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2日 星期日

歸墟與蓬萊

歸墟與蓬萊07.29.2003元始道長
歸墟亦作歸虛。傳說為海中無底之谷,謂眾水彙聚之處。根據神話的說法,世界上、宇宙間各條河流,甚至連天上銀河中的水,最後都彙集到這原始而神秘的無底之洞裡。但歸墟裡的神奇之水,並不因此而有一絲一毫的增減,因為它是匯通上層宇宙(天庭)和中層宇宙(大地)的心臟。歸墟與崑崙分別位於中原地帶的東方與西方,這一鮮明對比,實在令人驚異。
列子‧湯問: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裡,有大壑焉,實惟無底之穀,其下此外,海與山的合流,成為歸墟神話的新特質。
歸墟裡面有五座神山,就是岱輿、員嶠、方壺、瀛洲、蓬萊,每座神山高三萬里,山與山之間是七萬里。山海經封禪書中,都把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描繪得活靈活現,於是便引得齊威王、燕昭王派出探險家到海中尋求神山,秦始皇東巡求藥、漢武帝御駕訪仙。據史籍記載,蓬萊城北海面常出現海市,散而成氣,聚而成形,虛無縹緲,變幻莫測。那些好事的方士們,便以海市的虛幻神奇,演繹出海上三神山的傳說,描繪出一個惟妙惟肖、令世人嚮往的神仙世界。可以說,三神山傳說的興起,奠定了蓬萊在中國東方神話中的策源地位。
有趣的是,在諸多說法中,三神山之說最具有誘惑力和生命力,並最終演繹成現實,成為推動蓬萊前進發展的無形動力之一。試想,如果秦始皇不被三神山所惑,如癡如迷,他便不會遠離豪華的宮廷生活,吃盡鞍馬勞頓之苦,一而再地東巡蓬萊訪仙求長生不老藥;徐福也不可能率三千童男童女乘船東渡扶桑尋仙去;倘若沒有漢武帝多次駕臨渤海邊,留宿數日、望祠蓬萊、因築城以為名,也不會有後來的蓬萊城、蓬萊鎮、蓬萊縣和今日的蓬萊市了(即有也當別論)。海市、神山、蓬萊三位一體,幾乎可劃等號。換言之,從海市之實到神山之虛,由神山之虛再到蓬萊之實,這是歷史演繹了千百年後結下的一顆碩果,也是蓬萊的第一記憶。藉此可知,一個美好的有文化內涵的名字,絕不單單是一個代號,有可能還是一個瑞兆,一個無法盜版的名牌,一項無價的專利。蓬萊神話,神話蓬萊的開篇者,當屬秦皇漢武,二人一個先行,一個繼後;而秦皇無果,漢武有成。
東方仙境興起之後,逐漸取代了西方崑崙,成為長盛不衰的仙人家鄉。民間一提仙境,多知蓬萊,鮮提崑崙。漢代帝王中的仙迷武帝,專門在皇宮的甘泉宮造了一座人工的太液池,上面便有傳聞的蓬萊等仙山,耗資甚巨。
古神話的蓬萊
在古代神話中,蓬萊是一座同崑崙山形態相近的神山。關於蓬萊的故事,一般見於較晚一些的記載,例如以下記載:
山海經‧海內北經蓬萊山在海中。郭璞注:在渤海中也。
天問鼇戴山抃,何以安之?王逸注:鼇,大龜也。擊手曰抃。列仙傳曰:有巨靈之鼇,背負蓬萊之山而抃舞,戲滄海之中。
列子‧湯問篇:「渤海之東,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輿,二曰員嶠,三曰方壼,四曰瀛洲,五曰蓬萊。…其上臺觀皆金玉,其上禽獸皆純縞。珠玕之樹皆叢生,華實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聖之種;一日一夕飛相往來者,不可數焉。而五山之根無所連箸,常隨潮波上下往還,不得暫峙焉。仙聖毒之,訴之於帝,帝恐流於西極,失群仙聖之居,乃命禺彊使巨鼇十五舉首而戴之。迭為三番,六萬歲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動。」(太平御覽卷九三一引文鼇皆作龜。)
海內十洲記:「蓬邱,蓬萊山是也。對東海之東北岸,周迴五千里,外別有海繞山。圓海水正黑,而謂之冥海也。」
這是關於蓬萊神話的幾則早期記載。它們表明:儘管在古代神話中,蓬萊和崑崙曾被描寫為分處於東、西兩極的神山,但它們的性格卻有許多接近的地方。例如在蓬萊神話所包含的以下文化因素中,可以看到崑崙、黑水和龜的蹤影:
一、太陽崇拜
山海經時代,就已產生蓬萊處於東海的意象。據前文所述,古人曾把東海和南海視為黑水的一極,即太陽在晨出前的居住地。與此相應,崑崙乃處於黑水的另一極,即太陽在西沉後的居住地。蓬萊由巨靈之鼇背負,這一形象來自神龜負日形象,說明蓬萊即旭日之山。
二、東西貫通觀念
五神山儘管處在渤海之東,但它們可以流於西極。這就暗示了黑水的存在,亦即暗示了蓬萊與崑崙的對應。
三、神龜觀念
神山共五山,其數乃合於龜五星龜五色之說。太平御覽卷九三一引星經:「天龜五星在南漢中。」又引雒書:「靈龜者玄文五色。」而關於「巨靈之鼇,背負蓬萊之山而抃舞、禺彊使巨鼇十五舉首而戴之」的細節,則表明了蓬萊神話同鴟龜曳銜神話的關聯:「龜戴鴟鴞(太陽鳥)的形象演變為龜戴神山的形象。神山以鼇或龜為山根,也可以理解為以龜足為足。」總之,五神山應當是以龜為原型塑造的。
四、黑水觀念
蓬萊所濱之海為圓海,亦即黑水。故說「圓黑水正黑,而謂之冥海也。」
五、玄圃觀念
神山之上有金玉台、不死樹,這種描寫來源於山海經‧西山經:「崑崙之丘,是實惟帝之下都」;「槐江之山,…其上多青雄黃,多藏琅玕、黃金、玉,其陽多丹粟,其陰多采黃金銀。實惟帝之平圃。」郭璞注平圃即玄圃。又太平御覽卷六五引張掖記:「黑水出縣界,雞山亦名玄圃。」雞山乃黑水所出之山。故蓬萊山上的玄圃,是從黑水神話、崑崙神話中移植而來的。
以上五個因素,實際上是為崑崙神話和蓬萊神話所共有的。因此,可以把蓬萊神話看作龜神話太陽黑水神話崑崙玄圃神話的一個分支,看作太陽崇拜、龜崇拜和冥間信仰相結合的產物。
蓬萊神話進一步證明了上文,關於古人神山觀念以墓丘與龜為原型的判斷。
有學者稱「崑崙、蓬萊二神山的神話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兩大系統,分別發源於中國西部高原和齊、燕、吳、越沿海地區,在戰國時代才獲得融合。」

但道長根據上述前文所述種種可知,學者稱這兩大系統的說法是不能成立的;或者說,它是一種本末倒置的認識。因為崑崙神話和蓬萊神話本是同一個神話系統的兩個分支,神話中的東、西等方位只是一種象徵,代表生和死兩種現象。因此,當戰國時人把這種觀念中的方位,解釋為現實世界的方位的時候,這個時代其實標誌了崑崙、蓬萊神話分流(而不是合流)之始。倘若我們瞭解到龜崇拜,是一種流行於中國東部的文化現象(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了大批隨葬龜甲,使用龜卜的殷民族也來自東方),瞭解到關於西北大荒的神話也是龜崇拜的產物,那麼,我們可以很明確地肯定上述事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