謫仙04.25.2004 元始道長
神仙信仰是道教的核心信仰,列於世俗塵囂之外的神仙是道教彼岸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謫仙則是道教神仙中特殊的一類,他們是因過失而被謫降到人間的,具備超凡神性,同時又兼具不同程度人間化的特質,是一種具有不完美神性的人。
說起謫仙,人們自然而然地想到,我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其實謫仙這個名稱並非從李白開始,也不專指李白。謫仙之說是我國古代神仙信仰的產物。神仙包括神和仙兩種崇拜神祇。神是先天存在的,是各民族文化中所共有的;仙,也叫仙人,是人經過修煉之後,獲得長生不死和種種神通轉變而成的。只有華夏民族有仙,其他民族文化中沒有仙。人修煉成為仙人後,具備了神的某些神通和特性,二者十分接近,所以又常常並稱神仙。通常情況下,仙人居住在天上、洞府、仙山或仙島,在那裡過著悠閒快樂的生活。戰國秦漢方士對仙境之美妙有著精彩描繪,令人神往不已,以至於像秦始皇、漢武帝這樣的一代雄主,都花大力氣尋找神仙世界,希望自己也能夠成仙。
傳說中仙界與人世之間是互通互動的。神仙關注人間社會,有時候還會降臨人間干預人事;而人有困難時會向神仙祈求,人經過修煉達到某種境界之後也可以上升到仙界中去。
神仙在仙界犯有過錯時也可能被謫罰,葛洪神仙傳中說,淮南王劉安白日升天之後,因為他在人間尊貴慣了,在天上遇到仙伯,「稀為卑下之禮,坐起不恭,語聲高亮,或誤稱寡人,於是仙伯主者奏安,云不敬,應斥譴去。」後來淮南八公為劉安謝過,劉安才得到赦免,但被謫罰看守仙界廁所三年。看守廁所期滿之後,劉安也沒有得到仙職,只是一個散仙人,僅得不死而已。劉安算是一個在天上被謫罰的仙人,不過他並不是我們要談論的被謫罰到人間的仙人。
那些原在天上後來被謫罰到人間的仙人叫做謫仙,也叫謫仙人。謫仙在人間只是暫時客居,一旦謫罰期滿,或者他在人間建立了功業,就可以重返仙界。
謫仙一詞最早出現在署名西漢劉向的列仙傳中。該書記載有瑕丘仲的故事,說他在寧縣賣藥百餘年,後來發生地震,房層被毀壞,瑕丘仲也死在倒塌的房屋中。有人把他的屍體拋棄水中,將他的藥收拾後去賣。正當這個人賣藥的時候,瑕丘仲死而復生,披著一件皮衣來找這個人。這人害怕極了,下跪叩頭求饒。瑕丘仲說:「我只恨你們知道了我的真實身份罷了。看來我只好到別處去了!」後來瑕丘仲做了夫餘胡王的使者,又來到寧縣,北方謂之謫仙人焉。列仙傳一書很有可能是東漢曹魏時期人士編撰,考慮到謫仙之說從出現到文人記載之間有一個不短的時間差,推斷我國漢代已有謫仙之說應該是可靠的。這個故事在水經注‧漯水中也有記載。
南北朝時期,正史記載有兩例謫仙。一例是成公興。據魏書·嗜老志記載,成公興為寇謙之家傭工時,對周髀算經不學自通,幫助寇謙之正確地計算出了天上七曜的運行。寇謙之要拜成公興為師,不料成公興卻固辭不肯,反過來請求寇謙之收他為弟子,而且言詞誠懇。寇謙之無奈,只好收他為徒,其實仍以他為師。這種奇特的師徒關係保持了七年,七年之後成公興死去。有一個名叫王胡兒的人,做夢與已死的叔叔一起遠遊,在嵩山看見一座金室玉堂,其中有一館尤其珍麗,卻空而無人,門額題曰成公興之館。傳說成公興之死,是他謫期已滿返回仙館。為什麼謫期是七年呢?因為他在天上失火燒七間屋,被謫為寇謙之作弟子七年。
另一位謫仙姓蔡。南齊書‧高逸傳記載,南齊永明年間,有一位姓蔡的不知名的神秘人物隱居在會稽山,山中養鼠數十頭,呼來即來,遣去便去。言語狂易,時謂之謫仙。後來此人不知所終。
早期謫仙身上都有點神秘莫測,且頗有神通,或死而復生,或不學自通,或身有異術,有著半人半神的特點。
李白也被稱作謫仙。由於李白鬥酒詩百篇、詩成泣鬼神的超群才情和飄逸風度,謫仙一詞從此被賦予了詩人的人格特徵。
天寶元年(742年),李白應唐玄宗之詔來到京都長安。年過八旬的賀知章在道教的紫極宮見到李白,觀其人賞其文,賀知章當即讚歎此天上謫仙人也。此事在新唐書‧藝文志、孟棨本事詩‧高逸、李陽冰唐李翰林草堂集序、范傳正贈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裴敬翰林學士李公墓碑等都有記載。李白的友人魏顥在李翰林集序中介紹李白到長安的情況最接近實際,從中可以看到他的非凡文才和放任風度:「白亦因之入翰林,名動京師,大鵬賦時家藏一本。故賓客賀公奇白風骨,呼為謫仙子,由是朝廷作歌數百篇。上皇(指玄宗)豫游召白,白時為貴門邀飲,比至半醉,令制出師詔,不草而成。」
眾人接受了賀知章的說法,稱李白為謫仙。李白也欣然接受了謫仙的稱號,而且還經常以謫仙自負。他有三首詩和一篇序文自稱謫仙:朝天數換飛龍馬,敕賜珊瑚白玉鞭。世人不識東方朔,大隱金門是謫仙。(玉壺吟)
青蓮居士謫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湖州司馬何須問,金粟如來是後身。(答湖州迦葉司馬問白是何人)
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對酒憶賀監)
唐人依據李白字太白,認為他是太白金星下凡。李陽冰唐李翰林草堂集序中說:「驚姜之夕,長庚入夢,故生而名白,乙太白字之。世稱太白之精,得之矣。」但李白自己在一篇序文中卻稱自己原本是三十六天帝的外臣:吾稀風廣成,蕩漾浮世,素受寶訣,為三十六帝之外臣。即四明逸老賀知章呼余為謫仙人,蓋實錄耳。(金陵與諸賢送權十一昭夷序)
李白仙骨峻奇,飄逸自由,曾兩度受籙為道士。他在長安任供奉翰林學士三年,詠詩數百首,但有一次醉酒賦詩時讓高力士脫靴,因而得罪了高力士,從此遭到排擠和誹謗,後來遭唐玄宗贈金放還。他懷著憤懣之情和失望之心離開京都,之後更加流連山水,出入名山大川尋仙訪道不輟。同時代的詩人也喜歡以謫仙指稱他,於是李白的謫仙雅號得到了社會的公認。
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韻:「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魏萬金陵酬李翰林謫仙子:「謫仙遊梁園,愛子在鄒魯。」崔成甫贈李十二白:「天外常求太白老,金陵捉得酒仙人。」李白去世以後,中晚唐詩人乃至宋代詞人仍以謫仙稱呼李白,李白與謫仙之間建立起了一種直接的、內在的聯繫。這也正是謫仙因李白而增加新的內涵的原因所在。
李白以後,謫仙被賦予文采華美、風度飄逸的新內涵,這個詞語具有了強烈的褒贊意義。
謫仙可分三類
謫仙一詞,李白之前指那些被謫居到世間的仙人,李白之後更多地用來指才學優異為人曠達的人。李白以後謫仙大體上可以分作三類:文才類,仙道類,朝臣類。
文才類謫仙成為主流
宋人勾龍震集古今人詩詞,以李白為首,成謫仙集十卷。雖然其他才子文人也被稱作謫仙,但是只有李白最具有代表性,他幾乎壟斷了謫仙這個稱號,其他人不過是偶爾借用一下謫仙這個名號罷了。不過,由於這個詞語強烈的褒贊意義,被稱為謫仙的人劇增。才調高標的文人被稱作謫仙,孟郊讚揚盧殷高名稱謫仙。
張濆中進士,榜頭被駁落第,趙嘏贈詩安慰他時稱他是謫仙:「莫向花前泣酒杯,謫仙依舊是仙才。猶堪與世為祥瑞,曾到蓬山頂上來。」謫仙也用來稱賞知音詩友,如白居易稱讚同年進士吳丹:「君本上清人,名在石堂間。不知有何過,謫作人間仙。」有些文人自以為才情曠世,於是以謫仙自況。韓偓自負有謫仙之才:「人許風流自負才,偷桃三度到瑤台。至今衣領胭脂在,曾被謫仙痛咬來。」有的詩人懷才不遇,怨望自己徒有謫仙之才,卻因遇不到賀知章那樣的伯樂而無人知曉,張祜偶題:「唯恨世間無賀老,謫仙長在沒人知。」王貞白泛鏡湖:「時無賀賓客,誰識謫仙人?」
謫仙也用來指稱特別聰明的人,如宋史‧李璧傳:「壁少英悟,日誦萬餘言,屬辭精博,周必大見其文,異之曰:此謫仙才也。」
大詩人白居易晚年也被人認為是謫仙。太平廣記轉載逸史中一段故事:「浙東有商賈自稱漂泊至蓬菜仙島,見到白樂天院。白樂天得知後作詩道:近有人從海上回,海山深處見樓臺。中有仙籠開一室,皆言此待樂天來。」逸史作者懷疑白樂天是謫仙。
無獨有偶,宋人把一代文豪蘇東坡也當作謫仙:「子瞻文章議論獨出當世,風格高邁,真謫仙人也。」史季溫也說:「山谷常呼李白與東坡為兩謫仙。」按山谷詩喚取謫仙蘇二來。白易居、蘇軾二人皆為詩賦文章聖手而被當作謫仙,這代表了李白之後揀評謫仙的一種新取向。當然,有謫仙之稱的文人多是科舉不第或宦途多舛之人,才情出眾卻又歷遭挫折是他們被稱或自稱謫仙的重要原因。
仙道類謫仙
在李白人格的強有力影響下,仙道類謫仙退居其次。但是,作為謫仙一詞的原始出處,仙道類謫仙並沒有消失。太平廣記中記載有陽平謫仙、謫仙李仙人、賈耽等。他們原本都是神仙,謫罰期滿就要返回仙界。如李仙人臨死時說:「我天仙也,頃以微罪,譴在人間耳。今責盡,天上所由來喚。」與成公興等早期謫仙一樣,他們都身世不明,頗有神通,帶有明顯的神秘性。
那些有仙風道骨的道士也被褒稱為謫仙,如張籍羅道士一詩稱讚羅道士「尋常行處皆逢見,世上多疑是謫仙。」施肩吾訪松嶺徐煉師稱讚徐煉師是千仞峰頭一謫仙。
南宋著名道士白玉蟾也被人當作謫仙。白玉蟾自幼聰穎過人,十二歲到京城臨安參加神童科考試,取得第一。然而他科舉不利,於是入羅浮山學道,一生雲遊名山之間,每以仙人自許,詩文多用諸如海瓊子、神霄散吏之類名號。他曾在自己的畫像後題寫道:「這先生,神氣清,玉之英,蟾之精,三光之明,萬物之靈。」
白玉蟾是南五祖第五代傳人,他死後被神仙化,各地多有供奉他的祠廟,如清史稿記載「福建祀白玉蟾真人。」
唐宋間被稱作謫仙的神異道人還有很多,唐代有謫仙崔少元,唐傳奇有謫仙崔少元傳二卷。有的道人乾脆取名謫仙,如一位名叫孟謫仙的道者,著有老子元道經一卷。
朝臣類謫仙
此類當是謫仙之流變,卻也不容忽視。權奸李林甫曾被當作謫仙。據唐無名氏撰李林甫外傳載,林甫少時,有道士對他說:「郎君已列仙籍,當白日升天。如不欲,則二十年宰相。郎君何所欲?林甫曰願為相。」道士惋惜良久,臨行囑其勿行陰賊。後果為相。安祿山曾對術士曰:「我對天子亦不懼,惟見李相公輒無地自容,何也?術士曰:你有陰兵五百在左右,皆銅頭鐵額。及李相公至,一青衣童子捧香爐而來,則僕射銅頭鐵額之類皆避去。李公當是仙官暫謫。」早年道士囑咐李林甫勿行陰賊,可是他做了宰相之後搞了很多陰謀詭計和害人勾當,像他這樣的謫仙已無機會重升天界。
李訴(愬)也被人當作謫仙。李愬是中唐擊破淮西藩鎮活捉吳元濟的大功臣,他以仁恕為本,未嘗枉殺一人,富有傳奇色彩。續幽怪錄載,長慶元年,李愬以魏博節度使、左僕射、平章事詔還京師,傳說有道士八人,乘馬,持絳節幡幢,迎接李訴登天津橋;不久,李愬去世。時人以仁恕端愨之心,固合於道,以為李愬是謫仙,其死當是數滿歸天而去。
朝臣類謫仙當以東方朔為始,他大隱金馬門十八年,機智詼諧,深得漢武帝歡心,六朝小說將他附會為謫仙。李白也曾在唐玄宗朝為供奉翰林三年。所以,謫仙與在朝為官並不矛盾。像李林甫這樣在盛世王朝為相二十年,同僚對他皆懼怕有加,一般人似乎難以做到;李愬作為一位將軍,建立蓋世勳業而又仁恕寬厚,也非凡品所能及,所以人們都把他們當作是謫仙降世。
世間的傑出人物,不是文思泉湧就是謀略超群,或者身懷絕技奇術,他們被稱作謫仙,是我國神仙信仰的產物。
人總是懷有對自身能力的不自信,在精神上對神靈有著強烈的依賴性,一方面當人們遇到困難時會祈禱神靈助佑,另一方面當人們解決了難題時,又感激神靈的恩德。人們想像在自身之上還有一種更高級的超人間力量存在,這種超然的力量需要人去感受和體認。宗教為人類的這種需求提供了一個神聖世界
當一個人完成了近乎不可能的事情時,人們也以神解讀之,把他當作神或者他得到了神助。在我國道教神仙信仰的背景下,人們自然而然地把神異之事當作是神仙所為,把神異之人當作是神仙化身。神仙本在仙界,何以竟然出現在人間呢?有可能是神仙主動下凡,也有可能是被謫降到人間,他暫時被謫降到人間,卻仍然是一個具有神異特性的人物,所以他才能完成別人不可企及的事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