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始洞真決疑經03.22.2009 元始道長
元始洞真決疑經(節錄)
十二正法:天魔異道,添糅真經,十二正法,云以分別:(亂改胡加經書的辨別方式)
天尊曰:「道本無言,亦無文字,但為世間,無名眾生,愚癡觸壁,懸心寘道,無由解悟,故立世典,漸啟童蒙,乃寄語言,宣示正道,假借文字,著述經圖。語字乃同,非復流俗,子欲識者,當一心聽。有十二印,印我正法。握諸教有此法印,即是正經;無此印者,即是邪說。
何等十二?
一者,世間有為之法,皆悉無常。即生即變,即老即滅,逝水電光,駿馬飆風,莫之能比。諸夭壽限,期滿亦謝,隨業流轉,三惡道中,大期死壞,亦可知覺,變易無常,世不能了。三清之人,見生滅相,覺無常苦,智明了故,體無相故,以智慧故。能知能覺,忘不著故,不以為苦,而是任放恬愉安樂,懸解未圓,故隨念生滅。
二者,一切世法,皆無有我。不自在故,非真實故,相因待故。
三者,世間有心之法,皆悉苦惱。何以故?可逼迫故,可違逆故,無常遷滅故。苦有二種:一麤一細。云何為麤?一切受生,老病死壞,冤家合會,恩愛分離,所求不稱,是名麤苦。云何為細苦?即細无常,念念損壞,寘是苦惱,人不能知,是名細苦。
四者,一切世間,不淨穢惡。亦有麤細。麤者可見,細不可知:如世肉身,皮膚血脈,大小不淨,屍形臭爛,是麤不淨;煩惱結漏,慧者棄薄,是細不淨。
五者,萬物皆是空。無性無實,故假眾緣故。
六者,出世昇玄,至道常住。湛體自然,無生無滅。
七者,真一智妙,自在無礙。神力所為,隨意能辯,故名大我。
八者,離二無常,不授諸授。心相寂滅,故名安樂。
九者,真性虛通,離一切相。無染無穢,是名清淨。
十者,至道真實,非偽雜身。是金剛身,故名善有。
十一者,是世間法,及出世法。皆假施設,悉是因緣,開方便道,為化眾生,彊立名字。
十二者,正道真性,不生不滅。非有非無,名正中道。
十二法印,定我法門,隨其有言,即宜遵奉,無此說者,不可修行。吾以道眼,遙於寂地,觀察眾生,有能分別。明了法印,依教行者,我即化身,種種示現,人天六道,隨宜施作,倏有欻無,權示接引,覆護輔持,令無留難。卿當以此正法之印,普告天人,咸使知識,按法奉行。」
初修十事法(剛開始修道之要訣)
不審初學,未入定位,修習十事,以為階梯。
天尊曰:「一生信樂心,乃能進趣。二近善友,遇善友故,引導其心,深信正道。三造明師,師有妙法,廣能宣告,示以要術。四聞正教,能授誦讀。五能出家,離諸桎梏。六受正戒,防身心口。七隱山林,栖遁獨處,離囂塵修寂靜志。八念大道,真是法王,能度眾生,越生死海,猶如船師,拯濟沉溺。九念經教,是妙醫方,能度眾生,治煩惱藥。十念法師,是真父母,善能生我,法身慧命。因是十法,能令行人,增進正解,入決定位。」
善欲之心:(學問之問,行善則增善欲,善欲是好事)
天尊曰:「問有二種:一者狐疑未解故,二為一切未解者。說法者有二種相:一略,二廣。為鈍根者,亦略亦廣。但開一門,故名曰略,若多說者,智不堪故,於一事中,分別說故,名之為廣,以其難悟,指掌慇懃,故名為廣。為利根者,亦有廣略:備開法門,是名為廣,智力堪故,不須曲屈,而能俱解,粗釋一隅,故名為略。」
「言善欲者,承宿習因,自然而發,信敬之念;願樂三寶,欲求出世,厭惡世間,一切眾生,凡所為作,皆因欲生;若欲行善,則能趣善;欲行惡者,便造惡事。是欲所本,由根利鈍。福果之人,稟氣明利,其根利故,能生善欲;鈍根罪報,受氣濁辱,其根闇鈍,則生惡欲,習欲增積,成性不移,是名:分別善欲之相。」
近於善友:(惡知識與善知識,突破自己的想法)
天尊曰:「友亦二種:有敗,有成。若人勸言:『人身受報,任命自然,數盡終敗,非關習業,如刺頭尖,火燥水濕,誰之所為。凡聖愚智,貴賤富貧,誰作之者;但能守分,達其所稟,從容自足,何須苦行。求學善法,矯性自傷,勞而無獲,尚無見益,何道之有?』作此說者,名惡知識,不可親近,宜即遠離。若有說言:『一切果報,由業緣來,肉眼不睹,三世報相,謂言自然。』此非實義,汝勿信之。『當發善志,尋師問道,修行正教,為來生緣,轉入信根,成無上道。』如是說者,名善知識,如是之人,常應親近,何以故?是能生成,法身命故;能生二世,福利樂故。
造事明師:(更是突破想法,多是暗師,少有明師)
天尊曰:「師有二種:一華,一實。所言華者:內無所解,外見解相,光飾誑物,令使信從,是名愚師。不可歸依。所言實者:內解備故,外無缺故,衣弊履穿,謙光晦跡,外若不肖,名大丈夫。若因善有,識此師者,宜往服勤,諮稟嚴訓。
若說小乘有得之義,生滅法相,有有有無,有因有果,說如是等,名為暗師。
若說諸法,無修無礙,無滅無生,非有非無,非因非果,而有而無;非不因果,巧解因緣,巧名中道,示教是法,乃名明師。」
出家:
天尊曰:「夫!出家者,義趣甚深,利益弘遠。家有二種:一者恩愛,二者諸有。始學之人,既值明師,志能勤苦,執事奉承,稟受妙訓。若在居家,父母妻子,愛累自纏,如處囹圄。不得自在,適志從容,遠近隨師,詢請玄業。故求父母,請別妻子,捨離居室,遠遊山林,依憑精舍,棄俗服玩,黃褐玄巾,捨世榮華,惟道是務,是名初出恩愛之家。既出家已,勤行齋戒,免離三塗;信根已立,學靜入空,離三界愛,登入九清,是名出離諸有之家,是名出家。
正教:
天尊曰:「若有經文,具十二印,應三洞者,是名正經。自此以外,皆名邪法,不可受持,當自請師,審之分別。」
戒:
天尊曰:「戒有二種:一者有得,二者無得。有得戒者:三戒、五戒、八戒、九戒、十戒、二十七戒、百八十戒、三百大戒,止惡防罪,未達方便,名有得戒。
止離三塗,及人中苦,未入道分;若戒諸法,畢竟空寂,是名正戒,無持無犯,開正觀門,為道根本。」
隱處山林:
天尊曰:「是亦二種:下士,小心常畏諸塵之染汙,故入巖阜林藪之間,避諸穢惡,靜然端拱,修清靜行。
上士,在世不畏塵勞,雖居世間,無所染汙;猶如珠玉,體性明淨,處智慧世,依無相野。是名善解山栖之相。」
念道之相:
天尊曰:「夫念道者,通能制滅一切惡相,猶金剛力,無所不斷;猶如猛火,無所不燒。
念有二種:一念生身,七十二相,八十一好,具足微妙,人中天上,三界特尊,是我皈依,覆護之處。
二念法身,猶如虛空,圓滿清淨,即是真道,亦名道身,亦名道性,常以正念,不間餘心,是名念道。」
念經之相:
天尊曰:「經有三種:大乘、小乘、及以中乘。繫心受持,常生信慕,存想不移,審知是法,是出要道,無他雜念,是名念經。若知諸法,本無文字,正觀實相,達其旨趣,亦名念經。是名善解念經之相。」
念師:
天尊曰:「師者,父也。我若無師,不能得道。是故應當,遠近隨逐,心眼觀想,常在目前,不替須臾,無他離此,是名念師。又當正念,一切得道大聖眾真,通是師寶,皆能訓我,是良福田,繫念歸依,心心相續,邪念不趣,是名念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