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6日 星期四

一生不虛度

一生不虛度01.26.2017元始道長
人的本性靈源就是道的本體,它創造、制約和運作著人的生命,人的行為符合於道者,道助之以生,背道而馳者,道制之以消亡。我們現在所遭遇的一切,都是我們過去生中所作所為在現世的一種投射,因果循環誠然如斯!準確而無差錯,種什麼因,得什麼果。
同於德者,道亦得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信不足,是有不信,故,害人者害己,強梁者不得其死,愛人者人常愛之,謙下者人皆敬之,付出者會收穫更多,外其身者身存,後其身者身先,知足者富有,惜福者不窮,仁者無敵,愛惜物命者長壽,厚德者常有遐昌,無私者成就自身。是故道家立道以為宗,立道以為教,就是以道作為崇高的信仰和終極的目標,並以此作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依據。
人的一生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在一生中如果只是沉湎於物質生活,被物質所勞逸,人的一生會變得行屍走肉,要活出不一樣的精彩,需要有精神生活的滋潤。
在孔子看來,人的一生需要做四件事: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出自論語‧述而,短短十二個字,是孔子一生教育、學術思想的總結,是他立己立人的寫照。
道是宇宙生命的終極真理。宇宙的形成,屬於天道。人的切身問題,是人道。無論是人道還是天道,都是高遠的理想,是現在的人們還無法達到的境界。因此孔子說人生的第一件事,就在於立志。所謂取乎上者得其中,取乎中者得其下,人的立志不妨高遠一點,難以達到,這一生才有奮鬥的動機。
立志雖要高遠,但必須從人道起步。所謂天人合一,天道和人道是要從道德的行為開始。據於德,即是要以道德為根據。如果說志於道,是望向遠處的眼光,那麼據於德,就是人生奮鬥的底線。人可以一事無成,但起碼不可喪失道德。古人解說德就是得,有成果即是德。但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所得到的成果也不可久享。為了道德良心,有所為有所不為,才是真正的做事法則。
人有志向,也要有道德,所做的事才真正顯出其價值。做事要順利,還應該注意人際關係。依於仁,是依傍於仁,也就是說道與德如何發揮,在於對人對物有沒有愛心。當然,只是依於仁還不夠,還需要依於仁義禮智信這五常。依於義,是說人不應有害人之心,取之予之,都應合乎義理。依於禮,是說禮多人不怪,唯有禮貌的人能得到他人尊重。依於智,是說與人交往注意吸收他人智慧,自己也不能浪費別人時間,讓雙方的交往流於膚淺。依於信,是說人無信不立,唯有以誠待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厚待。
依於仁然後才能遊於藝。遊是遨遊之意。遊於藝才可以回歸到至於道,因為知識與藝術的目的,正在於探尋宇宙、人生的真相。在現代社會,天道大約可以相應於哲學和自然科學,人道大約相應於各種人文學科。
簡而言之,這是一種精神生活,培養的是一種人文素養。一切一切精神生活,最終都是為了培養對生命的終極關懷。
志於道而據於德的人,知道人生應該有所追求,但同時遵循內心的守則,不逾越道德的界線。依於仁義禮智信,才能處理好人際關係,左右逢源,到處都是貴人。
除了要搞好人際關係,還要搞好自己與自己的關係,因此要遊於藝,培養自己的藝術素養。遊最初是遨遊,程度深入之後,變成遊戲。在藝術中得到遊戲般的樂趣,才能真正做到遊樂於人間。
有信仰,才能讓人生不虛度。信仰二字,可以如此理解:信為叩首,虔誠低下頭,感念祖師恩德,以謙恭心去面對世間萬事萬物,能放得下身段;仰為仰望,傲氣抬起頭,觀望藍天白雲,以自信心去面對世間萬事萬物,能擔當起責任。低下頭不敢抬頭仰望,雖然信也是迷信;仰起頭不屑於放低身段,雖然傲也是桀驁。叩首後要能抬頭。明智悟道,非明智不足以悟道,迷信悟道道更迷。
中國人的根抵全在道教。道教作為中國固有信仰已深入大眾的生活,所以民間的信仰活動,依然普遍。道教既是一種宗教,也是現實存在的一種文化現象、一個社會實體,它在教義中大力宣導中國傳統的忠、孝、廉、節、義、信、仁、惠、禮,有著豐富的人文和生活的內涵。如尊道貴德的教義宗旨、成仙得道的信仰理想、濟世利人的社會責任感、慈愛和同的處世方式、順應自然的行為原則、崇儉抑奢的生活信條、清靜恬淡的精神境界、抱樸守真的價值取向、性命雙修的養生思想、人人和諧的生態智慧。這些思想對於現代人正確樹立文化觀、經濟觀和人生觀,正確認識自我,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都具有啟迪意義。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道教的人生價值取向,對於現代人勵志行事,無疑有了借鑒的作用。道教認為人生的價值不在於物質利益或個人名利,而是強調以德養生,注重人的道德修養。道教生命倫理學以勸善成仙為主題,就是解決人的生命存在、終極關懷的問題。道教勸善的特徵是把行善積德和人的生命聯繫起來,形成一種獨特的生命倫理學,這就是以德養生思想。道教激勵人們快樂人生,提高人們思想素質,呈現人們生存價值,並促進社會的協調發展。老子在五千言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告誡人們要像春水哺育、滋潤萬物一樣利益人群而不爭名利。很顯然,利益眾生才是道教中最根本的精神,最具體的實踐。
信仰的缺失導致道德的無底線,總是要自己獲得更多,從來不想能夠付出什麼,總是想得到而不想失去,總是想別人對自己慈悲,而自己對別人惡語相向還自得不已。當自己處於劣勢的時候,不反思為什麼劣勢,而是一味的辱駡和惡意揣測,只選擇對自己有利方面肆意妄為。
信仰可以讓人擁有最起碼的道德底線,每個人心中都有負面能量,都有一個魔鬼,無論信佛通道也罷,都用最基本的那點善念約束住自己,對世界擁有基本的敬畏感。信仰便是讓人能夠有尊嚴的生活下去,能夠坦然面對自己的人生,不自傲而忽視自己的缺點,不自賤而忽視自己的優點,不因為脆弱的自尊心而生怕別人談到自己的弱點,不因為壓低的自卑心而拋棄自己的理想自己的目標。
找到一個信仰往往能夠讓我們更堅強的走下去,如同在黑夜中望見一顆星辰,無論這顆星辰在天際的哪一端,抬頭仰望星空會總給予我們更多的力量;人類的飛天夢想,在第一次有人仰望星空的時候,便種在整個人類的潛意識中,尋道亦如此。
當有了信仰,無論是什麼信仰的時候,便懂得畏懼懂得捨得,將慈悲心付與其他人,其他人將慈悲心付與你,相信有神靈庇護,有一塊淨土。當沒有信仰之時,給了別人,生怕別人不給自己,對別人善,生怕別人對自己不善,擔心自己付出會不會得到回報,不願與人,人也不願與己,回報與否何干,自己做過便好。
當我們被黑暗包圍,被無信仰所束縛的時候,不要一味抱怨人心的失落和憤慨是沒用的,應該感悟自己的心,向周圍展示善與信仰的光芒;當然我們可能會遇到冷遇和不公正,善與信仰的光芒會照亮人心也會讓你看清黑暗中的可怕事物,少點抱怨多做點事情,人人都可以成為向善行善的使者。
璀璨的星辰不會因為陰霾而失去存在,不會因為我們閉上眼睛而消失,當磨難與困頓蒙蔽住我們的雙眼,我們感覺失去光明之時,澄淨我們的心靈,如同大道永恆一樣,星辰就在那裡閃耀,又如同希望,哪怕再渺小,也會指引我們前進,給與我們前行的動力。
修道如同人生一樣,大道如同迷霧中的燈光刺破黑暗,前人行進給我留下很多足跡,供我們摸索前進,其實我們都在走自己的路,或許完全沿著前人的路走,或許參照前人的經驗尋找出另一條路來,可能會更曲折甚至中途中斷,但是前人總有足跡無法踏到的地方,需要我們去摸索,為後人留下更多的足跡可以追尋。
當然,也切莫因為信仰失去了自我,切莫因為信仰而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切莫因為信仰而失去了靈魂,很多朋友說對現在的社會、信仰很悲觀,誠然,信仰的建立非常艱難,是幾千年來民族先賢不斷信心呵護方得建立,毀壞非常簡單,一瞬間便狼藉不堪;但信仰不是手機電腦一般,砸壞了便毫無用處;信仰是黃金,是由每個人心底那點善念凝聚而成,哪怕被粉碎成粉末,經過明智思想的熔爐,信仰如同黃金一樣不朽。

作為一種富於理想而又積極投入生活的宗教,道教根植於中華傳統,已深入人們的思想和生活習慣之中。我想,我們應該更多地關心那些值得感動的人和事,把目光放低些,把內心的追求提升起來,在道德修身方面時常反省自悟,從最細微的事開始,做一個平凡的,懷有高貴心靈的人,讓道教信仰的種子在體內生根發芽,相信萬物都有靈,與人類諧共生;讓正能量的光芒照徹天地,猶如幽幽道河不盡燈,點亮人類前行的方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