。
關尹子又說:天下萬物各適其生成,無一物而窒塞不通。故聖人效法大道而無為,以德應變而致用。這是用自然無為、生養萬物的事實,教育人們順應客觀的規律,在永恆變化的世界中求得發展。不僅天地為人道之師,萬物亦給人類以啟示。
關尹子說:聖人向蜜蜂學習而設立君臣制度,向蜘蛛學習而紡織、結網,向拱立的老鼠學習而制定禮儀,向征戰的螞蟻學習而設陣打仗。
聖人就是這樣善於向萬物學習,再去教育賢人,幫助一般人。但唯有聖人能使自己與自然萬物合一同理,所以心無先入主的偏見,能行種種方便,善利天下。
總結陰符經的盜機學說,其核心仍然是尊重自然客觀規律的基礎上,把握住事物發展的關鍵,以追求萬物昌盛、天人共安的理想社會。對此,關尹子中所說的四不違原則便是這種學說最好的注解。
關尹子說:天不能使蓮花冬天開放,使菊花春天開放。因此聖人不違天之四季,不逆時之通塞,這是不違時。地不能使河南生產橘柑,使江南生養狐貉,因此聖人不違地之風俗,不逆氣之變化,這是不違欲。
聖人不能使手走路,使足握物,當各盡其能,這是不違我所長。
聖人不能使魚在空中飛翔,鳥在水中游馳,任魚游水中,鳥騰高空,這是不違物所長。這樣一來,天地萬物可變動,可靜止,可晦藏,可明顯,唯不可以拘泥,當隨時達變,運化生養萬物,這就是道。
也就說,只要遵循這四條基本原則,不違拒造物之變化,不拘守人間之死法,便可以應變無窮而為妙道。
三才互盜,揚人主導
從三才互盜的生存空間,到強調人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觀能動性,強調人在大自然中的重要作用與地位,最後仍歸根于道法自然,這是陰符經中的三才相盜學說的基本結構。
顯然,陰符經中的這種理論框架,仍然是建立在道家傳統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之上。與老莊所說的不同之處,是陰符經更加鮮明突出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反復強調了人在天人關係中的主導地位,這樣一來,使道家傳統的天人合一觀,發生了一個巨大的變化,從而消除了其中原有消極因素,高揚了在人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中的客觀價值,成為道教思想中的一枝奇葩。這枝奇葩具有以下特色:
一、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實現自我主體性,這與西方哲學講主體是有所區別。
從古希臘的智者普羅塔哥拉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這一命題,以人作為中心,到近代康得建立起完整的主體性哲學,西方哲學尤其是近代哲學主要是在人與自然的相分離相鬥爭中講主客關係,主張對自然環境的征服與控制。
與其相反,陰符經的盜機哲學則以人和自然的認同與和諧為大前提,在此前提下講人對自然法則的認識和利用,即人對天地萬物的合理取捨。天與人儘管存在相互盜取的矛盾關係,但二者的對立是次要的,統一是根本的,天人之間通過互盜建立起來回饋系統。
而資訊的回饋使二者達於統一,即所謂天機與人機的暗合。故在陰符經中,看不到人與天的根本分離和對立。也正是此點,使它既有別於道家傳統的天人合一觀,亦與儒家天人感應的學說異趣,從而獨具風彩。
二、在陰符經中,從天道和改造自然達到了有機的結合。
順從天道是前提,而天道的基本內容是五行生克,懂得了五行生克就可以合理適序地利用自然。這樣,順從天道的本身包含著對自然的積極改造,而改造自然又是遵循著天道,二者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是是統一的,而不是分開的。
同時,它也不只是對某些局部情況的說明,而是人和自然關係的普遍原則。陰符經的這些思想,體現了人在自然面前的一種積極的態度,使人類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要求獲得了理論上的認可。所以它在問世以後,人們常常援引,把它作為改造自然、自主生命的思想依據。
三、在三才相盜的交換中,即人利用、改造大自然的過程,強調作為主體的人在道德自律方面的重要性。
所謂“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明確指出了由於人們不同的道德取向,在利用自然的過程中,卻可能出現截然不同的結果。
用列子‧天端所舉國氏致富的例子來講,國氏的致富是為了整個社會的福利,而去取用自然的財富,這是合理合法,順應天道。
相反,那些封建諸侯只是為私利掠奪積聚財富,這是反社會的不道德的,因此必然造成社會大亂,天人共憤。
明代國師劉伯溫作鬱離子,其天地之盜說:人,是天地之盜,但只有聖人才真正懂得盜機。盜,不是發藏取物,主要是執其權,用其力。
如春種秋收,高處建房,低地鑿池,水上行舟,因風作帆。而一般人不懂得盜機,以至於遏其機,逆其氣,甚至只知道無限制地盜取自然界的物質,這就必須造成物盡而藏竭。
以上的這些相當深刻的思想,對於現代工業文明的各種弊病,不也是一種尖銳的批判嗎?
在人類利用現代高科技,向大自然展開更大規模征服的今天,在人類文明面臨全面危機的時候,古老的道家智慧與道教思想,是否能夠啟迪我們的心靈,重新確定人在大自然中的作用與地位呢?
這將有待更多的智士哲人去思索。但不管如何,道教的這些充滿智慧的結晶,應當成為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