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司三省08.21.2010 元始道長
道教神仙體系九宸之下尚設九司、三省、三府,猶如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政府機構。九司的主神為玉府判府真君、玉府左右待中、玉府左右僕謝、天雷上相玉樞使相、斗樞上相上清司命玉府右卿、五雷院使君、雷霆都司元命真君。此皆雷霆之樞要,故謂之九司,並用申之。另有五方雷王、五方雷霆大帝,亦申之。又有三省,即雷霆泰省、雷霆玄省、雷霆都省,皆有神主其事,行神霄雷法。
正如紫微玄都雷霆玉經所說:「日宮太陽帝君,雷霆賴以威。月府太陰皇君,雷霆賴以神。北斗九皇真君,雷霆賴以樞轄。」在昔元始天尊敕太清無上元君,令九州都仙太史高明大使,判雷霆泰省事;太上玉京左宮仙翁,判雷霆玄省事;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判雷霆都省事。復以浮丘大仙僉事雷霆三省事。
自余以次,官曹並領所治,或曰兼司,或曰分司,其所出治,或巡察官司,則曰行司。四官闕員,皆應選人。往昔劫中曾已選遷,是此四官復當降世,領戶化民,功成複還所治。
九司、三省主理神霄府之政務,另有四府,則專司調兵遣將,制邪破獄,收攝群魔,其功能相當於兵部、刑部。
紫微玄都雷霆玉經曰:「北極紫微大帝統禦三界,掌握五雷,天蓬君、天猷君、翊聖君、玄武君分司領治,天罡神、河魁神,是為召雷檄霆之司,九天流金火鈴大將軍、天丁力士、六丁玉女、六甲將軍,是為節度雷霆之使。九天嘯命風雷使者、雷令使者、火令大仙火伯、風令火令風伯、四目皓翁、蒼牙霹靂大仙,是為攝轄雷霆之神。火伯風霆君、風火元明君、雷光元聖君,雨師丈人仙君,是為雷霆風雨之主,中有三五邵陽雷公火車鐵面之神,中有負風猛吏銀牙耀目飆火律令大神,狼牙猛吏大判官,五雷飛捷使者,五方雷公將軍,八方雲雷大將,五方蠻雷使者,三界蠻雷使者,九社蠻雷使者,實司其令,用贊其權。」這段記述十分重要,因為它幾乎包括了神霄雷部的主要神真。
神霄雷霆的主帥即為天蓬、天猷、翊聖、玄武四大元帥,合稱北極四聖。道法會元卷一六九記載:「夫四聖元帥者,妙德貫於三界,威靈建乎八弦,為斗罡之大帥,實北帝之雄神,部轄四天丁,考召諸魔鬼。」太上九天延祥滌厄四聖妙經說:「四聖元帥,永鎮玉帝殿下,統攝三界妖邪,每歲常乃降於人間,察人善功,賜人昌吉,保持帝祚,覆蔭群迷,斷絕惡根,增延祿壽。」
其啟清咒曰:「仰啟北方四元帥,束縛群魔大聖尊。披頭仗劍偉形容,百萬天兵常擁護。天蓬天猷除兇惡,翊聖真武賜吉祥。臣今伏願降靈壇,一切災厄自消散。」並講述了他們各自的形像。
第一是北極天蓬大元帥,他現三頭六臂之威容,運七政八靈之洪造,帝鐘才震,萬聖齊臨;鉞斧輕揮,群魔碎滅,神光赫赫,常救護于眾生;真性巍巍,誓永興于正道。道法會元卷一七一記載:「天蓬大元帥為嗣教外台卿,別有神局,是陰治之有司,號北極驅邪院,如世之殿師,兵府是也。其中皆是陰治主者,乃地界法官是其任也。以舉仙官為任,使拯治陰魔,禁禦萬殺,承陽宣化,保寧山川,生育萬匯,皆荷道化。」同書卷二一七記載:「天蓬元帥三頭六臂,赤發,緋衣,赤甲,跣足;左一手結天蓬印,右一手撼帝鐘;又左一手執斧鉞,右一手結印擎七星;左一手提索,右一手仗劍,領兵吏三十六萬騎,雷公電母,風伯雨師,仙童玉女,羽衣赫赫,各持金劍,乘北方太玄煞氣、黑氣,氣中有五色氣,從空降壇。」太上北極伏魔神咒殺鬼錄亦述天蓬英武儀貌:「三頭六臂,執鉞斧、弓箭、劍、鐸、戟、索六物,身長五十丈,黑衣玄冠金甲,領神兵三十六萬眾。」
考天蓬一名,本為星宿神之稱。道法會元卷一七二說:「北斗九宸,應化分精,而為九神也。九神者,天蓬、天任、天衡、天輔、天英、天內、天柱、天心、天禽也。謂順支辰,總禦陰陽,契合天地,主張造化,乘三明以應四時,隨月建以定八節,歷九宮也進退。」即是以天蓬為北斗九宸之首輔,主四時八節、陰陽造化之政。
道書中首載天蓬者為上清大洞真經卷二,但已演變成為道教存思之身神。文中曰:「次思赤氣從兆泥丸中入,兆乃口吸神雲,咽津三過,結作三神,一神伏如天蓬大將,二神待立。」並附有存思圖,其天蓬大將雙手抱于胸前,身披金甲,面容英俊,其形象和善可親,乃人體腦部泥丸君的化身。道法會元卷一七一記載:北斗七辰,一曰九星。
泥丸九宮中有帝席,魂神魄靈,分化列位,隱名曰天蓬,亦曰太微神。事見上道禁經、三匝斗內文及紫庭秘旨大洞天書也。凡欲修持天蓬大法,「須平旦入室朝修,未出戶之時,以淨水一鐘,安神尺于水鐘之上,俱置天蓬元帥真形前。次安九天寶印,在水鐘下。然後二手結元帥印,存見五臟分明,六甲五臟分明,六甲六丁待衛。次存九辰自北方玄虛中來罩兆頂,紫氣出於泥丸後戶。」「蓋於泥丸中有天蓬大元帥,長九尺,存之分明良久。先叩齒九通,念淨天地神咒。又叩齒五通,念天蓬安神咒,咽津五過。畢,再叩左齒,撞天鐘;後叩右齒,鳴天磬;次叩中間二齒,擊天鼓,各七通。然後微咒之,務以數多立限,若至萬遍,功德滿足,邪鬼魔精兇惡妖怪,聞名即去,萬病千殃,傳言即愈,能令枯木生花,竭水湧泉,破五鬼疫癘,降六天故氣,半天五酉、山魈妖狐,隨咒絕其影響矣。」「用印封鎖鬼洞,伐戮蛟螭,通達章詞,無截遏之侮,吞佩貼鎮,有起死之功。」
由此看來,這位天蓬元帥不僅可以養護身心,亦是辟鬼驅邪的猛將,於是從北斗星神、泥丸身神演變成為道教神系中的第一護法,影響隨之愈巨,其天蓬咒、天蓬符、天蓬印,天蓬鐘、天蓬神尺、天蓬大法遂流傳千年,威力甚大。
南朝陶弘景真誥卷十記載天蓬咒,謂此咒屬北帝煞鬼大法,內隱豐都六宮鬼神名諱,「鬼有三被此咒者,眼精自爛而身即死矣,此上神咒,皆斬鬼之司名,北帝秘其道。若世人得此法恒能行之,便不死之道也。男女大小皆可行之,此所謂北帝之神咒,煞鬼之良法,鬼三被此法,皆自死矣。」
天蓬大法自東晉以來,主要秘傳於道教上清派中,繼楊羲、鄭思遠、陶弘景、董大仙、北華仙人之後,初唐又有鄧紫陽精通此法,並創道教北帝一派,天蓬的神格與地位亦大大提高,成為威震唐宋時期的北極四聖首輔。
道法會元卷一七一曰:夫天蓬神咒出自北帝玄變真經,古今修學上道,無不先當授行。蓋驅伏魔試之上法,不死致仙之徑路。兼元帥真君門下有董大仙者,專於此道以成高仙,驅用直月五將,奏拜鷹犬靈章,助翼威神,斬馘小丑。及紫陽鄧天師有倒持之法,七字密語,玉尺神印,流傳塵世,功驗難窮,無所不治。」
隨著神霄派的興起,以北極紫微大帝(北帝)為主尊的眾多神靈皆被納入神霄派神系。天蓬元帥亦成為雷部首帥,並出現了多種威猛忿怒的變相。道法會元卷一五六說:「祖師九天尚父五方都總管北極左垣上將都統大元帥天蓬真君,姓卞名莊。三頭六手,執斧、索、弓箭、劍、戟六物,黑衣玄冠,領兵三十萬眾,即北斗破軍星化身也,又為金眉老君後身。生於周時,孔子稱卞莊子,即其神與。元帥威猛,制伏妖魔。凡行雷法,無天蓬不可以役雷神。獨行雷法,無天蓬不可以顯驗。」
元帥側有從童,或騎夔龍,部領一氣都統大將軍,直月五將軍,飛鷹走犬二使者,無義神王,威劍神王,戰伐神王,聾兵啞將,黑殺洞淵,三十萬兵,三十六大天將,無鞅天仙兵吏,並在煌煌紫雲火焰之中。」或顯四頭八臂,亦大忿怒像:「身長千尺口齒方,四頭八臂顯神光。手持金尺搖帝鐘,銅牙鐵瓜滅兇狂。手執霹靂宰鑊湯,雷震電發走天光。草木焦枯盡摧傷,崩山竭石斷橋樑。傾河倒海翻天地,收擒百鬼敕豪強。捉來寸斬滅災殃,吾使神劍誰敢當。」儼然成為雷部的第一威神。
在天蓬元帥的摩下有一大批猛將,重要的有天罡大聖:「身長百丈,素羅衣,披髮,左手掐訣叉腰,右手執劍,跣足丁立,面紫色,三目,中目光明照耀天地,頂中出氣兩條,一青一白,青白中複出青赤氣,如絲彌布天地。」有統兵主帥混元一氣都統大將王煜:「頂通天冠,皂幘,金甲,皂衣,手執弓箭、戟。」有統兵四目老翁雷霆殺伐大將陶元帥:「老人相,四目,執柱杖。左有黃判官紫公,服金花,惡相,仗劍。右有雷使者,黃衣黃巾,綠吊敦靴,玉帶。」
還有三十六將,如九天殺童大將,「即北斗第八星,乃是清微天、禹餘天,大赤天天殺大神,青衣大袖弁冠,執戟,領兵萬眾,禦制風顛百怪惡鬼。」高刁北翁神將,「即三洞天中三元神王、北都三殺大神,玄布纏頭,皂衣大袖,左執金鐘,右執玉錘,領兵萬眾,制禦五瘟疫癘之鬼。」長顱巨獸大將,「即四天門王、四海龍王,有四萬天兵將吏,人面鳥觜,頭有一角虎,手執鐘,龍足,領兵萬眾,收攝山精邪魅,制伏蟲元蛇毒蟲之鬼。」威劍神王大將,「即風伯雨師八風大神,五嶽四瀆神王,四海龍王,雷公神部八政雷兵八千人,迎雲遊天請雨存役之,青衣大袖弁冠,口吐青氣,左執劍,右執牌,領兵制禦客亡野死,依草附木百怪之鬼。」其下尚有九元煞童、五丁都司、七政八靈、直月將軍、十二支直符,從而構成了一個以天蓬元帥為首領的龐大天神體系,以執行紫微大帝,神霄真王的命令。
北極四聖的第二位是天猷元帥。太上九天延祥條厄四聖妙經說他位居妙有天中通明殿右,領天罡之次帥,列下土之諸侯。上佐北帝,下臨九州,肩生四臂,項長三頭,身披金甲,手執戈矛,雲隨步發,海逐身流,紅光杳杳,紫氣悠悠,雄風飆飆,猛霧颼颼,真氣宛轉,星斗迴周,千神自朝,五嶽巡遊,金童鼓吹,玉女歌謳,名列金闕,位鎮豐幽,蒼禽獅子,巨海蛟虯,三十萬兵,從我周遊,逢妖即斬,遇鬼皆收,人遭尤善,祟遇無休,降臨福氣,滌蕩無憂。
道法會元卷一七四謂其主治元景丹天府,領玄都蛟龍金龍驛吏萬千,執印施符,救助萬民,氣濁者以印上之,靈散者以符助之,亦可鎮山川大澤魔鬼群集之所。太上三洞神咒卷五亦曰:「紫微之敕,運動靈文,降行天地,帝君天蓬,紫微大帥,萬神祖宗,天猷副帥,遊行太空。」
四聖的第三位是翊聖元帥,亦名黑殺元帥。太上九天延祥滌厄四妙經說北極翊聖黑殺大元帥,天庭位列,總三洞五雷之號令,掌八天九地之權衡,憫造化之樞機,僚真仙之將吏,無邪不斷,何鬼敢當。攝大力之妖魔,逐流星之芒怪,光華日月,威震乾坤。其黑殺咒曰:走符攝籙,絕斷鬼門,行神布氣,攝除五瘟,左右吏兵,三五將軍,雷公霹靂,電激風奔,刀劍如雨,隊仗如雲,手把帝鐘,頭戴崑崙,行繞天下,搜提鬼神,九州社令,血食之兵,不許拒逆。道法會元卷一七五謂翊聖元師主治元照靈虛府,有元照靈虛府印、丁甲合同印及六丁六甲符、三天五斗符傳世。上清天樞院回車畢道正法卷上收有上清黑殺神符,並曰:若黑殺真君聞龍蜃觸符,即親下伏之,若渡江海,用紙書佩之,不受水厄,大辟水怪,亦能鎮宅,除災驅怪。
這位翊聖元帥因得北宋皇室的推崇,早在宋初即成為護佑宋室的大神。據王欽若翊聖保德傳記載,建隆初年(960年)太宗命於終南山中築上清太平宮,每逢三元、諸耶誕節,致醮祀神。於是翊聖真君經常降臨,為人祛殄驅怪,靈驗不可勝紀。故官吏民眾不遠千里,或馳誠遙禱,或齋潔朝拜,以祈真受,時有所聞。大抵多隨其性習,加以訓助。
人臣依於忠,人子依於孝,清淳者示之格言,貪酷者警以要道,詞甚平易,頗葉音韻。如降言曰:「盡力事君以為忠臣,濁財勿顧,邪事莫聞,整雪刑獄,救療人民,動合王道,終為吉人。積愆為咎,必有沉淪。眾生本無形之性,配有形之軀,曠劫以來,不能自悟,自有無極世界不夜之鄉,混合太虛,杳冥同理。」凡此類降言,內容涉及廣泛,有講修心觀空,有論煉氣養生,有勸善君臣民眾,充分顯示了道教度人濟世的一貫作風,故甚得朝野上下的信仰與祭禮。
北極四聖的最後一位即真武元帥。太上九天延祥滌厄四聖妙經謂他乃虛危分宿,壬癸孕靈,化身自金闕之尊,居位極玉虛之奧。玄妙極至,奚止於輔正除邪;正一所生,豈但於消魔護國。保劫終而制劫始,護群品而掌群仙,勇果全才,威神備德。其真武咒曰:「乾元有將,頂戴三台,披髮圓象,真武威靈,助吾大道,龜蛇合影,身如山嶽,四氣朗清,金光赫赫,努目光明,牙如劍樹,手執七星,天魔外道,鬼魅妖精,見吾為血,化為紫塵,魁罡正氣,是吾本身,天符通現,大保乾坤。」隨著民間對真武崇拜的日益普及與高漲,真武元帥後來又升格為玄武大帝、玄天上帝,成為與紫微大帝同格的大神。
記載紫微大帝及北極四聖的神跡及道法的著作頗多,如北帝說豁落七元經、太上紫微中天七元真經、北帝七元紫庭延生秘訣、北帝紫微神咒妙經、上清北極天心正法、太上助國救民總真秘要、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北方真武妙經、玄天上帝啟聖錄、大明玄天上帝瑞應圖錄等。
太上三洞神咒卷五紫微敕遣咒曰:「紫微有敕,命魔攝凶,翻天撼地,震動虛空。瓊魁元帥,天威天蓬,威靈氣焰,萬神祖宗。明元副帥,天猷天雄,自號赫奕,諸天齊功。翊聖大神,天靈太沖,內諱招搖,斬邪滅蹤。真武大聖,天武天童,內名玄武,嚴攝北豐。北極四聖,顯靈威雄,下游塵世,上登玉隆。」
今重慶大足地區珍存的道教石刻中,舒成岩第三號窟為紫微大帝窟,鑿造於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3年)。窟正壁上刻一大帝,面西端坐于雙頭龍靠椅上,坐身高130米,肩寬040米,他頭戴平頂通天冠,頭兩側垂香袋護耳,身著圓領寬袖袍服,項下佩方心曲領於胸部,雙手在胸前捧玉圭,兩足著雲頭靴擱於方形踏幾上,面慈無須,此即為紫微大帝。在主像的左右二側,各立一護法神將,身高1.45米,均頭戴束髮金冠,冠側有繩系於頸,身著鎧甲,橫目怒目。
左神將三頭六臂,面容猙獰,其左上手執帝鐘,右上手舉一兵器(殘);中二手在胸前捧住一法印;左下手置於一龍頭的雙角上,右下手執一方天戟,戟尖有紅纓下垂。右神將為一頭四臂,面黑如炭,其左上手舉一法印,右上手執鉞;左下手握一絹素,右下手斜持寶劍,又有一龍蹲伏其右腳旁。這就是四聖元帥中的天蓬(左)、天猷(右)元帥。
在石門山第十號三皇洞(原名聖府洞),亦為南宋石刻。主像有三,面南端坐於雙龍頭靠背椅上,中央主神,頭載平頂通天冠,冠側有香袋護耳,內著圓口荷葉邊中單,外罩寬袖大袍,項下系方心曲領,雙足著靴,踏於方形幾上,雙手於胸前捧玉圭。容貌年輕英俊,其造型、服飾與舒成岩紫微大帝像十分相似,此當為紫微大帝。在紫微大帝的右側當為玉皇大帝,其臉形長方,頜下有須;左側當為後土地祗,亦呈莊嚴端相。在紫微大帝頭部上方的岩壁上,一字排列著三個小圓龕,每龕內各有一天尊坐像,這就是道教最高的尊神三清道祖。主像兩側左、右壁前,各立一位護法神將,身高1.94米。二神面目猙獰,頭戴束髮冠,身披胸甲,腳蹬戰靴,披帛繞體下垂。左像為三面六臂,其左上手舉法印,右上手握帝鐘;左中手在傍執弓,右中手握二箭置胸前;左下手抓住一龍的左角,右下手拄宣花斧於體側。右像為三面四臂,其左上手於胸前持物(殘),右上手於腹前拄劍(殘);左下手反執一長矛,右下手握拳砸於一龍頭上。毫無疑問,他們就是天蓬、天猷元帥。
此外,左壁尚有六尊立像,其中第五像眼瞪目張,額敕束髮箍,腦後有雙飄帛上拂,身著鎧甲,左手牽右袖袍,右手在腹前仗劍,赤足立於一龜背上,龜左側有一蛇盤曲,十分明顯,這是四聖中的真武元帥。其餘的五尊造像皆著官袍朝服,形容端莊嚴肅,如上朝面聖之狀,則當為五斗真君。惜右壁造像無乎全毀,但亦可推測當為翊聖元帥與五星真君,以與左壁諸神相配。在左壁的上層,還有二十八尊較小的造像,一字排列,即當為二十八宿星神,亦屬雷部諸真。
太上三洞神咒卷三曰:「仰啟皈命天蓬將,摧碎群魔大力神,嚴駕夔龍降道場,赫奕威光動天地。二十八宿明星主,三十六部大神王。手持金劍斬妖精,掌持寶印除凶魅。帝鐘搖響震天宮,驅雷掣電走紛紜。」
大足石刻中的這幾組道教造像,至今已有八百六十餘年的歷史,其題材豐富,造像精美,系統完整,神系清晰,且與眾多道經所記一一吻合,十分珍貴。尤其是紫微三帝、北極四聖的造像,是我們至今為止所見到的同類題材的最古者,亦可謂道教雷法的神聖道場,凡研究、修持雷法者,皆當朝拜頂禮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