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與牧牛11.16.2015 元始道長
五指山白雲深處有一座宮觀,一位老道長常在廚房做事。有一次,老道長正在廚房裡忙活,他的一位入道不久的小徒弟路過那裡,便問道:「師父,您在幹什麼?」
「我在牧牛。」老道長說
「牛?哪裡有牛?師父您不是正在這廚房裡幹活嗎?」
老道長見小徒弟不明白,便放下手裡的活,和徒弟坐下把牛的原委娓娓道來。
原來老道長回答說他在牧牛,意思是說在調養心性。在廚房裡做事的同時還能調養心性,或者說,在廚房裡做事的本身就是調養心性,這是個難能可貴的境界。小徒弟聽了這話若有所思,便進一步問道:「不知師父您怎麼牧這頭牛?」
老道長不慌不忙地回答:「只要它進入草中,就拽住鼻繩,把它拉回來!」
話語中的草象徵外物、外境,入草就是認同外境,追逐外物。而牧牛則要保持心態的調和、刻意防範。一旦牛要犯人苗稼、執著於草,就要立刻拽緊鼻繩把它拉回來。心如果追逐外境,也要把它拉回來。
牛被訓練調和得久了,便會馴服,一旦馴服了,鼻繩就成了多餘的東西。心性修煉得圓熟安定了,在滿足基本的生活所需之外,縱使見了花花世界的萬般景像,也能有著自己的思考和抉擇,能夠及時排遣不當的欲望。這時,一切的約束也都顯得多餘了。
小徒弟聽了老道長的話,由衷敬地佩道:師父,您真會牧牛!
牧牛就是要保持心態的調和,一旦落入形形色色的草中,就要立即將心拽過來。清靜經說: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修道的過程即是騎牛至家,悟道後方能如牧牛人執杖視之,不令犯人苗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