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8日 星期一

孝子感動天

子感動天12.18.2017元始道長
在嶗山的李家下河村,村西首大槐樹下住著一戶人家,家裡有個種田的年輕後生叫李老二,憨厚善良勤勞誠懇,他和他的老母親相依為命,一日三餐粗茶淡飯雖然清苦,但也甘之若飴過得平靜祥和。
光陰如梭,這李老二到了該娶親成家的年紀,老媽媽為了早日給兒子娶上媳婦,白天織布夜晚紡紗辛苦操勞。因已是上了歲數的年邁之人,禁不住得了一場大病,每日都由兒子粥水服侍。轉眼已是近兩個月的光景過去,還是不能起床走動,如此拖累兒子老媽媽不免有些心焦。李老二是個孝順兒子,便四處托人打聽求醫問藥,家裡僅有的一點積蓄,也全都拿出給母親尋藥醫治了。但是母親的病總不見好轉,李老二正愁眉不展手足無措,有一個郎中告訴他以老山參入藥有痊癒的可能。
為了讓母親的身體早些康復,李老二便與村裡趕腳運貨的人搭伴,別人每日趕車走一個往返,他便每天都是要跑兩個來回,一心想著的是多積攢些銀子給母親治病。李老二自山間往返奔波百十里,這樣半個多月的時間,人也累瘦了,皮膚曬得黑黝黝的,正午頭曬得汗流浹背,渾身上下衣服濕的沒一絲幹的。但他也捨不得停下歇歇,畢竟,這老山參是價錢不菲的,不多積攢些怎麼能行呢?老母親把自己含辛茹苦的拉扯大,沒少受累忙碌,眼見這麼病倒下去,李老二心急如焚,巴不得能夠替母親身受此疾。
「一定要治好母親的病,越是在這個時候,就越是自己在床前盡孝的時候。」李老二想到這,暗自給自己加油鼓勵,崎嶇漫長的山路也不覺得奔波辛勞了。
這日,李老二正趕了車往嶗山回返,經過侯家莊時,天已漸漸黑了下來,山路上行人稀少,在麥坡的田地邊旁有一個老婆婆,粗布衣衫乾淨得體,精神矍鑠,手裡邊挽著個小包袱。遠遠地見李老二趕著車過來,老婆婆招手攔下了他,笑意吟吟的開口說道:「後生,我是去看閨女的,回的晚了,且捎我一段路吧。」
「老婆婆,快上車歇會兒,俺送您。」李老二趕忙跳下車,扶了老婆婆坐穩當,還把棉褡褳墊在了車沿上。
「真是個有禮貌的好後生,細心也想得周到。」老婆婆讚揚說。
「沒啥,在家也是這麼照顧俺娘的,習慣了。」李老二憨憨的笑著,倒有些不好意思呢。
「怎麼這麼晚才趕車回,著實有些辛苦,看你疲累的很?」
一路上,老婆婆和他聊著問著,李老二也一五一十的把老母親的病,郎中的話,和自己的心思,都回答了老婆婆。說到了母親的病情,李老二的心裡一陣酸楚,眼圈也紅紅的,禁不住難過的流下淚來。
「好孩子,不打緊的,你母親的病一定很快就會好起來的!」老婆婆坐在他身後的車上,勸慰開解著他。
馬車不知不覺就過了北宅,這時夜色已深,皎潔柔和的月光照映著山間的景色,老婆婆說自家快到了,自布包袱中取出一個小袋子,交給李老二說道:「後生,煩勞你一路捎著老身,這裡面是自家的山貨,拿回家去吧。」
「這怎麼使得,恁遠的山路,送您老人家一程自是應當的啊!」秉直的李老二哪裡肯收呢。
「好後生,這是回家去送給你母親的。」老婆婆又囑咐說:「每次都取上些許煮水喝了,她的病很快就會治癒了,且莫在焦心。」
李老二跳下車正準備執意再辭,回頭一見車上的老婆婆已沒了影蹤,在她曾經坐過的地方,只有那個小布袋子。李老二不禁覺得驚奇難解,只得趕上車回到家中,將這樁奇事原原本本的稟了母親知道,老母親也是十分的詫異。打開布袋子查看,裡面竟然是熠熠生輝的,一大包齊整的參鬚,忽的明白了過來,原來那老婆婆就是嶗山的人參婆婆啊!連忙取出些許,為母親煮了水服下。說也神奇,當晚老母親的病就好了兩三分的樣子,又連服了數日,母親的身體竟全部康健恢復了。
後來,為感念嶗山人參婆婆的恩德,李老二便把這些參鬚分給了村中的老人們,服用過之後也都是身輕體健,益壽延年。戶戶老幼齊樂同享天倫,而四世同堂者亦比比皆是,李家下河也成了遠近聞名的長壽之村。有偈贊曰:
柴門行孝郎,至善奉高堂,

感動山中神,星夜贈奇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