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是生是死07.02.2017元始道長
劉伯溫,名叫劉基,字伯溫,像他這樣的人物統稱為神人。神人這倆字很有講究,他再怎麼神,他是人,而不是真正的神。但是雖然是人,卻需要在一定時候把他神化。所以,我們在接觸這些所謂神人事蹟的時候,會發現,有很多圍繞在他們身邊的傳說。比方說諸葛亮借東風,好像諸葛亮真把東風借來,其實他只不過是知曉天文,所以神人身上,除了神機妙算能預測以外,最最重要的一個基本功是懂天文。我們都知道,過去中國人對土地上的事很熟,農耕文明嘛,但是天上的事是很神秘的,所以這些玄而又玄的事,往往跟神機妙算的人結合在一起。
劉伯溫也不例外,他的經歷,沒有逃脫我們對這類神人的規律性總結。劉伯溫是溫州青田縣南山鄉人。當時,劉伯溫跟身邊幾個好朋友結伴做了隱士,他為啥結伴呢?隱士往往很寂寞,這幾個人在一塊兒,湊四個人能打麻將,缺一個人也能鬥地主。當然,這是玩笑話。他就找了幾個朋友一起隱居。這幾個朋友有個叫葉琛的,有個叫宋濂的,還有一個叫章溢,加上劉伯溫四個人,被稱為浙東四隱士,也叫浙東四名士。後來,宋濂先投靠了朱元璋。到西元1360年,朱元璋手底下的大將胡大海攻城拔寨,打到滁州這個地方,離劉伯溫隱居的地方不遠了。他聽說浙東四隱士很出名,而且宋濂那時候已經投靠朱元璋了,那就請請剩下那三人吧。
這一請,葉琛和章溢兩個人來了,劉伯溫沒來,為啥?譜大。胡大海就把這事跟朱元璋說了。朱元璋其實沒怎麼拿劉伯溫當回事兒,但他一聽請好幾回都不來,覺得有點兒意思!他到底有沒有能耐,胡大海是個武將看不出來,我派個文官過去找劉伯溫聊聊天吧!不好使!劉伯溫接著擺譜不來。最後朱元璋派手下一個武官叫孫炎的去請他,劉伯溫還在那兒擺譜,說自己最近身體不好。這時候孫炎把劍拔了出來,把劉伯溫嚇了一跳。孫炎說:「此劍當獻天子,以斬不順命者。」這個話太厲害了,他說我這把劍隨時準備獻給天子,專殺不聽話的人。劉伯溫一想,好漢不吃眼前虧,先去看看吧!就這麼著,他乖乖地跟著孫炎,來到了朱元璋的部隊。
朱元璋一開始把他當成個算命先生,請他來就好有一比三十晚上打個兔子,有它也過年,沒它也過年,沒有太拿他當回事兒。但是在後來的戰爭當中,他一點點發現,劉伯溫這人很了不起!當時說他是神機妙算,其實是對戰況分析預測得很準確。到了西元1363年,元末整個農民起義的形勢就很明顯了,天下勢力非朱元璋、張士誠、陳友諒莫屬。這個時候,朱元璋名義上還歸小明王韓林兒的紅巾軍管理,奉韓林兒為王,其實朱元璋的勢力遠遠要超過韓林兒。
這時,張士誠繞過朱元璋往北打,就打到了現在的安豐。安豐城裡頭是韓林兒跟劉福通兩個人掌管,要攻陷這座城池,韓林兒、劉福通都得完蛋。所以,韓林兒向朱元璋發號施令,命他來救自己。朱元璋就找劉伯溫商量,問去還是不去。劉伯溫直晃蕩腦袋,說別去。
但是朱元璋沒信他,到底領兵去了,結果安豐也沒保住,被張士誠拿下了。安豐失守了,但他還是把韓林兒給救出來了,怎麼安排他呢?名義上他還得是皇帝。到後來,朱元璋勢力一天天壯大,這個韓林兒非常符合時機地在水裡淹死了,幾乎所有人都認定是朱元璋把他害了。結果,朱元璋在這件事上還落了個弑君的惡名。假如聽劉伯溫的,讓張士誠直接把韓林兒給滅了,這不乾乾淨淨的嗎?所以朱元璋挺後悔,想起劉伯溫的了不起,心想這個人物我得重用。自那以後,凡有軍國大事,他必然跟劉伯溫商量。
朱元璋曾經評價劉伯溫說:「(劉基)學貫天人,資兼文武;其氣剛正,其才宏博。議論之頃,馳騁乎千古;擾攘之際,控禦乎一方。慷慨見予,首陳遠略;經邦綱目,用兵後先。卿能言之,朕能審而用之,式克至於今日。凡所建明,悉有成效。」可見朱元璋對劉伯溫的倚重。
後來,劉伯溫的名氣越來越大。他不光懂軍國大事,傳說劉伯溫的預測能力遠遠超過這個,就是啥他都能預測。劉伯溫有個著作叫燒餅歌,用韻文寫成,大概1912個字,劉伯溫預測了什麼事呢?就是朱元璋之後500年的事,像什麼土木堡之變,魏忠賢專權,崇禎吊死到煤山,滿清入關,康雍乾盛世,漢人剃髮,大興文字獄,等等。
這是怎麼回事呢?歷史上有記載,說劉伯溫進宮,朱元璋召他來見,朱元璋說,聽說你神機妙算,都知道後500年的事,你看看我們大明王朝、朱家能得天下多少年?劉伯溫說,皇帝您是萬子萬孫,何必問我呢?當然,這話聽著是奉承朱元璋,意思是傳萬代,一輩、兩輩、三輩到一萬多輩!後來人們給附會成什麼呢?說這是劉伯溫預測,到崇禎皇帝你朱家的天下就完蛋了!
萬子萬孫是什麼意思呢?崇禎皇帝的爺爺,是明神宗萬曆皇帝,也就是說崇禎皇帝是萬曆皇帝的孫子,意思是說你這個位子傳到萬曆皇帝他孫子那兒就到頭兒了。這一說,大家都覺得挺牽強。這個傳說,無非是指劉伯溫預測很神。所以,這些事大家大可不必當真事聽。
但是,劉伯溫當時遇到個大麻煩。咱們都知道,朱元璋好殺功臣。這個天下已定了,劉伯溫也知道,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再跟著朱元璋這樣一個多疑、好猜忌的主兒,准沒好下場。所以,劉伯溫請求告老還鄉,回青田養老。
朱元璋不同意,因為當時當朝的文官們正在黨爭。當時,文官出任丞相的是李善長。李善長老家在淮西,所以跟他的這一派被稱為淮西派,滿朝的文官裡頭,這夥兒勢力最勝。如果劉伯溫回去,就沒有人能制約李善長。所以,朱元璋希望劉伯溫留下來制約李善長。劉伯溫無可奈何,就留下了,他是真不想留下,因為他知道早晚沒好果子吃。
據說,有一天朱元璋召劉伯溫進來,說李善長雖然是資深老臣,功勳卓著,但是他作為中書省的右丞相,有些懦弱、昏昧,自己現在正在琢磨著改組中書省。劉伯溫當時聽了,嚇了一身冷汗,皇上說看不上李善長要換他,劉伯溫怎麼答都不對。劉伯溫很機靈,馬上站起來恭恭敬敬地說,這種天下大事,我等豈敢妄言?還是皇上聖裁吧。算把這事兒應付過去了。結果皇上又說了幾個人選,讓他看看誰合適當丞相。這第一位就是楊憲,第二位是吏部尚書汪廣洋,第三位是中書省的參知胡惟庸。
其實,你別小瞧朱元璋這幾句話,這是在考察你呢,看你對局勢的把握。當時,劉伯溫回答,這三位大臣都不堪相國大任,楊憲雖有相才,卻沒有宰相的氣量;汪廣洋褊狹淺薄,還不如楊憲;至於胡惟庸,他的才華氣量都夠,但心性暴躁、行事剛烈、恩怨必報,他做個輔政大臣蠻好,要是把他放在相國大位上,恐怕是用生猛的野牛駕轅,難以控制,早晚都會翻車。
朱元璋一聽,覺得他回答得挺得體。緊接著又問了一句:我準備把李善長拿下,讓你當丞相如何?當時劉伯溫又傻了,說自己一來體弱多病,對繁雜政務不能勝任;二來自己生性爽直,口出無忌,要是讓他做丞相,那脾氣遲早會冒犯皇上,到時候皇上非殺了我不可,即使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著想,也萬萬不敢僭居丞相一職。
朱元璋一看,壞了,你要用這劉伯溫,他就得惹事,他有能耐,是不肯平庸待著的。這個時候天下已定,朱元璋不想再用能人了,他自己就是最大的能人,你只要平庸一點兒,把我交代你的事辦了,當個狗腿子就得了。所以,這一試探,朱元璋尋思著,我不能用劉伯溫,但要把他放走了,萬一誰要造反,找他來對付我怎麼辦?這時,朱元璋已露殺機了。後來,朱元璋讓胡惟庸去看劉伯溫。當時,劉伯溫稱病在家,胡惟庸帶著太醫去的,而且,朱元璋還賜給他藥吃。沒想到,劉伯溫吃完這藥,不僅沒好,病情日漸加重,時間不長就一命嗚呼了。
又據通書記載八座之由來,說劉伯溫告老還鄉,朱元璋派八名甲午日生的武將,為劉伯溫抬轎,並囑咐到某地點時殺了劉伯溫。劉伯溫心知肚明,走到半路時,劉伯溫假借口渴,把轎停在一口井旁,喝完水,八轎伕抬轎走一段路後,八劍齊向轎裡殺來,這時,轎裡早已無人。朱元璋後來才知劉伯溫會奇門遁甲術,早在井邊借水遁逃走了。
這段歷史很多人都知道。胡惟庸不敢把劉伯溫怎麼樣,他之所以敢帶太醫過去,在藥上做手腳,那是朱元璋允許的。所以,劉伯溫千算萬算,沒有跑出朱元璋的手心,這也是中國歷史的一個必然。蔡元培曾評價劉伯溫說:時勢造英雄,帷幄奇謀,功冠有明一代。這可以說是後人對劉伯溫的高度評價。
歷朝歷代的封建皇帝,只要上來就殺功臣,為什麼呢?他原來重用這些有能耐的人,是因為他有強大的敵人要對付。現在天下已經定了,強敵沒了,最大的敵人就成身邊的功臣了。因為他們最有能耐!那這裡邊的忠臣呢?沒辦法,鑒定這個人是忠臣還是奸臣的成本太高,需要時間考驗,最省事的是甭管忠臣奸臣我都殺了,以絕後患,這是使天下永固的一個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辦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